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是誰的離愁溼潤了誰的青春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章 閱讀計劃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0章 閱讀計劃

洗完澡後,秀才簡單的吃點晚飯,背起揹包,就直奔圖書館而來。

他習慣性的來到二樓的社科閱覽室,這是一個看書學習的好地方,安靜而又散發著書香。

圖書館,是一個大學精神的象徵,它蘊含著大學的優雅與氣質,因此,秀才喜歡在圖書館學習和他喜歡置身於四周都是圖書的環境,在這種環境裡,讀書會有一種使命感,會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把書中的知識灌輸到腦子裡的衝動,相反的,如果在這裡無所事事,不去閱讀,不去提升,反而有一種莫名的負疚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他習慣性的坐在了33號桌,三三不盡,六六無窮,坐在這個位子,有一種長長久久的感覺。

秀才邊閱讀,邊做筆記,書看得累了就坐直了,然後讓肩背依在椅靠上,伸個懶腰,或者站起來,扭動兩下,然後坐下來接著繼續

今晚或許是開學前夕,來校的校的人還比較少,因此到圖書館內閱讀的或者自習的同學較少,如若是學期末或者期中考試期間,此時此刻,社科閱覽室的座位早就被搶佔完畢。

當然,對於文科生來說,越是此時越能在圖書館內看出誰在真正的讀書學習。

秀才所在座位的背後就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專櫃,這個專櫃裡的書籍主要是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哲社方面的260餘種世界名著。秀才有個心思,希望利用大學裡的課外時間,儘快把這個專櫃裡的書籍閱讀一遍,雖不能精讀,至少通讀。

然而今晚,他閱讀的兩本書並非從這個書櫃裡取出的,一本是《李政道傳》,一本是科塞寫的小冊子《社會衝突的功能》,這也是秀才閱讀計劃內的書籍。

他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大學四年裡至少閱讀100本中外著名人物傳記,無論是帝王將相,還是江湖梟雄,無論是科技英豪,還是商界精英,他希望透過盡多的閱讀,以窺探他人走過的人生道路,瞭解青史留名或者取得社會成功的原因,進而從中借鑑經驗。

世界之大,人生之短,社會之複雜,個人之簡單,沒有一個人可以經歷所有的事情,也沒有人可以到達所有的地方,更沒有人可以知道所有的事情,如何能做到身不能至而心所臨,眼不能觀之而心所知,那就是閱讀,透過大量的閱讀,不斷拓展思想的邊界,個人的眼界,人生的厚度和心靈的深度。

秀才給自己定了一個課外閱讀計劃,大一讀美學、小說、詩詞和歷史,歷史是基礎,能給人縱深感和脈絡感,正如他閱讀法國年鑑學派的歷史書籍一般,給他建立一種大歷史觀,布羅代爾的時段理論和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

歷史同其他社會科學一樣,也有著自身的規律,歷史為啥讓人眼花繚亂?那是因為時代不同,人物不同,社會發展同。歷史為何又有規律可尋?那是因為行走在歷史中的人是不變的,人性是不變的。

生活、局勢、社會本就是如此,都被層層的迷霧包圍著、纏繞著,世界之所以復雜多變是因為發展不斷變化、人心複雜變化,世界之所以有規律可尋,是因為人性不變、人性有規律可尋,在社會活動中的,終究是人,把人自身研究透了,其實就抓住了認知世界和物質財富的密碼。

所以,古希臘那句“人呀,要認識你自己!”才具有深刻的意義。

同樣的,如布羅代爾所說,就像電波一樣,有長波、中波和短波,那麼歷史也有著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之分,短時段是事件,如戰爭或地震,中時段是局勢,如人口增長或技術的革新,長時段是地理或氣候,長期不變的所在,而這些為我們研究歷史提供了一種可供抓取的工具。

後來秀才把這個時段理論移植到對事件、對人生的判斷之上,他得出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這個理論同樣適用:任何一個我們目前所看到的結果,都是一種表象的呈現,其中已蘊含著其必然的因素,現象的呈現都不過是短時段中事件的偶發引起而呈現,在中時段中其特徵已有所顯現,只不過未被人重視,或故意忽略而已,在長時段中已有著其必然的根源。

比如因闖紅燈而發生了車禍,車禍不過是最終的呈現,從中時段來講,那個人在此之前或許有100次的闖紅燈經歷,至少有5次的面臨危險的經歷,但是都為引起重視,從長時段來講,是因為其對規則的漠視,缺少對規則的敬畏,此人今天不發生車禍,亦必然在其它方面出現事故。

因此,秀才很注重對於歷史的學習,歷史可以教會人們很多事情,太陽底下無新鮮事,今天很多事件的上演,也不過是歷史的翻版。

對於詩詞、美學和小說的閱讀,秀才為何把它與歷史放在一起,主要在於歷史的厚重會讓心靈沉重,美學和詩詞小說會讓心靈輕盈,兩者相合,會產生美妙的化學反應,浪漫而不失厚重,威嚴而不失俏皮,莊重而不失活潑,嚴謹而不失優雅。

