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科幻 > 人間滄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七十一章:祖宗智慧布巧局 後世精研大文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五百七十一章:祖宗智慧布巧局 後世精研大文章

趙嵐走出家門,一路上回想這幾天來的所作所為,嘴角不覺掛出滿足的、自豪的笑意!步履也在不覺中加大了些,向祖廟方向疾走。

青靈谷祭祀的地方,設在蘊靈山竹翠峰下。那竹翠峰與其他幾座山峰相比,向東內陷出一個巨大的空間,中間是一座天然的小山包。

這個小山包是有紅粘土和亂石混合生成,東西長三百多米,南北長也有四百米。四周都有不小的天然壑谷環繞,也是一處天然奇景。

青靈谷的先人們,為了方便祖先們不受喧囂過多的打擾,將小山包削平,填谷整平出十二萬多平方米的一處大廣場。

廣場西面,與青靈谷平原相隔一條不太規則、寬約一十三米、深有八米的壕溝,這基本上是天然形成的山洪排洩壑溝。

青靈谷的原創先祖們,經過幾代不懈的努力,已經將壑溝的西岸用亂石壘砌起來,沿岸栽植了無數的垂柳、桂花和玉蘭樹木。

間隔著還有堆砌的風景怪石,只可惜壑溝自北向南,地勢逐漸走低,溝中並沒有多少存水,淺淺的溪流,潺潺晃動,卻也四季不斷流。

廣場西邊正中間,建有一座長十三米的雙拱石橋,橋身築著十幾個或通透、或做為裝飾的小石拱,樣式古怪、鬥奇爭巧、佈局新奇。

石橋聯通廣場和陸地,欄杆是花崗岩雕成。白玉石欄板上,雕鳥刻鳳、走獸游魚,畫風古樸、惟妙惟肖。突顯著先輩們匠心奇功。

青石雕塑的石獅子雄踞石橋西面,花崗岩橋欄柱上頭,雕刻著十二生肖頭像,對對相視,線條細膩、形態圓潤、神妙逼真、渾然天成。

對正石橋的,是一座充滿宋代特色的漢白玉牌坊式的大門,大門兩側,各有兩根青石方柱,放著上面是墨玉雕成的巨型方鼎。

門口兩邊,一對銅鑄的麒麟騎大象塑像,塑像高有三米,坐東朝西,大象威風凜凜、麒麟憨態可掬,塑像精緻奇巧、栩栩如生。

門柱浮雕一副鎏金對聯:高天厚地獻奇、星斗圖書山水畫,光宗耀祖垂訓、忠孝禮樂聖賢心。橫批是:勤謹享泰遠、詩書共和長。

大門東邊十米兩側處,聳立著兩根漢白玉巨柱,柱身上雕刻著朵朵祥雲,烘托著九條五爪金龍騰翔圖案,龍鱗、龍鬚、龍角、龍爪細膩逼真,線條柔和無痕,金粉金光閃閃、映日耀暉,巍峨雄壯。

龍柱附近,矗立兩個華表。華表柱身上祥雲悠閒飄遊、和平鴿振翅飛翔,五福降彩、六畜歡騰、紫氣繚繞、潛龍飛天,真是鬼斧神工!

廣場內四座漢白玉雕塑:東面青龍張牙舞爪、臥伏在祥雲上待機而動;南面朱雀銜翎剔羽、似嬌還羞、顧影自憐、栩栩如生。

西面白虎高踞危崖、昂首傲嘯、彷彿雄視睥睨群山百獸,似欲下山作威作福、稱王稱霸;北面玄武臥伏林泉、嫻靜默思、美輪美奐---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廣場北面和東面,全都是宮殿式的各姓氏宗祠,共有一百零九座院落,全都是紅牆灰瓦、飛簷畫棟、莊嚴巍峨、標準的宋代建築。

廣場南面,背靠蘊霞峰北面,一座歇山式大飛簷單層戲樓,建在中間,恢弘大氣、舞臺也頗有獨特的歷史底蘊,令人感嘆古人智慧。

戲樓兩邊的明柱上,攜刻著一副對聯:抑惡揚善、奉勸世人多積德,鑑古諷今、勵志青年勤讀書。橫批是:傳神寶鑑。中間明柱上對聯是:演離合悲歡、當代富無前代事,觀抑揚褒貶、座場常有劇中人。

