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網文寫手古代生存錄最新章節列表 > 106 爭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06 爭論

隨著番外篇的上市,不管是京城本地的書迷,還是外地的讀者,再度興起一波討論《仙俠》的熱潮。

對於番外篇裡三個不同人物的不同故事,許多人都非常喜歡。

其中對於第一個故事裡,流雲真人和如月真人的這段忘年之戀,有人表示贊同,有人表示反對。

反對的人認為,雙方年齡相差太大,而且剛開始的時候兩人就是類似於父女關系,如果兩人結為夫妻的話,有違人倫。

贊成的人則反駁說,兩人只是師兄妹關係,並非真正的父女,哪裡算得上有違人倫。

至於年齡相差太大這點,如果是普通人的話那還有可能是個問題,但對於他們這種修為深厚的修真者來說,外表幾乎不會變老,所以根本不是問題。

就算是在現實生活中,老夫少妻這種事也並非什麼見不得人的事。

妻子去世以後,丈夫娶了個比自己年紀小很多的填房續絃這種事不是經常都能看到或聽到嗎?這有什麼出奇的。

相比於流雲真人和如月真人的這段忘年之戀,有更多的讀者在為第二個故事爭論不休。

雙方爭論的焦點,在於紀正應不應該把小師妹蘇小小也收了。

贊成的人普遍認為,如果把蘇小小收了的話,那她就不至於一個人形單只影這麼可憐了。

其中贊成收下蘇小小的幾乎全是男性讀者,而反對的則清一色是女性讀者,兩邊徑渭分明。

這個爭論點如果放到現代網文的話,那就是主角應不應該做種馬開後宮的問題了。

如果說,在現代一夫一妻制度下,主角想要當種馬的話,至少要克服道德和倫理上的問題。

所以同時跟多個女性發生關係的主角才會被喜歡專一的讀者蔑稱為種馬。

而在古代社會,實行的卻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有財有勢的男人想要納正妻以外的其他女人當妾實在太容易了。

甚至正妻能不能容忍丈夫納妾,是檢驗正妻是否大度的重要標準。

那種不允許丈夫納妾的妻子,很容易會被人冠上妒妻的名聲。

在這種婚姻制度和社會氛圍下,為了迎合眾多男性讀者的喜好,許多作者在寫話本的時候,普遍都會給主角安排多個美女角色。

最後的結果通常是男主角娶了女主角當妻子,然後把其他傾心於他的女配角納為良妾,從此盡享齊人之福,來個大團圓結局。

看慣了這一套的男性讀者們也很自然地以為紀正最後會把蘇小小也收了,這樣三個人就可以開開心心地在一起了。

畢竟蘇小小這姑娘也很好啊,既活潑可愛又善良大方,喜歡她的讀者也非常多。

但出乎所有人意料之外,池非並沒有這樣寫。

紀正雖然明知蘇小小對他有愛慕之情,但他最後還是只選擇了宛靈音一個。

在番外篇裡,兩人在即將離開修真世界去往另一個世界之前,宛靈音曾經問過紀正一個問題:“你可知你的小師妹蘇小小也心悅於你?你真的放得下她?”

紀正當時是這樣回答的:“就算她心悅於我,但我心裡只有你一個,已經容不下其他人了。

正如我無法容忍別的男人接近你,同樣地,我相信你也不願看到別的女人插入到我們兩人之間。

如果兩人真心相愛,又豈會允許他人加入。

今生今世,我的妻子只有你一個人,不會再有別人。”

宛靈音感動得淚如雨下,一邊緊緊地抱住他一邊抽泣道:“不對,不止今生今世,我們生生世世都要在一起。”

