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文藝生活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六章 屬於平民的時代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十六章 屬於平民的時代

林子軒把三個劇本的大致情節和優缺點介紹一番後就離開了,拍攝哪一部要由李虹決定。

選擇這三個劇本他經過慎重的考慮。

由於拍攝資金的限制,只能選擇節省資金的室內劇,不需要外景和大場面,就是一群人在封閉空間裡逗悶子。

然而,有了《渴望》這種大製作的室內劇在前,想要超越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就只有走另一條路了。

《渴望》屬於苦情戲,《編輯部的故事》和《我愛我家》都是喜劇題材,從型別上和《渴望》區分開來,才能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於《外來妹》,這個劇本是一個較為新穎的題材,直擊改革開放的最前沿,讓觀眾耳目一新,不會和《渴望》進行比較。

在這三個劇本中,林子軒傾向於《編輯部的故事》。

這個本子延續了《頑主》的調侃和諷刺,京味十足,其中李冬寶的形象正適合葛尤。

葛尤來電視藝術中心是看林子軒的面子,林子軒自然要為他寫一部演主角的電視劇。

雖然《編輯部的故事》是一部群戲,不過李冬寶這個角色非常討巧,能讓觀眾記得住。

林子軒把《編輯部的故事》作為第一個介紹,就是這個意思,希望得到李虹的重視。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當然,他不會越俎代庖,最後還是看李虹的考量,如果李虹覺得《編輯部的故事》太過冒險,容易引起爭議,也可以選擇《我愛我家》這種老少咸宜的劇本。

林子軒走後,李虹翻看著三個劇本。

作為華國電視臺的製作人,她審閱過很多劇本,本子的質量好壞她看了大綱之後基本上就能斷定,這三個劇本各有優缺點。

《編輯部的故事》貼近生活,反映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容易獲得觀眾的認可,但諷刺意味太濃,不夠主旋律。

《我愛我家》是一部家庭喜劇,適合全家人一起看,只是作為藝術中心打響名頭的第一部電視劇略顯平淡了些。

《外來妹》題材新穎,對準了一群打工者,展現了社會變革下普通人的生活。

說實話,這個劇本打動了李虹,因為這是一部女人戲,一群農村女人到陌生的大城市打工,作為女人她更能理解其中的艱辛和酸楚。

在大時代下,個體命運的變遷,從普通人的生活中投射出整個社會的變化。

李虹敏銳的察覺到這或許是華國今後要面對的重大問題,外來務工人員將成為這個國家勞動力的支柱,她相信這部電視劇一定能引起社會的強烈反響。

即便比不上《渴望》的影響,也會造成轟動。

看著這三個劇本,李虹有點難以抉擇。

她剛剛還在為劇本犯愁,這一下子就來了三個,質量都這麼高,有一個能幹的女婿還真是省心,要是這三個本子都能拍攝就好了。

說到底,資金是個大問題……

李虹想了想,從抽屜裡拿出一個名片盒,在裡面翻找起來。

不一會就找到一張名片,這是花城電視臺製片主任的名片,作為電視劇行業的資深製片人,李虹和地方臺的製片人都有聯絡。

就算沒有交情,也會有對方的聯繫方式。

地方臺拍攝的電視劇想要在華國電視臺播出,都要經過李虹的稽核,雙方打過不少交道。

既然京城電視藝術中心暫時沒有資金,那就和花城電視臺合作拍攝《外來妹》好了,花城處在改革開放的中心,無論是籌集資金還是操作上都相當靈活。

李虹只要出劇本和少部分資金就可以獲得《外來妹》的部分版權,這是一筆划算的買賣。

她現在是京城電視藝術中心的負責人,要轉變觀念,從一個單純的製片人向著商人的角色轉變,盈利才是她首要考慮的問題。

沒有了《外來妹》的困擾,接下來就好選擇了。

作為藝術中心的第一炮,李虹不擔心引起爭議,只要觀眾滿意就好。

她決定拍攝《編輯部的故事》,至於《我愛我家》,可以隨時準備,有了資金就投入拍攝。

這和《頑主》在社會上引起的強烈反響有關,《頑主》已經成了痞子文學,或者俗文學的代名詞,在被媒體抨擊的同時,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

它顛覆了以往正統的社會模式,把文學帶入到了平民階層,文學不再是那種高大上的形象,而是成了一幫人坐在街邊侃大山。

李虹一直關注著《頑主》,她覺得這個社會即將進入平民化的時代。

他們這一代人追求的理想和崇高被瓦解,林子軒和慕姍姍這一代人更多的想的是自己,這不能算是自私,而是個體的獨立意識。

《渴望》之所以能夠引起觀眾的共鳴,是因為它代表著過去時代的美好。

但那個理想主義的時代終究過去了,一個屬於平民的時代就要到來。

自己不是也在改變麼?

李虹搖頭苦笑,她想起了一句社會上的俏皮話,以前和姑娘談戀愛都是談理想,現在都談錢了,這正是時代改變的證明。

林子軒在辦公室轉了一圈,低調的待在角落裡等著下班。

葛尤和馮曉剛還沒來報道,葛尤趁著過年和梁添組成了一個小團體,到全國各地表演小品節目撈外快,這叫做走穴,華國很多歌星和演員都這麼幹。

馮曉剛在安置家裡的事情,要過兩天才能來。

到了下班時間,林子軒去找慕姍姍,現在倆人在一棟樓裡,見面很方便。

“怎麼樣?第一天上班沒挨批吧?”慕姍姍笑眯眯的說道。

“我是誰啊,今兒拿了三個本子過來,我估計咱媽現在正發愁呢,沒辦法,每個本子都那麼好,到底拍哪一個啊。”林子軒自誇道。

“你就吹吧,我覺得肯定都給你斃了,讓你重寫。”慕姍姍不服道。

“不可能,以後編劇行業會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小林出品,必屬精品,小林出馬,一個頂倆。”林子軒意氣風發道。

“你還真不害臊,這話都能說的出來,我都替你臉紅。”慕姍姍打擊道,“你的那個天天飲食,我和領導提了,領導說做飯有什麼好拍的,真是瞎胡鬧。”

“你們領導的水平夠嗆,沒有新思維,這種服務型節目以後會大火啊。”林子軒批評道。

“算了吧,它火不火我不知道,我可不想惹領導發火。”慕姍姍鬱悶道。

“那你要不要報一個廚師培訓班,據說新北方烹飪學校就不錯,包教包會,最適合你這種沒有經驗的新人。”林子軒提議道。

“我就不學,到時候再難吃你也要給我吃下去。”慕姍姍恨恨道。

“你別急啊,我就是說說而已,你真不學?”林子軒追問道,“你幹嘛呢,別動手啊。”

慕姍姍不說話,化憤怒為力量,用手掐在林子軒的腰間,讓林子軒疼痛不已。

一輛腳踏車在馬路上東扭西歪的前行,引得行人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