戲樓兩邊,建有木石結構的兩層招牌性商樓,現已變成了大隊所屬的技藝協會,杏黃小旗迎風飄灑,彷彿再現了宋朝繁華的街巷。

每一個協會,都是四柱三間的樓房,每家協會門口都攜刻著各具特色的對聯,意蘊綿長、筆力雄健,令人目不暇給。

牌匾上分別掛著:雕刻協會、雕塑協會、釀造協會、書法丹青協會、麵塑面藝協會、皮影木偶協會、舞獅鬥龍協會、戲曲曲藝協會。

又婦女自發組織的剪紙協會、刺繡縫紉協會、美食協會、手工藝協會等,牌匾上鎏金大字,字裡藏金、古樸典雅、秀外慧中!

廣場西面,是一排竹木結構的兩層樓,竹竿橫豎圍護,裡面卻是條石砌築的承重牆,內牆也是由竹板裝修起來,屋頂是茅草覆蓋。

整排建築依山旁水,風格獨特,看似粗狂卻很有觀瞻性,貼近自然、古樸典雅,彷彿深山獵人、藥農搭建的休息所,令人神往、遐思。

廣場正中心,是一個南北走向的葫蘆形放生池,放生池佔地一千三百多平方米,周圍路燈聳立,石砌的池壁上苔蘚蔥綠,斑駁古馨。

葫蘆腰處建有一座寬約三米的漢白玉石拱橋,東西相通之外,還分叉到佔地面積三百五十多平方米的小孤島上,小橋曲折盤旋、樣式新奇、精緻奇巧、創意大方、線條流暢,也算造橋史上的一個奇蹟!

小橋流水,漂浮著鮮豔花瓣緩緩西行。水源來自一處溫泉,自東南的陶管口汩汩湧出,蒸騰的水蒸氣氤氳飄渺,大有洞天福地的意味。

放生池西池壁上,有一比進水口位面高出一米的陶管口,被密織的絲網封罩著,即擔任排放餘水任務,又防止池內生物隨洩水而走。

雖時值寒冬,水溫未減,毫無冰凍,撥開水汽,清澈見底,挖蓮藕時的痕跡顯現無餘,由此足以想見夏天荷花盛開時,這裡該有多美。

池中游魚逆水而行,蕩起的層層漣漪,給薄霧氤氳的水面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魚、鱉歡暢悠遊,偶爾魚躥鱉沉。隱約波光粼粼。

也許是水溫適宜,魚兒不時撒歡跳躍,波紋一撥撥放射出來,彷彿‘攪海翻江’般的嬉鬧,令人徒生‘子非魚安知魚之樂’的感慨。

池中小島上的假山,危崖高聳、怪石聳立,山上的六角竹亭,茅草罩頂,造型古樸大方、新巧別緻,分外引人入勝、爽心悅目。

孤島上,遍載菩提樹、雪竹、翠柏,蒼翠欲滴,雖山花萎靡、異草失綠、奇花無香,但有臘梅傲酷寒、迎春飄香,也是一大慰心事矣。

池中小孤島,繚繞在水蒸氣中美輪美奐,在陽光照耀下,顯得光怪陸離、雲蒸霞蔚,仿若蜃樓海市,頗有仙山的意境。美哉!

放生池北面,一座八角亭,飛簷畫棟、大氣莊嚴。牌匾三個鎏金大字:銘志亭。亭中三座墨玉石碑,馱於龜身,碑身寬而厚、矗立高聳,碑文上分別記載著青靈谷建立史和歷代後世子孫的功勳史。

站在碑亭中放眼廣場:臨淵羨魚、面林聽濤、對梅知香、觀雪知敬!但凡意者,都會由衷的讚歎古人的智慧、匠心、大氣和胸懷!

面北朝南、自西向東,面東朝西、自北向南,建有一百零九座祠堂,除了‘青靈谷功德堂’外,共計一百零八家各姓氏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