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浦江東最新章節列表 > 第571章 去(大結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71章 去(大結局)

“笑一笑,都笑一笑。”王建東架好照相機,定好時間,然後快速小跑回後排邊上預留出來的位置站好。使勁喊一句,“一、二、三!”

“茄子……”大家全舉起剪刀手。

“卡察”,影像定格。這一天,是1998年的5月2號。

集體拍過合照, 分散開來各自遊玩。胡曉輝父親胡建國特意走近向王建東,“小毛,照片我們可能要麻煩你給多洗幾張出來的,……”

話音未落,丈母孃胡曉輝母親也走了過來,對著王建東笑道:“是的呀, 小毛, 等會真的要麻煩你給我們多拍幾張照片的,我們想寄回去一些給我們在東北黑河那邊的兄弟姐妹們,讓他們也好好著看看我們現在的大上海。”

王建東自然一口答應下來。

胡曉輝在一旁問:“今朝你膠捲準備夠的吧?”

今天一個下午的集體拍照,這裡東方明珠是第三個主要拍照點。

第一個拍照點是花園石橋路王建東原來家的位置。那裡是王建東出生和長大的地方。只是這時候已經全部拆遷,只留下來一片空地。儘管曾經是那樣的屬性,但是現在也只能憑想象,和所有人的集體回憶為參照,才能依稀記得起來當初應該的摸樣。不過儘管如此,一大家人在那裡還是拍掉了一個膠捲。

第二個膠捲,就是在爛泥渡路和東昌路的一些充滿記憶的地點。爛泥渡路其時已經拆得七零八落。不過東昌路相對完好,除了大街上的人流多了好多,其餘基本上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

第三個拍照地點,就是這裡東方明珠。

與東方明相呼應,不遠處,人們期待已久的世界第四、亞洲第二、中國內地第一的88層金茂大廈這時候終於結構封頂,傲然屹立黃浦江畔。

自此,SH市又多了一座標誌性建築。這座大廈,外觀層次清晰, 稜角分明, 從下到上如竹節一般逐次縮減尺寸,而到了頂部附近,則加上了類似於裝飾主義風格的尖頂。設計方將其解釋為中國元素——密簷佛塔的塔頂。

可以說,憑藉著出色的外形比例,金茂大廈從一開始就成為了上海摩天大樓的顏值擔當。不少遊客專門前來上海,就為一睹這座摩天大樓的身影。

大家指指點點,尋找陸家嘴片區自己曾經熟悉的一些地方。

王建東因為工作的關係,來東方明珠的次數比較多。但是對於胡曉輝,還有王家阿婆,還有胡曉輝的父母,大姐,王建浦和二嫂曲小娥以及他的父母,等等……,這一大家的很多人來說,其實都還是第一次。當然了,沒有時間是一個方面,不過真正的原因,還是在於這裡來這裡觀光的高昂的票價。

這時候的陸家嘴區域,其實已經基本上完全變樣,只是能按照一些參照物, 不如還未拆遷的角角落落, 隱隱約約的能依稀辨認出來原來的模樣。

本來走前面的王建海和嫂子特意停下來等王建東。原來是和王建東商量,想借相機自己單獨給嫂子拍照片。

王建東把相機給阿哥,笑道:“會用的吧?”

講王建海點頭,王建東又加上一句:“儘管拍,今天膠捲管夠。”

正說著話,小陽陽跑過來,嘴裡呵呵笑道:“大舅舅,大舅媽,我也要和你們一起拍照。”

王建東和胡曉輝相視一笑。

現在隨著王建海在家裡的時間和次數增多,陽陽和他的關係早就更進一步,除開王建東,她最喜歡的就是這個大舅舅了。甚至,還要和這位大舅舅和大舅媽更加親熱一些。

這裡面倒也有原因,一是王建海經常出差去日本,每一次總是能給小陽陽買回來各種各樣在國內、或者在上海還不太常見的禮物,比如說各種各樣的玩具,芭比娃娃之類。這一點小陽陽就特別歡喜。

二來,因為大舅媽在服裝廠工作,藉著便利,可以時不時的給小陽陽拿回來一些款式比較新穎的服裝。對於小女孩來說,這就特別具有吸引力了。這些出口的服裝,有很多都基本上是有外商出具樣本,品種式樣都比較洋氣,能引潮流之先。

當然還有另外一重不可忽視的因素,這位大舅媽因為是農村和工廠從底層出身的關係,對於小孩,特別是對於聰明伶俐的小女孩,有一種特別的歡喜,於是兩相喜歡,就這樣關係就越來越好了。

