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情滿大荒山最新章節列表 > 第178章 大荒山能不能搞特色養殖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78章 大荒山能不能搞特色養殖

馬大爺、馬二爺、吳友德他們幾個老同志,一邊回憶往事,一邊也在向我們介紹大荒山的特產。起合林能將馬蜂餵養成功,形成商品。誰說螞蚱就不能餵養,形成商品呢?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飲食文化有非常鮮明的地域特色。說不定這些快要消失的特色飲食,也能吸引遊客,服務大荒山旅遊呢。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馬大爺今天興致非常高。他喝完了杯中的酒,示意我再給他倒半杯。我給他倒了酒,馬大爺接著說:“乾柴裡,會生柴蟲,柴蟲個頭有蠶那麼大。上山去找柴,把幹松樹用斧子劈開,柴蟲就現原型了,或是掉在地上,或是頭鑽在柴裡,尾巴在外面蠕動。趕緊去抓住,裝在口袋裡,拿回家去,用火烤來吃,吃起來有一股柴的清香。”

我說:“柴蟲我知道,學名叫蠐螬。”

馬二爺說:“螻蛄也是一味中藥,我們叫它小土狗。它在田埂上打洞,讓稻田滲水,對農業生產有害,捉了來烤起吃,也很香。”

老劉老師說:“金龜子我們老家叫蝗蟲。初夏的傍晚,成群的金龜子就從地下鑽出來,飛到玉米苗、桃樹、李子樹、核桃樹、柿子樹上,啃吃樹葉。金龜子個頭大,數量多,奶奶帶著我去捉,但捉來主要是餵雞。奶奶對我說,這蝗蟲用油炸出來香得很呢。在我們這一代,沒人食金龜子了,但在奶奶她們那一代,在艱苦歲月裡,她們吃是過金龜子。”

我聽了老劉老師的介紹,身上感覺起了雞皮疙瘩。我說:“金龜子肯定是不能吃的哦。”

吳友德說:“以前還有人吃蟋蟀呢。蟋蟀是一種躲在土塊和石頭塊下面的昆蟲,我們叫蛐蛐。我母親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說在集體勞動的時候,中午休息,村裡的老文大爹就從土塊裡,抓住一隻蛐蛐,掐去翅膀後,放到嘴裡,嚼吃了。”

馬大爺說:“我們長山溝、小箐溝的溪流中,翻開石頭,就會看到螃蟹,這種螃蟹個頭不大,八十年代初,還比較多,小半天能捉到兩三斤,拿回家,洗盡,用油炸,雖然要用很多的豬油,但炸出來的螃蟹也很好吃。”

我說:“螃蟹是好東西哦,陽澄湖的大閘蟹,幾十元一隻。你們小溪裡的螃蟹,也是能人工飼養的。這像馬蜂一樣,也是一條致富路徑。”

老丁說:“記憶中,我們小時候,家鄉的溪水明亮清澈,小魚在期間流動,有小蝦在期間爬行,有青蛙在溪坎上鳴叫,有蝌蚪在水底小憩。長山溝、木家溝、小箐溝、大梁箐溝、出水處溝、滑石板溝,蠻子溝構成的溪流水系,養育著竹子箐的父老鄉親。水是生命之源源。對於我們小孩子來講,記憶更深的是這些溝渠裡的石蚌。石蚌生活在淡水中,平常躲在石洞中,夜晚出來捉蟲子吃。我二叔帶著我,順溝捉石蚌,二叔把手伸進水裡的石頭縫裡,竭盡全力,儘量向裡掏,一會兒把石蚌掏出來了。”

老劉老師說:“小時候,大叔帶著我到比較遠的大慶河溝去捉石蚌,有時能捉好幾斤,用蛇皮口袋裝著,提回家來,收拾乾淨,打了油鍋,嗆了辣椒節、花椒、生薑片,倒進清水,下石蚌、酸菜,等鍋開了,再下香蔥,蕪荽、鹽。然後起鍋,吃起來鮮香爽嫩。一直到我上了中學,以及後來參加工作了,我偶爾都還和兒時的玩伴們一起,有空就去溝裡捉石蚌,既是留戀它的鮮美,也是休閒娛樂。”

董醫生說:“石蚌學名叫林蛙,早就實現了人工養殖了,不過需要辦理養殖許可證。大荒山溪流清澈,今後養殖石蚌應該能行。”

我說:“虹鱒魚就是高寒魚類,在我國南方很難養殖。可以用大荒山的高山流水來養。”

馬大爺說:“中元節過後,稻田要挖谷溝,排幹田裡的水,大的田都要挖橫溝和縱溝。如果田裡養得有魚,那時就是捉魚的時候,先把溝挖好,等田裡的水先流到溝裡,過一天再放田水,這時魚就從田裡到了溝中,邊放水邊捉。我家的順河田有一丘會出水,適合養魚。記憶中養過一年魚,挖谷溝時,我滿懷期待,跟我兒子一起,提了水桶,準備捉魚。但結果很讓我失望,田裡沒有幾條魚。我兒子說,下大雨時,魚都跳田埂逃跑了。後來我家就再也沒養過魚了。”

老丁說:“稻田養魚也是可行的,只是你們茅草坪村稻田太少。”

老劉老師說:“排了水的谷田溝裡,有黃鱔和泥鰍,小時候,小長員我們幾個放了學就到田裡去捉,有時我爹和我媽在幹農活時,順便也會捉到幾條,帶回來烤了給我吃。黃鱔有濃烈的土醒味,在當時我只喜歡烤了吃,泥鰍可以用油炸,炸脆了吃。”

董醫生說:“我的一個朋友,就在養殖黃鱔和泥鰍,效益非常好。村民想養殖黃鱔和泥鰍的,可以去學習。”

馬大爺說:“現在國家要求要保護野生動物。剛解放那時,我還很小。大荒山松林裡,有野雞、野兔,斑鳩,我時常跟隨我大叔和二叔上山去打獵。大叔二叔都是打獵能手,經常能打到野雞、野兔、斑鳩,拿回來,煮了湯,一大家子人都聚在一起吃,有說有笑,很是溫馨。有一回我親自打到一隻野兔,很是高興,走累了,還沒下山,我們一群人將野兔收拾好,架起火,在野外將野兔烤了來吃。”

老劉老師說:“很多年前,在我們老家,我見過用網打野兔的。網有60-100米長,找到可能有野兔的山坡或山溝,用撐杆支好網,留下一人守網,其他人則用樹枝或石頭驅趕樹叢中的野兔,野兔受到驚嚇,跳出來,往山上逃跑,撞了網,撐杆倒下,兔子就被網住了。野兔肉可炒可煮,肉味鮮美。”

馬大爺說:“包產到戶後,村民們都在忙活自己的事,沒有心思打鳥摸魚。特別是現在,生活條件好了,想吃肉,有臘肉火腿。想吃雞,自家院裡有,捉來殺起就行。想吃魚,市場上多的是,價格比豬肉還便宜。”

我說:“兔子的飼養技術已經非常成熟,所說成都人每年要吃掉上億隻兔子。野雞的飼養也比較普遍了。這些特色養殖大荒山都有條件。關鍵是如何引導村民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