在大二,秀才開始了大量的哲學、社會學和人文傳記的他認為哲學是基礎,構建了一個人的思維體系,一個人的世界觀、價值認知和方法論。一個人的行為是從他的思維開始的,思維主導認知,認知形成行為衝動,行為會形成習慣,習慣會加固成一種性格,性格左右命運。所以,在秀才看來,要想改變自己,首先要改變的是自己的思維。

閱讀社會學方面的書籍,對秀才來說,可以更好的認知這個世界,感知社會,發現社會的普遍性、規律性的所在,而這些恰恰是財富的創造點,雖然社會學只是發現問題、解釋現象、揭示問題,更多的時候並非有效的去解決問題,當然,它提供了一把解決問題的鑰匙。

把哲學、社會學與人物傳記放在一起閱讀,可以透過人物傳記,典型人物的成長成才經歷,去印證哲學中的某些觀點,更好的促成自身的行為實踐。

雖然對於很多人推崇的王陽明來說,他最著名的論斷是“知行合一”,但秀才更認同他的另一句話,“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對於自身或者絕大多數學生來說,首先要做到的是大量的閱讀,不斷的提升自己,先讓自己做到“知”,然後再是實踐印證,進而達到“知行合一”。但在秀才看來,這或許是一個一生的命題。

秀才計劃大三讀管理學和經濟學,大四研究實用和工具文化。如今他雖說剛踏進大三的門檻,按照計劃應該閱讀管理學和經濟學方面的書籍,但他今晚還是拿了一本人物傳記和社會學方面的書籍。

當然,對於秀才來說,讀書計劃是一條線,興趣閱讀也是一條線,並非嚴格的一成不變。

他在大二的時候也讀了一些經濟學、管理學方面的書,現在仍然會讀歷史學方面的書,碰到其他型別的喜歡的書,他也會閱讀,至於大一到大四的讀書計劃,那是為了個人知識體系的構建而安排。

翻看著手中的《李政道傳》,其中李政道引用的一句詞“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秀才很有共鳴,也很喜歡,這是南宋詞人蔣捷《一剪梅·舟過吳江》裡的一句,詞美意境更美,李政道感嘆時間易逝,流光飛速,秀才雖在青春年少,但亦有此感。

秀才也總有一種時不我待的感覺,他總覺自己匱乏、淺見、膚淺,並為思想的幼稚和行為的衝動感到羞愧,“流光容易把人拋”一種驚醒,更是一個鞭策,人生短短,韶華易逝,因此他總有一種迫不及待的提升自己的緊迫感和壓迫感。

觀一個人,並非需要長久的相處,有時一件事足以;讀一本書,亦非整本熟記背誦,有時一句話足以,《李政道傳》裡這句話雖非出自他口,但結合他自身的經歷講來,更具有深刻性,更有共鳴感。

秀才放下書本,掩卷而思,翻開筆記,記下此刻心境及感受。

稍作休憩,他又拿起另一本書,科塞的《社會衝突的功能》,這本書比較薄,只有一百多頁,與其說他是一本書,不如說更像一本讀書筆記,或是博士論文的主體部分。

讀起來沒有像其他社會學那樣晦澀難讀,或者是繞來繞去,科塞結合齊美爾的衝突論和其他一些社會大家的觀點,總結了十六個命題。

這些命題是對社會現實的總結,像一把黃油刀一樣,能夠輕而易舉的穿透現實的迷霧,語言精練而深刻,解釋細膩而生動,秀才讀之,彷彿七月中行走在沙漠中的旅人,久渴難耐之後,痛飲一扎青啤,渾身三萬萬六千萬個汗毛眼都無比的舒爽。

腦海熨帖而舒暢,每一個命題都讓他大呼過癮,這本書讓他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卻又恰逢其時,不早一步,不晚一步,彷彿於茫茫的書海中,於萬千的時間裡,恰於此時遇見,如一把金色的鑰匙,撥開思想的迷糊,讓思想帶有一種放射性的光芒,直接探尋社會現實背後的內在實質。

尤其是讀到“緊密關係中的敵意”這一命題時,他對科塞引用於佛洛伊德《群體心理學與自我分析》的一段話,更有如飲醇酒、擊節謳歌之感,“幾乎所有能持續一段時間的兩個人間的密切的情感關係——配偶,朋友以及父母和子女——都會留下一堆厭惡和敵對的沉澱物,這種沉澱物只有透過表達才能得以消除。”

這句話似乎是對423寢室最好的註釋。

423的七個人,各有個性,每天似乎都有罵罵咧咧,每天都有吵吵鬧鬧,每天都有調侃、開涮,然而沒有一個人因此而生氣,反而關係越來越好。

他們雖然彼此的嘲諷、批判、甚至否定,但是他們更多的是互相尊重,更多是抱著欣賞與包容的態度。

他們透過調侃、開涮,消除著彼此之間累積的負面情緒,更多的是以開放、積極、支援、友情、尊重、包容接納著彼此,因此他們寢室相處越發融洽。

423寢室成了班級、學院男生寢室的聚集地,吸引著男生們一波又一波的光臨,此地彷彿成了公共劇場,每天都上演著新的劇目,每天熱鬧不斷。

秀才不喜歡待在吵吵鬧鬧的寢室,因此每晚基本都在圖書館裡度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請各位大大多多推薦、多多收藏!不勝感謝!你的閱讀與點贊,就是我寫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