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望族權後最新章節列表 > 第570章 太后的醒悟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70章 太后的醒悟

短短一刻時長,阿祿在議事處外已經等得有些焦急了,太后既然有了摒退閒雜的示意,她自然也不會留在現場旁聽,她不知道十一娘有何要事一定要在這節骨眼稟告,單憑那一言半句,卻也料到似乎有關高玉祥洩密案,這事雖然無關國政,更與晉王沒有干係,但看得出一定是觸犯太后逆鱗,否則也不會當即將圖大海等處死,連賈三寶聞知事態後都不敢對圖、高二人任何維護,十一娘為何卻要淌這渾水?

好容易才盼到十一娘出來,可四處耳目眾多,阿祿不敢詢問半句,只好將關切藏在眼睛裡,四目相遇時刻,她只見十一娘那雙清透烏目仍然風平浪靜,嗓子裡一口氣息才暗暗籲出,立即垂下眼瞼,放輕步伐入內。

太后仍在上座,似乎若有所思,神情也仍然喜怒難測,可細心的阿祿卻瞧見太后微微靠倚於錦榻,這說明心情有所放鬆,並未動怒,阿祿一顆心終於安放,但仍舊謹慎地保持靜默,繼續當自己是一個透明人。

心裡卻無比好奇剛才究竟發生了什麼,十一娘是怎麼撫平太后心頭焦怒,眾人都道必死無疑的高玉祥會否轉危為安,這一件驟然發生無比詭異的事件究竟會如何收場。

太后心中的焦怒,的確有所鬆緩。

她最為擔心的是自己這樁**被汝陽王黨察知,甚至於懷疑高玉祥其實已被汝陽王收買,這也難怪,做賊之人必定心虛,再兼太后正在佈署剷除汝陽王黨,她又怎能容許關鍵時刻任何節外生枝?

十一娘一番提醒,對太后而言確為“誤打誤中”。

倘若高玉祥無辜,並未洩露這件所謂禁密,而是被旁人察知,用作剷除高玉祥的契機,那麼這個躲在陰影裡的人一定不是汝陽王,甚至並非義川王,否則圖大海與周季的死就不會這樣輕易揭過,尤其是周季,不待她去滅口,便會落於人手!

甚至不會有元氏告密一事了,一國太后穢亂宮廷的秘醜必然會廣為張揚,引起物議沸騰。

可事到如今仍然風平浪靜,那麼幕後策劃者確非敵對。

排除了這一可能,太后便不那麼焦慮了。

她現在仔細琢磨,真相無非為二,要麼便是高玉祥當真大意,將密事洩露給要好之人——那內僕局的閹宦陳十三,陳十三是圖大海義子,與高玉詳也算是“兄弟”,說不定並非高玉祥洩密,陳十三一直便有參與,但陳十三卻將這一類要秘洩露給了元氏殿中內宦,這才是導致太后震怒的主要原因!

她一直信任圖大海與高玉祥行事謹慎,故而才放心將此事交予兩人,但陳十三倘若長著個漏風的嘴巴,圖大海與高玉祥竟然放心讓他參與此事,就算並非事後洩密,也是死罪。

但高玉祥拒不認罪,否定了洩密,也否定了陳十三曾經參與。

那麼只有另一個可能,便是元妃從另一途徑察知此事,為了嫁禍高玉祥與圖大海,故意捏造陳十三洩密。

陳十三雖為圖大海義子,但私下卻與元妃“眉來眼去”,元妃殿中那閹宦,以小利攀交,陳十三便與他相交有如莫逆,太后眼下雖然將宮務交予了蘭婕妤掌管,但關於這一類閹宦私交她卻瞭如指掌,這也是元妃告密後,她信以為真的根本原因。

可這時冷靜下來,太后也不由得生疑。

圖大海與高玉祥並非愚昧,怎能不察陳十三首鼠兩端?倘若他們不信陳十三,諸如周季之事,便絕不可能交由心懷二意者,也不可能事後洩露讓陳十三得知,可要是陳十三與元妃“眉來眼去”原本就是出自圖大海授意,那麼也必然為圖大海心腹,就算參與周季之事,又怎會當真洩露給元妃?

