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大宋很野蠻最新章節列表 > 第59章 成也科舉,敗也科舉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9章 成也科舉,敗也科舉

涼亭裡面一陣沉默。

大宋重文抑武,推崇文人治國,文人的地位空前高漲。

而文人相聚討論國政也是司空見慣之事。

特別是到了眼下南宋末年,國勢頹廢,奸臣當道,許多抱有一腔愛國熱情的寒門士子和青年學生卻感覺報國無門,因此討論起來更加的肆無忌憚。

如果是在北宋時期,文人聚會大部分討論的是詩詞歌賦和音樂字畫,要不就是喝茶弈棋,生活過的輕鬆雅緻無比。

但如今的大宋,士族早已沒有了這份閒情逸致,除開對於國勢頹廢的抱怨之外,還有就是對於朝堂的不滿,對生活的不滿,對人生遭遇的不滿,還有對大宋未來感到提心吊膽。

老百姓可以不理會不知道,但只要稍微有些愛國情懷的人,都知道大宋如今已經岌岌可危,蒙古人早已對大宋虎視眈眈。

只是朝廷如此,因此都感覺到一種無能為力的憤怒。

“陛下如今年老體衰,不僅不知節制,反而是受董宋臣等人的蠱惑,召唐安安這種妓女入宮侍寢,如此荒淫無道,與唐玄宗何異,而且陛下無後,只有一個傻侄兒趙禥,聽聞陛下欲立趙禥為太子,一個傻子,如何能夠成為人君,此乃亡國之道也!”沉默許久之後,陳紀幽幽的嘆口氣說。

“唉,我等既無權勢又無官身,還是不要過多談論朝堂之事,老朽還有課,今日就不陪兩位了,他日有閒再一起喝茶!”

楊老夫子有些膽戰心驚站起來,與這些熱血沸騰的年輕學子繼續聊下去,怕是老命有些保不住。

“今日來的唐突,還請楊老見諒,告辭!”

“告辭!”

陳紀、姚燃和趙頎也只好都跟著站起來拱手告辭。

“太爺,您不是說要請兩位公子和趙大郎喝新茶的嗎,我剛把水燒開,怎麼說了幾句就都走了?”

私塾後院,端著一盤茶具過來的綠裙少女驚訝的看著獨自一人坐在涼亭的楊老夫子。

“唔,他們自有急事,這趙大郎聽說以前瘋瘋癲癲,但今日一見,雖只說了兩三句話,但卻思維敏銳見識不凡,難道還真的是山神顯靈?”楊老夫子捋著鬍鬚臉色怪異的仿似自言自語。

“太爺怎的也這般說,不是說子不語怪力亂神嗎?您前幾天還讓我們不要到處以訛傳訛呢!”少女笑著為放下茶盤一邊收拾茶杯一邊說。

“說是這般說,但這事總感覺透著濃濃的詭異,泥像砸一下就能變得這般聰明?”

“或許趙大郎一起並不是傻,只是假裝的!”少女頑皮的吐了一下舌頭說。

“怎麼可能……”楊老夫子揪著鬍鬚繼續發阿呆。

而此時離開私塾的陳紀和姚燃也正對趙頎的身份感興趣。

“真想不到小兄弟就是楊公鎮上盛傳的那位山神顯靈的主人,方才我和陳兄還在提起,是不是抽空去山神廟打探尋訪一下,沒想到今日街上便遇見了,實乃運氣!”

“都是訛傳罷了,不過我以前的確有些瘋瘋癲癲,讓鎮上的人笑話了十多年,二位既然無處可去,暫去寒舍坐坐,等我兄弟放學回家,二位幫忙提點一下,順便我也好為二位打聽一下去廣州的船家,一定安排兩位順利返鄉!”趙頎笑著岔開話題。

“如此便多謝趙兄了!”兩人高興的連稱呼都親密多了。

趙頎自然更加高興,逛個街還能撿兩位舉人,雖然是兩個撲街,但也還是貨真價實的高階知識分子,這種機會不是隨時能夠碰上的。

以後要想好好發展,光有茅灣村的一群大字不識的農民工肯定不行,還需要更多有才華的讀書人幫襯。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陳紀與姚燃這兩人雖然在趙頎瞭解的宋朝歷史人物中似乎並沒有出現過,但能夠進京參加省試的,就沒有一個庸才。

