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網文寫手古代生存錄最新章節列表 > 265 清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65 清廉

看到幾個靠科舉考試出身的文官都沒什麼意見了,池非這才丟擲他的第二條建議。

“在下給出的第二條建議是,設定獨立的官員監察部門,在下暫時稱之為清廉社。”

“請問蘇先生,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緝事府相類?據下官所知,緝事府也具監察百官之職權。”陳大人皺著眉頭問。

其他人一聽,也是眉頭大皺。

因為京城緝事府的惡名如今不僅傳遍了大魏各地,還傳到了西北和東北這邊來。

那種種泯滅人性殘害文官及家屬的行為,讓所有有志於科舉出仕的讀書人深惡痛絕,更使得設立緝事府的順天帝在士林當中的名聲極差。

甚至一些原本準備進京考會試的舉人考生因為害怕緝事府而延遲了行程,決定等過幾年再說。

能逼得寒窗十幾載就為了科舉出仕的讀書人寧願放棄會試也不敢進京趕考,可見緝事府的名聲有多臭。

因此眾人一聽這所謂的清廉社可能跟緝事府類似,頓時全都神經緊張起來。

池非朗聲道:“各位大人請不要擔心,清廉社絕非緝事府。

緝事府乃偽朝的惡政,在下雖不才,但也絕不敢做這種冒天下之大不韙的惡事。”

聽到池非義正言辭的宣告,眾人這才松了口氣。

“那敢問蘇大人,您這清廉社是否跟京城的御史臺相類?”一個姓鄧的文官忍不住問。

池非回答道:“有點類似,但裡面的運作機制卻大不相同。

據在下所知,御史臺的監察御史們每隔兩到三年,就會將全國各衙門、各地方的卷宗複核一遍,透過卷宗的複核來發現問題並上報朝廷調查處理,這也就是俗稱的‘刷卷’制。

但這種稽核制度卻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一旦卷宗造假造得好,就很容易矇混過關。

各位應該聽說過一句話: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

我相信,真正的地方貪官,所貪遠不止這個數。

那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說白了很簡單,那是因為沒有人在當地監管這些官員。

只有真正驚動朝野的大案要案,朝廷才有可能派欽差下來調查。

因為沒有人監管,導致地方官員貪汙成風,區別只在於貪多貪少而已。

這清廉社的職權,就是監察各級地方官員。

而且這清廉社並非只是一個部門,而是一整個監察系統。

從上往下分別設中央清廉社、省級清廉社、府級清廉社、縣級清廉社,一共四級。每一級地方行政部門都有相應級別的清廉社在監管。

我舉個例子,每一個縣除了由知縣管轄的衙門外,一定會有另一個監察部門如影相隨,那就是縣級清廉社。

縣級清廉社的主要作用是接受當地百姓的實名舉報,然後進行調查和上報。

例如有一個平民或商人到縣級清廉社舉報當地知縣貪汙受賄,當地清廉社就必須受理,並進行調查取證。

假如當地清廉社給出的結果是知縣無罪,而舉報者懷疑是當地清廉社跟知縣勾結才作出這樣的定案,那平民可以向上一級的府級清廉社舉報,請求重查此案。

府級清廉社接到舉報後,也必須受理調查。

如果府級清廉社最後也給出相同的處理結果,那平民可以再向上一級的省級清廉社舉報,如此類推,直至中央清廉社作出最終的裁決。

可能各位會覺得這樣太過麻煩,甚至有些勞師動眾,但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給所有平民百姓一個可以往上申訴的渠道。

只要有這個可以不斷向上申訴的渠道,各地官員才不敢為所欲為,魚肉鄉民。

我相信,除非確有大冤屈,否則平民百姓是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往上舉報的。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畢竟民不與官鬥,已經是民間的普遍認識。

各地清廉社除了被動接收民眾舉報外,還要主動監察當地政務。

例如每到年底,就要像監察御史那樣對當地衙門的卷宗進行複核,檢查各項支出是否有問題。我稱之為年底檢帳。

除了年底檢帳外,各地清廉社在涉及徵收賦稅、水利治理、秋糧入庫、地方關稅等具體地方政務時,也要派人到現場監督檢查。

換句話說,只要是涉及到地方錢糧之事,清廉社都有權監查。”

“那又該如何防止清廉社官員與當地官商勾結、同流合汙?”一直沒出聲的章文軒老先生有些激動地問道。

池非朗聲道:“為了防止清廉社與當地官員勾結、同流合汙,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規定省級以下清廉社受中央清廉社管轄,而中央清廉社的官員受大將軍直接任命和管轄,其他部門無權干預,讓清廉社保持高度的獨立。