自己也許真是被人利用,因為一時震怒,冤殺了圖大海與陳十三!

但太后卻並不相信元賢妃有這手段,憑她對此婦的一貫瞭解,慢說根本不可能察知周季的存在,就算察知,也想不出這般迂迴的辦法,必定會直接針對高玉祥,怒斥高玉祥洩密,而不會僅只揭發陳十三心存不良造謠中傷。

如果高玉祥真是無辜,那麼元妃身後必有人教唆指使。

這個人,只可能是元得志!

但元得志身為外臣,又是如何察知禁內**?太后對實際上仍由自己掌管的宮禁還是相當自信,實難相信元得志會有這般耳目通天,並且依據她對元得志的瞭解,並非當真重視賢妃這個侄女,哪裡又會為了賢妃而冒這等風險?

如若此事與元得志有關,目的決非為了相助元妃掌管宮務,聯想到已經死了的姚姬,太后不得不疑心義川王與元得志仍有勾聯,然而義川王若真為幕後指使,他與高玉祥無仇無怨,為何會挑選這一時刻發作?太后將身處地,她若為義川王,察知此事後,必定暫時放縱不管,待到將來可謀奪權時,再用作契機。

只不過太后一旦動疑,就不會置之不顧,必定會追根究底。

心念一動,便欲讓阿祿傳詔竇輔安來見,但話已到了嘴邊,太后卻又咽了回去。

她忽然想到圖、高二人與竇輔安歷來有怨,竇輔安未必不會忌恨高玉祥,再兼竇輔安掌管宮禁,相比義川、元得志更加可能窺破宮闈秘事,這樣一想,竇輔安一貫深知自己心性,自己震怒之餘不會細審圖、陳二人必然在他意料之中,但竇輔安對自己忠心耿耿,必然不會將此秘事訴之汝陽王等敵對,這便足以解釋為何事發至今,外界依然風平浪靜……自己處死姚姬,憑元得志之乖覺,必然明白自己不容他與義川王交密,但元得志頗具野心,也許會另尋靠山以穩固權位,竇輔安豈非首選?倘若竇輔安意欲剷除高玉祥,交待元得志唆使元妃告密,倒是與事態嚴絲合縫。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若要察明此案,看來應當繞開竇輔安了。

“阿祿,你暗下察問仔細,賢妃交好那幾個內謁,五至十日前,可曾與賢妃私見。”

元賢妃因有及恩侯與元相撐腰,尤其是當太后臨朝,一直就不那麼消停,但她此時已然是“守寡”的身份,又因為沒有子嗣不掌宮務,尋常也鮮少與家人面見機會,便收買了幾個相對自由的內謁,以便與家人親朋遞傳訊信,這本是觸犯宮規的行為,自然瞞不住太后,不過太后並沒有阻止,只當毫無察覺。

不過太后這會子疑心元妃受人指使陷害高玉祥,但近段時日賢妃並未與家人面見,料定元得志只能是透過內謁傳遞訊息,若要追察,也不是沒有痕跡可尋,只要察實內謁與賢妃或者屬領宮人私見,用嚴刑逼問,不怕問不出結果。

阿祿的效率也的確了得,不用半日便察實了一個內謁,太后將人拎到面前,根本不需用刑,板著臉一問那人就交待了,說是喬嬌的兄長五日之前交給他一封書信,讓暗暗交予喬嬌。

只是那內謁卻不知書信內容,太后便又將喬嬌拎來篷萊殿親自審問,不到傍晚,喬嬌便成了一具屍體,元賢妃也被太后下令禁足!

這兩件事太后並未嚴令保密,反而給了那內謁機會,讓他向元得志通風報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