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文藝生活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百九十八章 風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百九十八章 風波

慕姍姍把公司籌備了兩個月的《蒙面歌王》暫停了,估計只能明年再說了。

這是因為總局要對和音樂相關的內容進行一次大整頓。

事件的起因是四月底在金陵舉辦的華國流行歌曲榜的頒獎晚會,歌手田振公開指責主辦方的獎項缺乏公正性並拒絕領獎。

這件事在國內的樂壇引起了不小的風波。

頒獎典禮有黑幕這在圈內不是什麼秘密,大家心知肚明,但公開說出來的真沒有幾個,說出來就捅了簍子。

那一晚到底發生了什麼眾說紛紜。

大概的經過是這樣的。

主辦方原本告訴田振她拿到了最受歡迎女歌手獎,這是壓軸大獎。

田振因為在外演出的關係不確定能不能出席,主辦方把這個獎給了其他歌手,誰知道田振當天有了空閒,趕到了金陵。

主辦方建議臨時設立一個全球華語最受歡迎歌手獎給田振,先頒獎,把事情應付過去,獎盃以後再做。

田振覺得既然我拿的是最受歡迎女歌手,觀眾投票選了我,為什麼要其他獎。

雙方溝通出現了問題,這才導致田振指責主辦方缺乏公正性。

國內歌壇這些年有一個怪現狀,各種音樂排行榜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就今年來說,舉行或即將舉行的就有華語榜中榜,原創音樂流行榜,華國流行歌曲榜,音樂風雲榜等七八個榜單的頒獎活動。

這麼多榜單和獎項,不僅歌迷糊塗,歌手有時候也弄不清自己拿了什麼獎。

獎項的權威性蕩然無存,頒獎晚會淪為了商業工具。

在榜單氾濫的背後是商業利益和對名利的追逐,有人希望藉助榜單獲得金錢,有人希望拿到獎項,成名成腕。

音樂公司為了包裝新人,藉助榜單讓新人拿獎,暗箱操作。

歌壇亂象叢生,在這種情況下,怎麼可能有公正性可言。

華國流行歌曲榜的主辦方認為自己沒錯,這是業內的規矩,頒獎晚會上如果獲獎人不能出席,就把獎項頒給第二名。

第二名的歌手叫做那瑛。

這的確是圈子裡不成文的規矩,可大眾並不知情,田振事件引起了強烈反響。

媒體質疑這個獎項到底是誰說了算。

是由觀眾投票決定,還是說主辦方想讓誰獲獎誰就獲獎,甚至可以臨時加獎。

大眾支援田振,爆出了歌壇的黑幕,抵制了歌壇的不正之風,這樣隨意的獎項是在愚弄觀眾,褻瀆音樂。

圈內人在擔心田振這麼做付出的代價,不值得。

每一個榜單都牽涉到巨大的利益,比如這個華國流行歌曲榜,主辦方就有華國廣播電臺和多家商業團體。

按照媒體的說法,田振面臨著被封殺的危險。

事實正是如此,華國廣播電臺的文藝中心通知下級單位對田振的歌曲進行冷處理,暫時不做播出安排。

這就是五月份歌壇的封殺風波。

媒體採訪了歌壇的多位著名歌手,有人避而不談,不願意發表意見,有人認為國內的音樂環境太差,過於商業化,不夠純粹。

有人覺得田振完全可以透過正規途徑解決問題,不應該這麼衝動。

真正表明態度支援田振的人不多。

五月中旬,總局主管各種頒獎典禮的文藝處處長對此事做出回應,總局將對國內的音樂排行榜進行規範和監督。

實際上,不僅是音樂排行榜,各種音樂類綜藝節目同樣受到影響。

總局的整頓是一方面,還有觀眾對音樂節目的抵制和不信任。

在排行榜獎項黑幕曝光後,媒體又報道了各家電臺每月的排行榜和打歌榜其實是音樂公司花錢買的。

出的錢越多,歌手在排行榜上的名次越靠前。

這些黑幕引起了大眾的強烈不滿,有種被欺騙的感覺。

姍姍文化今年準備推出《蒙面歌王》和《華國之聲》,《華國之聲》有了前兩季的鋪墊,在觀眾中擁有口碑。

但這種競賽類的節目仍然免不了遭到質疑,尤其是在這個時候。

《華國之聲》將會繼續下去,不過這一季的前景不太樂觀,《蒙面歌王》只能暫停,等待這場風波過去。

“田振可惜了,就算能挺過來,以後也不太好走。”慕姍姍惋惜道。

這不難理解,想想陳配斯和朱世茂的境況就知道了。

田振在國內流行音樂女歌手裡數一數二,名氣很大,只是得罪了太多人,總局整頓榜單勢必影響到一些人的利益。

“看情況吧,明年的《華國之聲》可以邀請她來當評委。”林子軒考慮道。

這是他能做的,就像陳配斯和朱世茂,有機會的話林子軒會請他們拍電影。

“對了,你看看這本雜誌,有篇文章寫的挺有意思。”慕姍姍推薦道。

林子軒接過來看了看,《叄聯生活週刊》,他聽說過這本雜誌,只是很少看。

好夢公司的公關部門負責收集報紙雜志上關於公司演員的各類報導,一旦發現負面新聞,能夠及時做出處理。

公關人員會把處理結果通報給林子軒。

所以,林子軒看到的是經過篩選的簡報,透過簡報瞭解娛樂圈的動態。

慕姍姍由於要做《姍姍訪談錄》,尋找社會熱點事件,喜歡隨手翻看雜誌,養成了一種閱讀習慣。

做媒體工作的人大多都是如此。

《叄聯生活週刊》針對的是知識分子群體,內容符合慕姍姍的品味。

“就是那篇《文藝的生活》,從上個月開始連載,這是第四期了。”慕姍姍介紹道,“前面三期寫的是你、尤哥和馮哥的事兒,這一期輪到我了,這記者文筆不錯,應該做過不少的調查。”

林子軒翻開雜誌,看到了那篇文章,作者叫做孟淨。

這一期的副標題是《那時青春,時光正好》,他給慕姍姍的圖書寫的序言。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我們無從猜想這兩人在大學裡度過了怎樣的青春時光,京城廣播學院的林蔭小徑上留下了多少歡聲笑語,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畢業後他們走在了一起,這一期我要說的正是慕姍姍,林子軒背後的女人。”

文章的配圖是林子軒和慕姍姍當年在紐約的合影。

兩人對著鏡頭露出燦爛的笑容,身後的背景是紐約的世貿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