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文藝生活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三章 靈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九十三章 靈動

同樣是電影學院的學生,相對於林曉玲的按部就班,賈章柯的拍攝就顯得隨意的多,他更多的是跟著自己的感覺走,不一定按照劇本來。

他會用大量的時間去拍攝一些與主題無關的內容,這和他不是導演系的學生有關。

就像張億謀在電影學院學的是攝影,所以他的電影裡的影像都很獨特,這是個人的風格。

對於導演來說,風格很重要,就像是一個標籤,說明你和其他人不一樣。

林子軒和不少導演有過合作。

有的導演性格謹慎,他的工作是完成劇本的內容,踏踏實實的把片子拍出來就行,有的導演創意十足,他不滿足於劇本,更喜歡臨場發揮。

說不上哪一種更好,保守的導演至少能保證電影的質量不會差,有創意的導演很可能會拍砸一部好片子,這都是有可能的事兒。

作為製片人和影視公司的老闆,林子軒更願意和前者合作,和後者合作存在很大的風險。

換一個身份,作為導演的哥哥,他希望林曉玲拍的電影更有靈性,更為自由,能給觀眾帶來一部不太一樣的影片。

放映室內,林子軒看著林曉玲拍出來的素材,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看這兒,攝影機的角度,還有這些影像,太死板了。”林子軒不客氣的說道,“你看過《陽光燦爛的日子》,它裡面的鏡頭都給人一種飛揚的感覺,很靈動,你再看看你拍的,這就是差距。”

“老哥,姜哥那片子投資上千萬,我這個才三十萬不到,怎麼可能拍出那種感覺,我覺得這個就不錯了。”林曉玲委屈道。

“不是投資多少的事兒,而是有沒有這種意識。”林子軒批評道,“你這個作為學生作品算是及格了,可你就想著及格啊,不想要優秀麼?”

“我當然想要優秀,這不是第一次拍麼,擔心拍砸了,想保險一點。”林曉玲解釋道。

“拍砸了怕什麼,你現在就是放不開,當初拍《姐姐》時候的那股勁頭哪去了?”林子軒指導道,“膽子大一點,放開了拍,讓鏡頭來說話,你還怕拍砸了讓你賠啊。”

“行了,拍電影總要有一個過程,這才剛開始,以後就好了。”慕姍姍在一旁勸說道。

“我就是隨便說說,兩位演員演的不錯,不過有一點,她們說話的腔調不對,太有節奏了,不夠生活化。”林子軒指出道。

金亞琴演了多年的話劇,徐晶蕾是表演系的學生,念臺詞都是抑揚頓挫,很有張力和節奏感,聽起來有味道。

這是一門功課,演員平時都要練習。

比如葛尤,他的臺詞功底很強,他念臺詞的特點是語速慢,用氣音,觀眾聽著舒服。

但他平常生活中說話不這樣,為什麼呢?那麼說話太累,要真是按照表演的時候一字一句的說,不僅他受不了,和他聊天的人更受不了,聽著都累。

這就是表演和生活的區別。

金亞琴和徐晶蕾的臺詞功底都不錯,如果是在其他影視劇裡肯定沒問題。

可《我們倆》這部片子講究的是絕對生活化,就按照平常生活中來,不需要用表演時的那個腔調,這樣才能顯得真實。

林子軒雖然沒做過導演,但他見得多了,自然就有了經驗,能察覺到問題所在。

這些話他不會直接和演員說,要作為導演的林曉玲去說,在劇組導演的權威需要維護。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林曉玲在隨後的拍攝中做出了更多的嘗試,試圖捕捉到鏡頭中的靈性。

每個導演都有起步階段,都有犯錯的時候,從電影學院畢業只是一個開始,獲得了進入這個行業的資格,未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不見不散》的票房在突破三千三百萬後就後續無力了,因為香江的動作片上映了。

不僅影院的排片數量下降,觀眾也被香江大片吸引,到下檔的時候估計只能達到三千五百萬,離預期的四千萬有不小的差距。

如果沒有香江大片,那麼《不見不散》的票房極有可能超過四千萬。

這就是檔期大戰,誰佔據好的檔期,誰能在影院放映的時間長,誰就能取得好的票房。

華影公司為了利益,把好的檔期安排給引進大片,擠壓國產電影的生存空間,引起了國內電影行業的不滿。

想想看,一年十部引進大片,一部電影在影院上映一個月左右,留給國產電影的時間極為有限,現在的國產電影還無法和好萊塢大片相抗衡。

於是,有人呼籲每年要留給國產電影至少兩個月的檔期,在這段時間內不能有好萊塢大片上映,這就是國產電影保護月的議案。

這種情況在其他國家有先例。

為了保護本國的電影產業,很多國家都制定了相應的政策來限制好萊塢大片,規定影院每年上映的國產電影不能低於某個配額。

不過這同樣造成了另一個問題,那就是在某段時間國產電影扎堆上映,自相殘殺。

這都是電影行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與此同時,國內的電影公司在好萊塢大片的刺激下,開始了國產大片的攝製工作。

南方一家民營影視公司和滬城電影製片廠合作,投資兩千萬人民幣打造屬於華國的大片,他們的口號是:挑戰進口大片,塑造國產精品。

這部電影由從美國留學歸來的青年導演胡雪華執導,片名叫做《蘭陵王》。

訊息一出,震動了國內的電影行業。

大家都很振奮,覺得這是個好的開端,在好萊塢大片的陰影下度過了一年時間,終於有人要反抗了,國產大片就要來了。

也有人表示擔憂,認為在現階段國產電影無論是在技術上還是理念上都無法和好萊塢大片相比,這麼大投資很難收回成本。

對比一下,《不見不散》的投資是八百萬,《陽光燦爛的日子》的投資是一千萬,《活著》的投資是兩千萬。

在國內,兩千萬投資的電影絕對算得上是大製作了,票房要超過六千萬才能不賠本,想達到這個目標基本上很難。

不管怎麼說,這個訊息鼓舞人心,國產電影的大片之路從這一刻正式開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