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溫水煮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九十五、考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九十五、考前

但是可惜的是,在實際閱卷過程之中,這是幾乎不可能的。因為鄉試閱卷是出了名的時間短,任務重,神人也不能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大明律規定,從八月十二頭場考試完畢,便由主考官掣房籤分卷,然後各房開始分頭閱卷。而錄取放榜的時間,不得晚於八月底,距離開始閱卷的時間不過十來日。再扣除中間酒席談笑,真正閱卷的時間不過三四日。

再加上兩位主考官並不直接批卷,他們只是為六位同考官推薦上來的試卷把關,決定取與不取。所以全部的閱卷任務,都壓在幾位同考官身上。這在明初還勉強可以勝任,因為經過多年的戰亂,人口銳減,讀書人更少,比如說洪武初年,只有一千餘人參加應天鄉試,而時至今日,這個數字已經翻了好幾番。

而且閱卷的工作量,不僅由試卷的數量決定的,還需要看試卷的答題量。生員人均在第一場要答兩千兩百多字,第二場三千五百,第三場三千多些,三場共計將近萬字。

四五千萬字的閱卷重任,全壓在幾位同考官身上,而且對於這些試卷,他們必須做到字斟句酌,絕對不能像童生試或者科考那樣,一目十行、走馬觀花的批了完事。

因為鄉試是國家的掄才大典,取中的舉人便有資格做官了,其重要性便是提高到關乎國家興亡的程度也不為過。所以為了保證閱卷的質量,在公佈錄取名單之後,各省還需要將取中舉人的試卷送到禮部複查考卷,這個步驟叫做‘磨勘’。

‘磨勘’一般由禮部會同翰林院完成,那些清貴無聊的官員們,會審閱每一份試卷,檢查考官在閱卷的過程之中是否舞弊,以及考官閱卷是否認真,比如試卷之中有無錯別字,語句不通等等問題,同考官是否標明了。對於同考官閱卷過程之中的錯漏,一經磨勘查出,都必須進行嚴厲的處罰。按照規定,同考官在閱卷的過程之中,沒有通篇‘句讀’的,會有降一級的處罰,如果同考官‘句讀’有誤的,則會罰俸一年。情節嚴重的還會降幾級,罰俸數年。那些同考官本就是些六七品的小官,誰能受得了。

在‘句讀’上做文章,來讓同考官好生閱卷,這個主意簡直變態到了極點。因為這時候寫文章是不用標點的,同考官閱卷時,必須仔細讀過每一篇文章的每一句話,否則根本無法斷句圈點。

所以閱卷者根本不可能一目十行,他們必須逐字逐句的閱讀過,不僅要注意文字通順與否,還要給每份試卷寫評語,並陳述是否薦卷的理由。

想想吧,試卷如此之繁多,時間是如此之緊迫閱卷者又是如此之少,出了紕漏還要受到彈劾,降級罰俸。而考試的內容又是如此複雜,涉及文體如此之多,而且文章又是千人百面,有平奇虛實繁簡濃淡之異,同考官們縱然都是神人,也不可能保質保量的按時閱遍全部試卷。

所以經過上百年的變通之後,考官們漸漸形成一種默契,閱卷只重頭場七篇八股文,對於後面的兩場,只需要文字通順,沒有錯別字就可以了。

為什麼會只重八股文呢?因為這是一種格式極為嚴格的文體,對於考官來說,比較容易於把握其對錯優劣。所以它能夠大大的提高閱卷的速度,便於評判試卷的合適與否,使得所有試卷都能如期一一閱過,而且將考官的主觀因素降低到最低,從而保證官吏選拔考試的嚴肅性與公正性。

比如說,八股文的文體規定,開篇破題只能用兩句話,如果用兩句話沒有破解出題意,或者雖然破解出題意,但是所用的句子卻超過了兩句。

又或者破題了,但是題不達意,肖題之神;還有破題之中涉及孔孟等聖賢之名,而未用代字,這篇文章便是不合式的,可以不取。後面的內容便可以直接不看。

之下的‘承題’、‘原題’、‘起講’、‘入題’等每一股,都有嚴格的格式和章法的要求,對了錯了,一目瞭然,絕無爭議。只要其中一股出了毛病,便可廢黜此卷,節約了大量的時間。

基本上,透過這種完全不許動腦子的方法,便可剔除一大半的考卷。對於剩下小半全篇合式者,再看看其是否做到了起承轉合,文脈是否清晰,層次是否清楚。這些方面做得好了,同考官便可以加上批語,推薦給二位主考官做最後的定奪。

所以,雖然其刻板程式、束縛僵化為人詬病,也確實是使得考生只能亦步亦趨,不敢逾越半步。但是正因為其對起、承、轉、合,都有嚴格的規定,甚至在字數和句數方面也有嚴格的規定,這才使得同考官們可以一目瞭然的檢校每份試卷,大大節省了主觀思考的時間,提高了閱卷效率,而且增加了閱卷的客觀性,將主考官的主觀因素降到最低,從而最大限度的保證了考生的權益,使得真正優秀的人才可以獲得功名。乃是這個 時代裡,最客觀,最公正的取材之道??????

如何寫好八股文,那是需要經年累月的苦讀的,千錘百煉的訓練才行,王楓能有如今水平,被外星人改造的身體,記憶力得到很大的提高,使得王楓有大量的時間用在訓練八股文上。

而現在馬上就要開考了,這個時候再想提高水平,已經太晚了。這種時候,前輩名師們主要是向考生傳授寫作中應該避免的問題,諸如需要迴避御名廟諱,不許自述門地之類,總要避免這些大意失荊州才是。

總體來說,鄉試要比之前的任何一道考試都要嚴格許多,但也有不嚴格的,那就是對考生的字型要求不高。因為所有的考卷都會被專人謄寫成一樣的字跡,只要你把字寫清楚了,就不會影響成績,會試也是如此。

但這並不是意味著一筆端莊好字就沒有用處了,因為在殿試時,將採用現場閱卷的方式,不必謄寫,只要字不好看,就別想進二甲,入翰林了,你說一筆好字重要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