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浦江東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1章 體會與收穫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481章 體會與收穫

不過,儘管顯得有些這樣那樣的“水土不服”和糊糊塗塗,但王建東在這次世界橋樑大會期間還是收穫巨大。

除開橋樑專業方面的那些專業學識,總結下來,主要的幾點體會和收穫:

第一條,當然就是學術性非常強。

會議的主題很明確。和自己在國內經常參加的各類會議不同,這次的大會幾乎沒有“官方代表”發言等,基本上沒有官僚氣息,也沒有諸多華麗花哨的“儀式”等等。

這樣一來,自然就從根本上保證了大會的學術性和權威性。

這次的大會,匯聚了來自世界各國行業內的頂尖專家學者到場,很多平常只能在文獻中見到的“大牛”或者“小牛”走馬燈似地在眼前出現,那些平常只能在文獻中瞭解到的研究內容在眼前逐幀播放,讓人大飽眼福與耳福。

其二,會議上大部分的報告只注重報告的內容,做得很詳盡、細緻,而一般不會把幻燈片做得很花哨,這一點和國內很有些不一樣。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特別是,報告結束的提問確實很踴躍,而且很多都是關於實驗的具體細節等問題。

很多次王建東都為臺上的演講者捏一把汗。他覺得,如果不是自己親自做的實驗真的很難回答這些問題,很值得學習。

特別是在小組討論,因為有針對性,互動性較強,聽的理解的效果要好得多。

有時候,王建東不止一次覺得,後面的這些討論甚至比前面的presentation似乎還要更精彩。

你會發現,學者們真的是在探討、交流,有些問題真的提的很尖銳,有些回答也真的非常精彩。這一問一答,同時向你展示了你應該以何種姿態迎接別人的問題和如何優雅地作出回答。

聽得多了以後,王建東甚至都覺得,這其實還是學習和瞭解國外文化的大好機會。

其三,“談天說地”,多多和國外同行交流,混個臉熟,慢慢久了也就成朋友了,後面一切就都水到渠成,比較容易能建立自己的學術網路。

這次大會,除了提供oralpresentation和postersession這兩個絕對交流環節之外,主辦方還創造了很多供學者們交流的機會,比如會議中途的cuided tour,甚至是吃飯時間都是很好的交流機會。

這趟來香港開會,王建東主要的目的之一,就是看看國外的同行們都在關注什麼,看看行業內的專家學者們最近在做什麼,以此來猜測他們未來的研究方向等,畢竟很多時候都是“大牛挖坑,小牛們灌水”。

多場相關的會議聽下來,王建東覺得,千萬不要什麼時候都只跟自己的同伴together,要留心自己希望去交流的人,主動去交流。

也許你冥思苦想的一個問題,經過他們的啟發,也許你又有新的思路了。

而且,這些交流絕對不應該侷限於專找外國人,遇到國內的同行那更是十分親切的,一定要多加交流,畢竟在異國他鄉,因為同一個目標來到同一個地方,那種他鄉相見的經歷肯定會讓你在以後的人生中回憶起來倍感親切。

學者也是人,也有學術之外的正常交流,而這些交流正是建立自己學術網路的絕佳機會。

當然了,有時候你會發現,原先你認為的某個非常嚴肅刻板的人現實生活中竟然十分搞笑,甚至還特別搞怪,這就一點都不奇怪了。

再有一點體會,王建東覺得,學好一門外語、能用外語交流簡直太重要了,特別是英語這門國際通用語言。

說真的,參加國際高水平的會議,跟國外學者大膽交流很重要。

以王建東的印象和理解,這些高水平學者其實都很願意進行交流,但前提是要提高學術英語水平,要對專業領域有相當熟悉程度,不要泛泛而談,焦點越集中收穫越大。

本來在前一兩天,王建東還在於一種“聽天書”的狀態,但是到後來,情形就慢慢開始有所好轉了。

這之後,他串場聽了不少別人的oral presentation,最大的感受就是不要害怕自己的英語蹩腳,因為他發現比自己英語還蹩腳的人真的不在少數。

畢竟大家都是來自世界各地,別人真正感興趣的還是你的演講內容。並且由於是同行,即使不能完全聽懂你的英語,也能夠透過幻燈片大致看懂你的研究內容。科研人員對演講者的口語還是相對比較寬容的。

最後的一點體會,王建東覺得,如果細心體會國外大會主辦方的具體舉辦細節,包括大會的議題、組織形式等等,都值得自己好好學習。

包括,每次會前都回收到主辦方關於不同方面的溫馨提示和通告,大會有專門的資料,不斷更新的大會最近籌備情況、大會的特色等內容。

大會同時還提供大會舉辦地的交通、天氣、餐飲、購物、旅遊觀光景點等各種參會者會關心的資訊,方便大家瞭解那個城市。發給個人的材料裡也有各種關於會場、城市等的地圖,方便了大家的出行。

另外,大會上也會有下次會議舉辦城市的宣傳欄,各種精美宣傳卡片等。有的會後也會發封信件,感謝之類的話等,然後就是請你評價這次大會,或給出你的建議等。

這其中,還包括照相。

由於對產權等問題的尊重,參會的人士幾乎都不帶相機等裝置,以防有侵權等嫌疑,這也是對人家的尊重,所以大家聽報告的時候千萬不要照相或者錄音,大家會很奇怪的看著你的。

不過也有一個問題:見到行業的“大牛們”就沒有辦法合影了!

當然,一般的“大牛”都不太喜歡和人合影。就像Peter一樣。王建東最後也沒有找到機會和自己心目中的大人物合上一張影。

參會的人也很少拍照留影。國外好像不像國內那麼“個人崇拜”,沒人在乎“大牛”怎樣,最多聽他報告的人數多些。

反觀國內的會議就不一樣了。幻燈片一開始就是相機“卡卡“不斷,聲音越頻繁說明聽眾對你的內容越有興趣。

所有的這些,都很人性化,王建東覺得,自己在這些方面能借鑑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