這一兩年多,王建東的家裡,發生交關的事情。

首先要說的一件大的事情,就是拆遷。

王建東家位於花園石橋路的老房子,是在95年暑假時候開始正式拆遷的。之後全家一起搬到了金楊小區。這個小區是浦東比較大的一個拆遷安置小區。因為人口多,分到了三個中等戶型的套間。大姐和姆媽住一起,王建東和王建海各有一套。

巧的是,以前父親的工友、退休後在爛泥渡路上作理髮生意的老陳師傅,一下子竟然成為了鄰居,和大姐家是同一幢樓,不同的樓層。這一下,兩家的關係,重新開始活絡起來。

還有,原來的鄰居,老林老兩口也安置在這個小區,只是距離的樓棟距離稍微遠一些。不過,這些都並不妨礙原來的老街坊之間的繼續往來。生活一如既往的進行著,而且,現在各家各戶顯然都比原來的生活條件要好了許多。

因為家裡拆遷的事情,當時二毛王建海還特意回來了一趟上海。

接下來就要講到王家的二毛,王建海的事情。

王建海一去日本多年。其實嚴格來講,他這一年回來上海,其實也不僅僅是因為拆遷的事情,還牽連到小姨服裝廠的事情。

那一年,小姨服裝工廠的招商引資,最後幾次篩選下來,小姨初步選定的合作物件是一家日資企業。這家日資企業是一家綜合商社,銷售網路和渠道眾多,在日本,甚至在全世界都有一定的影響力。

小姨的想法,可以儘可能的利用對方的資金和銷售網路優勢,還有自己服裝廠的靈活多變和人工成本優勢,兩相結合,對雙方都實在是一件互惠互利的事情。

但是對方在最後要簽字的關頭卻總是猶豫不決,遲遲不能下定最後決心。

對方的擔心,主要有兩點,一個是對國內政策的關切。講明白一些,就是對上海的對外開發開放政策不是很瞭解,也對我們國內的改革開放不是很有信心。另外,最主要的一點,還在於覺得小姨服裝廠的實力,與對方原先預想的條件先去甚遠。工廠太小,生產技術和條件太差,在對方見過大世面的眼裡,確實也就那樣而已。

所以對方雖然中間有來上海考察過工廠,但是遲遲不能下定投資的決心。

這當中,剛好王建好回來上海辦理家裡拆遷的事情。這時候的拆遷,既要數人頭,也要數磚頭,必須本人到場確認。

剛好就碰上了那時候小姨正焦頭爛額的這件事情。

後來還是王建海出主意,讓小姨他們去日本洽談的時候,帶上王建東寄養在高橋飯店的那株惠蘭。

講起來這株惠蘭,也有一段故事。這株惠蘭,是有一年春節,和胡曉輝家人逛遊城皇廟,王建東機緣巧合從一位不知名的老太太手裡花高價買下,後來一直放在高橋胡老闆的飯店裡培養。老胡養蘭花有一套,是十足的高手。這時候王建東的那棵惠蘭已經生長得鬱鬱蔥蔥,生機勃勃。

因為去小姨外婆家,小姨招待王建海他們在那家飯店吃飯,所以王建海才見識到了這株惠蘭。當時他一看見這株惠蘭就脫口而出,是世面上一種非常罕見的蘭花品種。

原來,這幾年在日本,也興起來一股養蘭花、五針松的高潮。

這其中的蘭花,主要的品種其實還是來自中國,特別是在江浙滬這一帶,其中尤其以原本生在深山老林自然環境中生長的惠蘭為甚,受到日本民眾和蘭花愛好者的喜愛。因為長期耳濡目染的緣故,王建海對蘭花也研究一二。

意想不到的是,日資公司得大老闆一看到那株野生惠蘭,就讚不絕口。然後當他瞭解到這戶惠蘭的來歷後,他卻堅辭不肯接受。不過令小姨沒有想到的,儘管不接受蘭花,這位大老闆卻對於雙方合資公司的方桉,卻沒有再費多少周折就全部答應了下來。只附帶有一個條件,提出這株惠蘭可以折價計入中方的原始資本,而且以後就培養在服裝廠裡。要是他來中國,自然會好好和那株惠蘭陪伴,但是時萬萬不敢奪人所愛。

整個談判過程的異乎尋常的順利,大大出乎小姨的預估。

真沒有想到,僅僅只是王建東當初一個小小的善意的舉動,竟然還能迎來這一段合資的佳話。

想起來,當初買這株惠蘭的時候,花費好幾百大洋,要說捨得,肯定也是言過其詞。但是王建東也真是沒有想到,這株惠蘭,竟然在這樣的一個關鍵時候,幫了小姨實實在在的一個大忙。