“好,那我們生生世世都在一起,永不分離。”紀正低頭吻了一下她的額頭,然後調動天地之力製造了一個通往現世的臨時“裂縫”。最後帶著宛靈音和虎妖離開了這個修真世界。

看到這裡,那些原本就喜歡《仙俠》的女讀者們更是感動得一塌糊塗,把紀正說的那些話看了一遍又一遍,心中又酸又軟。

是啊,如果兩人真心相愛,又豈會允許他人加入。這話說得太對了。

在感動之餘,女讀者們都對池非先生產生了更加強烈的好感。

她們都覺得能夠寫出這番話的人,肯定是個從心裡面尊重女子的謙謙君子。

對他本人有多大年紀,長什麼樣更是好奇不已。

這些話,也是她們對那些口口聲聲說紀正應該把蘇小小也收下的男性讀者們最有力的反擊。

隨著這波討論熱潮,番外篇再度迎來了搶購高峰。

不僅是京城本地,外省其他地方也大多供不應求賣斷貨,無數訂單蜂湧而至。

聚雅齋自家的印書坊以及其他幾家幫忙印刷的書坊,只能天天加班拼了命地印書。

除了書商們賺得眉開眼笑外,那些在茶館酒樓裡說書的說書先生們也很高興,因為不愁沒生意了。

一來是這《仙俠》十分受歡迎,只要一說這個,幾乎場場爆滿。

二來是這部書足夠長,一共十六卷,合計二百三十多萬字,慢慢評說的話,足夠說上好幾年時間。

這下他們就不用費心思去想哪些話本聽眾喜歡,哪些不喜歡,直接開講《仙俠》就是了。

……………………

就在外界為番外篇討論不已的時候,池非並不知道,也管不了這麼多,他現在忙得很。

他現在不僅要學習普通印刷機的構造原理,還要考慮新書寫什麼題材。

為了讓製作印刷機的工匠張師傅放心大膽地進行試驗,他已經提前跟張師傅說好,所有試驗新機的材料和人工花費都由他來出,一月一結。

而且還跟他保證,一旦做好能用的機子,就付他兩倍的製作費。

看池非如此大方又信得過他,張師傅大受鼓舞,開始卯足了勁進行研究和試驗。

經過深入的學習和研究後,池非這才知道活字印刷術雖然最早由漢人發明,但實際上幾百年來卻並沒有得到廣泛的流傳和使用,大部分印坊仍舊以雕版印刷為主。

活字印刷術無法廣泛使用的原因,主要有幾個。

一是活字本身的材質不夠好。

最早的活字,是用木料做的,但由於木紋疏密不一,遇水後易膨脹變形,與粘藥固結後不易去下,所以很快就被淘汰了。

發明者經過不斷試驗,最後才改用膠泥作活字。

膠泥雖然比木料要好,但膠泥畢竟硬度有限,多印幾次的話,字型本身容易出現磨損,因此需要製作大量的備用字。

尤其是像“之”、“也”等常用字,在一頁當中經常出現,所以需要為之製作的備用字就更多了。

後來有人想出用錫做活字,但錫不易受墨印刷困難,所以活字印刷術難以得到推廣。

二是挑字工人難找。

活字印刷術需要根據每一頁的內容,把相應的活字排在一起進行印刷。

但每個活字不是正的,而是反的。所以挑字工不僅要識字,而且還要迅速把反著的字認出來,這需要經過一定的培訓和練習才能熟練做到這點。

以京城為例,大部分平民百姓只要有條件的話,都會讓自家孩子去讀幾年私塾,至少把字給認全了。

這樣做不是真想讓孩子去考科舉,而是為了讓孩子在將來容易找到一份既輕鬆又體面的活而已。

京城作為大魏國都,平民識字的比例相對於外地其他地方算是比較高的。

這些讀過幾年私塾識字的人就算不去考科舉,也可以做其他比較輕鬆的活,因此沒多少人願意做挑字工這種繁瑣複雜的工作。

實際上,很多像聚雅齋這類的老字號書坊,印坊裡的挑字工都是從自家老員工的孩子裡挑選並培養出來的,不僅人員穩定而且也信得過。

三是古代需要大量印刷的書並不多。

除了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四書五經這些最為人熟知的書以外,需要大量印刷的書還真不多。

最多也不過印個幾百本或上千本而已,有這功夫弄活字印刷,還不如用雕版印刷更方便一些。

因為這幾個原因,幾百年來活字印刷術才無法得到廣泛的推廣和使用。

如今活字印刷術真正開始得到大量使用,其實是在幾十年前由海外來的洋人所帶來的結果。

活字印刷術由中土流傳到海外後,在洋人那裡得到了極大的改進和發展。

主要的改進包括活字的材質,以及印刷機的出現。

洋人用作活字的材料是鉛、錫、銻合金,不僅易於成型,製成的活字印刷效能好,而且堅固耐用,徹底解決了活字材質不好的問題。

洋人還發明了鑄字的字盒和字模,使活字的規格容易控制,也便於大量生產。

在印刷機方面,洋人發明了螺旋式手板印刷機,比傳統的手工印刷快了好幾倍。

不僅如此,洋人還發明了脂肪性油墨,大大地提高了印刷質量。

在活字印刷術的改良和創新方面,洋人的確遠遠走在了漢人的前面。

那些洋人之所以把自己發明的印刷術在中土推廣,當然不是為了做善事,而是為了賣機器賺錢。

但洋人卻極大地低估了漢人的仿造能力。

僅僅幾年時間,漢人的能工巧匠就已經能夠做出一模一樣的印刷機,而且價格連原來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這讓洋人們大驚失色。