第二,不管哪一級清廉社的官員奉祿都不能由當地財政支出,而是由中央統一下發,從源頭上斷絕與地方的利益聯絡。

第三,除了官員奉祿由中央發放外,各地清廉社還要實行三年輪換制。

即每隔三年,各個地區的清廉社官員要全部打散調到其他地區的清廉社任職。

這樣就能避免清廉社官員在一個地方待的時間太長後,容易跟當地官員勾結的問題。

第四,清廉社本身也接受內部舉報,舉報信會直達中央清廉社,最後由中央清廉社派人下來調查社內官員,其他部門不得干涉。

這種種措施,就是為了保證清廉社官員本身沒有政治汙點,能做到公平公正地監察百官。”

“蘇大人,請問這清廉社可有直接逮捕官員的權力?”陳大人有些緊張地問道。

“不是逮捕,而是帶涉案官員回去協助調查。

清廉社有權帶走有嫌疑的官員回社內調查問話,但清廉社無權對涉事官員私下審判定罪,更不允許動用私刑。要進行公開的審判,一切以人證物證為判案的唯一標準。

假如沒有證據,又或者證據不夠充足的話,官員無罪,並且官復原職。

假如證據確鑿,也不能由清廉社來判罪,只能由刑部來依律對官員進行判刑。

也就是說,清廉社只是起監察百官、調查取證的作用,最後的判決仍然由刑部來負責。”

聽完池非的講述後,在場除了寧志遠一家外,所有人都露出了無比震驚的表情。

這套名為清廉社的監察系統實在太龐大了,一環扣一環,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網,幾乎把所有官員都包在了裡面,讓人光想象一下都覺得毛骨聳然。

只有寧志遠嘴角露出了淡淡的笑意,他就知道,小女婿這第二個建議一出,肯定會引起所有人的震動。

章文軒老先生沉默不語,一直在想著這清廉社之事。

這確實是個非常大膽的構想,簡直開了前所未有之先河。

但此法卻有個致命的弱點,不知主公和蘇先生注意到沒有。

想到這裡,章文軒老先生不禁有些憂慮地望向池非。

只見池非拱手對眾人說:“當然,這只是在下的一個基本構想,具體細節方面還有待商榷。

以上只是在下的一家之言,或許還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望各位不要見怪。”在行了一禮後,池非回到了寧志遠的身邊。

實際上池非所提出的這個所謂清廉社監察系統,其實就相當於他那個時代的各級紀委或反貪局之類的組織。

雖然這個方案在邏輯上是可以行得通的,但究竟能不能在這個時代施行下去,那就真的要試過才知道。

對此,池非心裡也是完全沒有把握。

畢竟任何一項新政的推出,究竟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有時就連提出政策本身的人都無法預料到。

歷朝歷代都有各種變法出現,有的成功,有的失敗,但大多都以失敗收場,因此實在難以預料其結果。

但岳父寧志遠卻對他的想法極為讚賞,因此今天才會特意讓他在這個重要場合提出來。

等池非回來後,寧志遠十分滿意地拍了一下小女婿的肩膀,然後走到眾人面前說:“這就是我女婿蘇真所提的兩個建議,各位不妨參詳一下,看看是否有值得施行的可能。

我還是那句話,不管是西北還是東北,都不是我寧志遠一個人的,而是大夥所有人的,大家坐的都是同一條船。

雖然西北土地貧弱,又窮又苦,但這裡卻是我們的根、我們的家。

不僅我們想過上好日子,那些擁護我們的西北民眾也想過上好日子。

所謂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我寧志遠是個粗人,不懂什麼大道理,只知道我們這些為政者的,只有對百姓好,百姓才會信你、養你、助你,否則就會一起來反你。請諸君謹記這點。”

“是,大將軍。”眾人齊聲應道。尤其是那些武將,聲如洪鐘。

武將雖然覺得池非的構思十分新奇,但卻並沒有什麼牴觸的情緒。

其實道理很簡單,不管是官員選拔改革還是設立清廉社,實際上都跟他們關系不大。

他們武將是靠軍功出頭的,只有打勝了仗才能往上升遷。

另外透過戰利品的分成,他們也基本不缺錢財,根本不需要向地方伸手。

更重要的是,由寧家所統領的西北軍,向來是十分公正的。不會出現被人冒領功勞的情況,就算是寧氏族人也不敢侵佔他們的軍功。

而且寧家對陣亡將士以及傷兵老兵的安置也是有目共睹的。

凡是有士兵戰死的話,寧家會付給家屬足額的撫恤金,並且減稅三年。

凡是無法作戰的老兵或傷兵,寧家會撥給他們足夠的田地,讓他們賴以為生。

正因為寧家幾代家主都是這樣做的,使得西北軍全境百姓對寧家的擁護是發自內心的。將士們在打仗的時候更是奮勇作戰、悍不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