只能說,有些事情,一開始的時候當事人可能不知不覺,其實可能一切都早就埋下了因果。

而接下來根本想像不到的事情,還遠遠不僅於此。

後來,合資公司成立後,王建海還就此也成為合資公司駐日本的代理,一應服裝廠出口日本向的事情,都由他全權代理,相當於是服裝廠和日資企業的橋樑。

這樣一來,因為這層關係,王建海在服裝的時間和次數就增加。到後來,一來二去,竟然和服裝廠的小曲,不,這時候已經是服裝廠成衣車間的主任,竟然對眼。就在這一次的五一,也就是昨天,倆人完婚。

今天的集體照相,可以說就是因為這裡原因而來的。今天,嫂子的父母也在。他們一週前特意從山東老家趕來上海參加女兒的婚禮。王建東同樣給他們拍了不少的照片。

講起來,這也是那株惠蘭帶來的意想不到的好處。

一株惠蘭,竟然在不知不覺間能發揮出如此這般重大的作用,恐怕是當初的王建東買下來的時候萬萬都不會想得到的。

到這會兒,王家阿婆一生最大的願望就基本上完成,不僅拉扯大了自己的三個兒女,而且幫助他們都完成了各自的終身大事。按照這一段時期王家阿婆由內而外渾身洋溢著的喜氣嘮叨,這樣,她也完全可以安安心心的和地下的小孩們的父親有一個好交代了。

再來說說胡曉輝父母親回來上海後的事情好了。

當初,胡建國夫婦回來上海後,也真是說到做到,並沒有按照小姨,還有他們女婿和女兒的預先安排,先住到張橋鄉下外婆家裡,然後在小姨的服裝廠找工作。夫婦倆而是借住在陸家嘴一個初中同學的家裡,找了一個灶披間的房子先暫時住下來。

他們早就有考慮,回來上海後自力更生,選擇自己做生意。而且這一門生意,和他們在HLJ黑河的生活經歷有很大關係---開一家饅頭包子稀飯鋪。服務的物件,就是在陸家嘴工地上的民工。

之所以開小吃店,主要還是因為自己熟悉,在東北這麼多年,早就對於包子饅頭,稀粥鹹菜駕輕就熟。

這個想法,是他們在那年回來上海過年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初步想法的。

主意倒是非常不錯,而且也很現實,有很強的可操作性。

但是,理想很骨感,現實卻很殘酷。一年多做下來,錢沒有賺到多少,把兩口子卻累得不行。

到最後終於無法再堅持下去。

中間陸陸續續打零工了一段時間。後來在王建浦老丈人的建議下,前年中去了松江泖港鄉下承包農田。

這幾年因為經濟的快速發展,相對來說種地收入很有限,而且還累,上海郊區的很多農地出現無人耕種,或者是當地農人不願意耕種的狀況,所以有大片大片的農田承包給外地人耕種。

種地也是胡建國夫婦拿手的事情,而且還有有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再說,王建浦老丈人都是當地人,又是農業方面的專家,這件事情很有成功的把握。當然了,第一年他們不僅僅是種植水稻,更多得則是各種大棚蔬菜。

一年多下來,各方面來說都還不錯,至少比開包子鋪要強很多。按照夫婦倆的規劃,今年可能還要再擴大規模,再種上一些花花草草。畢竟,現在上海到處大搞基本建設,對綠化方面的需求也很高。現在夫婦倆幹勁十足,準備在農業方面大幹一場。

這樣,既然講到了王建浦的老丈人,就來說說王建浦本人。

當年四夕公司這個大招商專案,最後在王建浦的等人的不懈努力之下,最終落戶上海李江高科技園區。

四夕製藥專案落戶李江,成為當時進駐李江高科技園區的首家外資企業,被視為全球跨國醫藥巨頭拓展中國研發業務的里程碑之一。

這也是後來李江“藥谷”建設最關鍵的一步先手棋,很快就帶動了其他相關重大項目的進入。為李江建成機電一體化產業和繁榮昌盛得生物醫藥產業打下堅實基礎。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從阡陌交通的農村田野,到星羅棋佈的新興園區;從寂寂無名、雜草叢生的荒郊野外,到萬商雲集、名滿天下的科學之城。“草比人高,狗比人多”。從無到有,無中生有,創造歷史。可以說,這一次四夕專案的成功,正是李江日拱一卒、茁壯成長的寫照。

也正因為這樣,現在王建浦擔任了李江園區常務副主任,正信心十足的帶領著李江朝更高更遠的目標大踏步前進。

當然了,講來將去,要說在這些人裡面變化最大的,還得要說王建東。

這就有些說來話長了。

不過,我們長話短說,只大致的講敘一下。

還得從浦徐大橋說起。95年5月2日深夜11時40分,浦徐大橋浦東主塔工地爬行式模板支架在提升過程中,因鋼索突然斷裂從高空墜落,造成現場施工人員 12人死亡、2人受傷的重大惡性安全事故。