得益於大宋良好的教育制度和科舉制度,寒門學子大量讀書出仕,這才讓大宋呈現了與眾不同的革新和變化,一改前朝世家門閥把控朝廷的局面,影響了後面幾個朝代。

但成也科舉,敗也科舉,隨著讀書人的大量出現,導致各種治國理念的不同產生了派系和爭鬥,再加上朝廷優待讀書人,採用高薪養廉的政策,每次殿試都會錄取數百人,這些人最後都會被委任官職,年復一年積累下來,導致官員泛濫成災,朝廷光是為養活這些官員每年的開支就是一個天文數字,為了彌補虧空,朝廷不得不大肆搜刮百姓、亂髮紙鈔,使得物價飛漲底層民眾的負擔越來越大。

後世評價宋朝崩潰的原因,並非一定是遼金蒙古太強大兇猛,而是大宋的體制出現了極大的問題。

冗官、冗兵、冗費的龐大開支已經積累到了繁華富庶的大宋承受不起的地步。

從唐宋兩朝取士對比就可以看出其中巨大問題。

唐朝開科取士,每屆不過三四十人,雖然這些人大多都是依靠世家門閥的裙帶關係考中的,但人數卻很少,而且對於爵位的封賞也非常吝嗇,堅持無功不受祿的傳統,李世民當皇帝的時候,開科取士更是謹慎嚴格,為了減少財政開支,李世民將朝廷供養的兩千多京官減少到只有六百多人,精簡官員不僅讓臃腫的朝廷結構變得更加簡潔,財政開支也大大減少。

但宋朝不一樣,不僅每屆取士動輒數百人,而且還會大肆封賞閒官閒職,對宗室、親信弟子特為優寵,隨意授官,皇族宗室男孩七歲便可以授官,有的甚至在襁褓中也有官階,並領取俸祿;宗室之外,其它旁支、異姓、門客,都可以得蔭補官,每年成千上萬的人湧入官僚隊伍。

最恐怖的是宋仁宗一朝,當是的朝廷官員竟然高達一萬七千餘人,而這其中幾乎高達百分之九十的人並沒有職務,只有官階,全都是吃空餉的閒官,甚至到了南宋時期,為了彌補虧空還大肆賣官鬻爵,不斷增加的龐大的官僚隊伍消耗了大量的財政收入,使得朝廷入不敷出。

而大量的虛官閒官為了得到實權,就互相拉幫結派走後門,行賄受賄腐敗叢生。

吏治腐敗加上人才政策的失敗,再加上重文輕武自廢武功,大宋虛浮的繁華背後,就是臃腫的朝廷機構和混亂不堪的官員任免,朋黨爭鬥形成了極其混亂的政治狀態。

後人熟知的元佑黨爭,就是不折不扣文人爭鬥的惡果。

有歷史學家吹捧宋朝的文治冠蓋兩千年封建文明,認為元佑黨爭是一種政黨治國的雛形。

一是新黨和舊黨已經有了各自不同的治國理念,二是有了各自的領袖人物,三是爭鬥失敗也不會被趕盡殺絕,而是只需要對方下野便達到目的。

然而若是深入的研究一下,這種所謂的黨政雛形,實際上源於一種文化立場的不同,而並非是雙方各自代表了不同的階層利益,說白了,這些人的目的並不是單純的因為治理國家的理念不同而爭鬥,而只是因為反對而反對,並沒有什麼政治立場,只是單純的反對對方的思想。

一個不能代表階層民意的黨派,絕對稱不上是政黨。

當然,一棍子打死也不全面,至少在人類文明這個時代來看,宋朝的政治模式的確有很先進的地方,黨爭的確是不同的群體為了控制朝廷政權釋放自己的政治理念而產生的衝突,而這個衝突也極大的割裂了知識分子群體,造成了思想上的對立,已經隱隱有了那麼一丟丟的政黨爭鬥的影子。

後世的臺灣韓國的國會就是這般爭鬥,互相吐口水丟拖鞋彈鼻屎抓頭髮,不同派系的議員就像潑婦罵街一般在國會上大打出手。

而反觀歐美成熟的政黨鬥爭,就要溫和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