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浦江東最新章節列表 > 第245章 崇福道院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245章 崇福道院

春暖花開的時候,王建浦,李尚,還有王建東和胡曉輝,在東道主陳露的邀請下,去三林踏青遊玩。

換兩部公交車,一行人先到達位於三林中心的崇福道院。

翹角屋簷、粉牆黛瓦。

崇福道院,是滬上及周邊地區一座歷史悠久的正一派道觀。正面大門上,在崇福道院匾額上方有“聖堂”二字大幅匾額,所以當地人又習慣稱之為“聖堂”。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入得其內,道院前後四埭進深,院內樓臺殿閣,蔚為大觀。

前殿主供護法王靈官和財神趙玄壇,中殿主供神真武大帝,後殿樓下主供玉皇、城隍、呂純陽等神位,樓上主供道教三清四御神靈,兩側供奉六十甲子星宿神。

另外,道院還供有觀音、東嶽、天妃、龍王、文昌、土地等神位。

院內還儲存明嘉靖年間的《崇福道院碑記》和清康熙年間的《崇福道院贍田碑記》等兩塊古石碑。

這天剛好逢朔望日,又是農曆三月十五的廟會,道院內十方信眾絡繹不絕,香菸嫋嫋,道樂聲聲,鐘鼓齊鳴,為亡者超度昇仙,為生者祈福延生。

幾人繼續往前走,陳露介紹說,“這裡算得上是我們三林最有名的一處名勝古蹟了。

石碑上有關於這座道院的詳細介紹。

相傳1700年前,崇福道院是三國時期吳國大都督陸遜為母親修建的家祠,後來變成了陸遜祠堂。

北宋年間,徽宗皇帝大力提倡道教,於宣和元年(1119)賜匾額為“崇福道院”,至今已有近900年的歷史。幾百年來,百姓期盼風調雨順,消災避難,使聖堂香火不絕。

按照三林一帶的傳說,民間還有聖堂是龍尾的傳說。分別有兩個說法:

第一種說法:當時浦江東西兩岸有兩座大廟,浦西的是龍華寺,是孫權所造,屬於佛教;浦東的是陸遜祠堂,就是後來的聖堂,屬於道教。當地民眾認為,龍華寺是龍頭,聖堂是龍尾,黃浦江是一條黃龍的身子,只要黃龍的身子一翻滾,黃浦江兩岸就變成汪洋大海,所以要在龍頭和龍尾造廟鎮壓,讓它動彈不得。

三林有民謠:

黃龍過江頭尾擾,周瑜過來斬一刀;

頭截兩岸銳在東,造了寺接保安康。

從這個民謠來看,這裡以前可能還有周瑜斬黃龍的傳說,斬斷的黃龍頭尾在黃浦江西、東兩側,在兩地分別造一座廟堂,是為了鎮住黃龍,使其無法為患。

聖堂是龍尾的另一種說法,則跟黃浦江、龍華寺無關,而跟三林鎮的風水有關。

幾百年來三林人都說,三林鎮的地下藏有一條臥龍,龍頭在三林老街,龍尾在鎮北一里半的聖堂,老街旗杆、典當弄的兩口古井是龍的兩隻眼睛。三林另有民謠說:

千年古鎮藏龍頭,典當旗杆兩眼球;

聖堂真武助龍尾,永保三林民休安。

民謠中描寫的正是傳說中三林鎮地下有龍,而這條龍是三林的風水所繫,它跟聖堂的真武大帝一起,共同保佑三林人民幸福平安。

這兩個聖堂的傳說,內容不同,但都說聖堂能夠造福三林人民、保佑一方平安,也都跟道院的建造目的和起始有關。

“前一個傳說明確指出了聖堂建立於三國時期,後一個卻沒有指出具體年代。這些口頭傳說不是信史,但給我們提供了一種理解道院歷史的參考性知識。”

王建浦點評:“不過,要說陸遜在三林建祠我是相信的,因為在三林不遠處的航頭牌樓村,曾有陸遜養鶴於此的記載。”

王建東他們對這些相關的歷史和傳說原本就不太清楚,只是點頭。

陳露想了想,說道:“三林這裡還有一句老話,叫做:三月半,上聖堂,品民俗,賞美景。”

“這裡說的‘三月半’,就是今天。千百年來,廟會就是道院的傳統特色,老百姓又叫‘三月半場’。”王建浦笑笑,說:

“在歷史上,三林最多時有三十多座寺廟。作為曾經歷史上下沙鹽場的後方基地,這些寺廟滿足著來自不同地域鹽民們的宗教信仰,也催生出了三林廟會這一浦東特有的文化遺產。”

實際上,聖堂廟會,是三林古鎮地域及文化的一道民俗風情,在三林具有悠久的歷史。在百姓間,素有“三月半,上聖堂”和“燒燒聖堂香,投個好爺孃”之諺。

舊志記載,“上海東南鄉香汛最盛處”,每年的“三月半”都要舉行聖堂廟會,這個廟會成為演繹浦東民俗文化的舞臺。

自清代起至解放初,聖堂廟會每年舉行。廟會選在“三月半”,與春和景明萬象更新緊密相連,凝聚著百姓對新的一年美好的期盼。隨著年復一年的發展,廟會已成了百姓展示文化特色,商販集聚,加強社交往來的難得良機。

作為古老的民俗文化,舊時廟會,商販甚多,從浦西、蘇州、杭州等地遠道而來。出售農副產品,如竹木藤器、香燭、標布、傢俱、衣服、鞋帽、藥材等等,其餘算命、看相、拉洋片、捏麵人兒和江湖把式的猢猻耍把戲竟相招來,一顯身手。廟會通常以聖堂為中心,北到楊思老街,南至三林老街,在長約三里的道路兩側,貨攤、小吃攤鱗次櫛比,麵條、饅頭、餛飩、糕團、海棠糕等應有盡有,遊人、顧客和進香的善男信女接踵摩肩。

香火與集市的繁盛,以至於三林的文人雅士把這種融商業、旅遊、宗教於一體的廟會稱為“三林十景”之一。

八十年代初,偶辦“三月半”聖堂廟會,但此時的廟會僅是城鄉物資交流會而已。

陳露說,去年,交流會改稱“聖堂廟會”,還搭建廟會牌樓,設攤400多個。很多客商都是遠道而來,搭起露天帳篷,節場上橫幅亙空,彩旗迎風獵獵,吆喝聲、叫賣聲此起彼伏,顧客如潮如海,盛況空前。銷售額增至六十多萬元,人流量達到數十萬人次。

“在這裡工作好幾年,每次的‘三月半’聖堂廟會,我都會過來看看的。”陳露嘆一口氣,說,“只是可惜啊,今年的廟會卻被取消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