市領導對這起事故十分重視。連夜在情況報告上批示,並緊急會議。緊接著,於5月4日召開全市建築施工安全工作會議。全市2.3萬多個建設工地於5月5日停產整頓一天,進行安全教育和檢查。同日,市建委發出《關於加強建築市場管理,確保建築施工的安全的通告》,並組織市、區兩級建管及安監部門下工地檢查停產整頓及安全教育情況。

本來,這件事情,和王建東的項目部關聯並不是很大,畢竟不是發生在他們項目部的事情。但是因為整頓,或者說也是因為其它一些因為不太能放在明面上的原因。反正到最後,王建東卻在這次整理整頓中受到莫大牽連。

但是後來發生的一些事情,卻直接改變了他的想法。

一是,不久以後,以內部整頓的名義,自己項目部助理,還有青年突擊隊隊長的職務的職務全被一下子解除。

本來,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王建東也覺得沒有什麼,反正只要自己好好工作,在公司還可以繼續發揮自己所長。

但是接連著,就發生了第二件事情,在這次事件不久後的下半年系統福利房分配的時候,本來排名靠前的王建東,卻因為工作表現不佳,加之職務被撤等原因,導致打分嚴重落後,最終以5名之差失去分房的資格。巧合的是,相差5個名次,就和大姐當初參與選拔空嫂失之交臂的名次一模一樣。

更嚴重的是,自從李巖來到項目部,等全部項目部的事務交接清楚以後,上面竟然安排王建東去外地學習了一段時間。而這一次的學習,不僅安排很倉促,實際上與王建東本人或者是公司的實計業務並沒有多大的關係。

王建東參加沒幾天,就完全知道,著只不過是某些人的調虎離山之計。再說,自己還不是老虎。

事情發展到這個地步,王建東自己也覺得,留給自己的,或許只有離開公司這一條生路了。

此處不留爺,自由留爺處。

後來師傅老胡有意把他調動到總公司,但是王建東已經心灰意冷,婉言拒絕了師傅老胡調動自己進入總公司的打算。

後來王建東透過原來本科時班主任的關係,提前解除五年期的合同,調職去了學校設計研究院。因為他自己熱愛造橋,而剛好設計院那時候正要新成立橋樑室。現在已經是橋樑室的副主任。繼續他小時候的夢想,繼續他在黃浦江上造大橋的理想。只不過是換了另外一種方式。

說到師傅老胡,這裡也稍微交代幾句。

老胡前年年初已經正式退休,但是工作和創業熱情不減。現在在川沙那邊與人合作,開辦了一家新型牆體材料工廠。作為支援,王建東不僅是自己,還聯合何萍以設計公司的名義參股了一部分。

秋生擔任了這家工廠的副廠長,在老胡的直接領導下工作。按照秋生的說法,也算是老胡的至少半個關門弟子,終於盡了自己一直想學習的心願。

至於謝路得。

就在上個月,也離開了新粵--儘管他在這家酒店已經做到了行政副廚的位置,前途一片看好。但他還是依然選擇了另一份更有挑戰的工作,去了一艘遊輪上作廚師。對此,王建東他們幾個好兄弟都表示祝福。這個謝路得,從小就不是很安分,好在他的英語水平一直都還不錯,這時候剛好派上用途。王建東還不忘開他玩笑,書到用時方恨少,就是這樣的道理,曉得伐。

……,哦,還有大姐王建尚。這幾年,上海好幾個區紛紛向紡織系統敞開大門,吸納優秀紡織人才進社區。到而今,王建尚這時候已經成長為浦東一社群居委會的主任。

夕陽西下。

黃浦江水滾滾向東,江上百舸爭競渡。浦江兩岸,不同年代風格的高樓林立。

“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時候雖不是秋天,但是登高遠眺,加上大玻璃幕牆視野開闊,黃浦江兩岸的都市風光以及長江口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

王建東望著眼前的景色,一時間恍忽出神。

不知道什麼時候胡曉輝走了過來,站在王建東的身邊,輕聲叫了一聲:“小毛古古……,”

這一聲“小毛古古”,瞬間牽引來王建東無限回憶,

……,他還想起來,很久很久以前一年的暑假,一個雨後初晴的上午,他和胡曉輝倆人從自家房子老虎窗爬出來,手牽手相偎著坐在房頂水泥屋嵴上眺望浦西的場景。

此情此景此人。王建東不由得牽住胡曉輝的小手。胡曉輝意味深長的看著王建東,依偎再王建東的肩膀上,又小聲的叫了一聲:“小毛古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