更要命的是,洋人當中也不是鐵板一塊。

有洋人因為經受不住書坊東家的金錢誘惑,把活字的鑄造配方以及油墨做法等關鍵技術都說了出來。

於是短短十年間,洋人千辛萬苦才改良出來的活字印刷術被漢人學了個透,再也無法靠賣印刷機來賺取暴利。

與此同時,活字印刷術也逐漸成了各大書坊的主要印刷方式,並且得到大量推廣。

如今池非和工匠張師傅要做的,就是改良各大印書坊最常用的螺旋式手板印刷機,讓它能夠印刷比普通話本要大得多的的報紙。

現在最大的障礙,是如何解決這承重的問題。

由於報紙的版面比普通話本要大得多,因此要堆積的活字數量也要多得多。

要知道現在的活字已經不是用膠泥做的,而是鉛、錫、銻合金,單個的重量比膠泥要重得多。

這麼多合金活字堆在一起,重量當然會加重很多倍。

如果僅靠人力牽引的話,不僅容易累,而且效率也太低。

關於這個問題,張師傅也很了很多辦法,但效果都不算太好。

池非回憶起他那個時代的印刷機,只記得好像是機子在裡面壓一下,然後印好的東西就從滾筒裡滾出來了。但對於機子的構造和工作原理,他完全是一頭霧水,所以根本無從借鑑。

而且現代的印刷機是用電來驅動,因此就算能做出來在這個時代也無用武之地。乾脆另外想辦法。

不過既然是承重問題,其實可以換個角度來想,把拉昇的物件由活字變成紙張不是更加容易嗎?

池非把這個提議跟張師傅說了一下,張師傅先是愣了一下,然後用力一拍大腿說:“對啊,我真是糊塗了,怎麼就鑽牛角尖了,就沒想過換一下呢。

對對對,就應該這樣做,把機子調過來,活字在下面,印紙在上面,這樣就簡單多了。

只是這樣一來,整臺機子的結構就要全部改掉了。這路子是對的,就應該這樣做。”張師傅十分興奮地搗鼓起來。

池非看到他有頭緒了,於是站在旁邊看他畫圖紙。

除了關心報紙印刷機的製作外,池非還要偶爾到廠房那邊瞭解建設進度,看看有沒有什麼地方需要改動。

晚上回到四合院的時候,他還不能放鬆下來,因為他還要構思新書。

以現在《仙俠》的火爆程度,假如他再以《仙俠》的故事背景和世界觀來寫另一個主角的故事,相信一定會有大把人捧場。

但他卻不想這樣做。

他寫《仙俠》的最初目的就是為了賺錢,並且想靠這本書來開創一種全新的小說型別,是他的野心之作。

如今這一切他已經做到了,不僅名成利就,而且也確實開創了“仙俠流”這個全新的型別,跟風者也越來越多。

就像一個登山者一樣,如果已經征服了一座高山,就沒興趣再爬第二次了。他現在就處於類似的狀態之中。

既然現在已經不怎麼缺錢,他不想再寫同樣的型別,想換個題材試試。

傳統的才子佳人小說他暫時不會再寫,因為他已經寫過《梁祝》了。

最多人看的武俠類小說也暫時不會考慮,因為他剛寫完《仙俠》沒多久,讀者們會很容易把他寫的武俠小說跟《仙俠》作對比,尤其是關於武力方面的對比。

例如看到主角跟人對打的時候,讀者們會很自然地想,如果換作紀正的話,肯定一招就解決對手了,哪裡需要打上這麼長時間。這主角怎麼會這麼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實際上這是完全不能拿來作比較的,因為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小說型別。

武俠小說寫的是會武功的凡人,而仙俠小說寫的是有各種神通的修真者,甚至是長生不老的成仙者,兩者根本就不是一個次元的人,這要如何對比?

但讀者通常是很任性的,他們可不管這麼多,只要是他池非寫的作品,他們會習慣性地把他寫的武俠小說和《仙俠》作對比。

就像平時吃慣辣椒並且做菜時習慣重油重鹽的人,你讓他改吃少油少鹽的清湯小菜,他可能根本吃不出味道來,只覺得淡而無味,道理是一樣的。

所以至少在這一兩年內,池非都不打算寫武俠類小說,以免被人拿來跟《仙俠》作比較。

一下子把兩個最常見的話本型別給去掉,那接下來可以選擇的範圍就更少了。

如果換作同時代其他話本作者的話,肯定想得頭都炸了。

但池非畢竟是從現代網文界百花齊放的世界過來的,他看過的小說型別豈是這個時代的人所能想象得到的。

在認真想了幾晚後,他終於敲定了下本新書的題材和內容。

他要寫這個時代的第一本重生文。

沒錯,就是重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