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上帝指使自傳最新章節列表 > 地朝眾神 二千八百四十七章 生與死,陰與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地朝眾神 二千八百四十七章 生與死,陰與陽

看萬物都是一視同仁,眾生皆是平等,還是一句話我們應該善待生死。

所以花花的死,和一隻螞柞,一頭狐狸,一棵樹的死,沒有區別。

但在凡夫俗子的眼中,見死不救這在我們大地朝的傳統,從道義上來說這種行為是說不過去的,我知道這會讓很多人不適應,覺得作者的三觀不正。其實我也不想這樣的,血腥暴力冷酷沒有人性不是我本意,而是借鑑了中外名著中的一些描寫手法,突出主角的個性,刻畫人物性格。讀者朋友們還請以寬容理解的心,看待這種描寫。若是帶給諸位身心上的衝擊和不是,作者在這裡向諸位致歉了!

在大家看來人的死會引起他們的憤怒、仇恨和惋惜,可是同樣死掉的還有大黃,它知道的主人陷入到了危險中,被蛇群圍困。它雖然是無力回天,也不能力挽狂瀾,它只是一隻狗而已,面對比它更為強大的生物,它也並不能像小說裡寫的那樣變成改變局勢的那條狗。小說裡一般會這樣寫,就是忠犬護主,主人受到危險後,最終都在寵物的幫助下到達了安全的地點。

主人收養了一隻溫順愛犬,每日與它朝夕相伴,不料主人在獨自建造木屋時意外受傷,而愛犬忠心護主,陪伴並支撐著主人脫離險境,它還呼喊求援,使主人獲得重生。護林員被熊襲擊導致重傷之後,他的馬成為他唯一的生存希望,在狗的護送下主人找到了自己的生路。

話說在北極圈,一位老教授帶著由122只忠犬拉著的雪橇在雪地中考察,突然遇到一隻北極狼一隻北極熊,這兩隻猛獸帶著被教授騷擾的憤怒,向教授發出怒吼,這12只忠犬想起了平日了嚴謹治學的老教授,想起了那對自己關心愛護,吃剩下的骨頭湯水從來不到掉,都扔給了狗狗們的老教授,狗狗們非常感動,於是乎紛紛衝上前去,朝著被騷擾的猛獸呲牙、大吼,最後勇敢地趕走了那些威脅教授安慰的猛獸。

教授平安了,他愛惜地撫摩著一個個狗頭,心想:還是你們乖,要不是嫌棄你們肉少長的醜,我還真留你們不到今天,歪打正著,原來你們還有這用處啊,真是12只忠犬呀!這樣的故事有很多,很多,真是數不勝數,舉不勝舉。

看看小說,都是些狗血的事,那些狗常常能逆天,做出捨身救主的事,卻不想現實呢?現在是什麼,狗咬傷主人的孩子,狗咬了路人的孩子,狗襲擊人類,可是這樣的事人們卻永遠不會記得。反之,只要狗做了一件好事,大家就開始轉發,變成愛狗人士的偶像,變成愛狗者眼中的明星,對於這些人真不知道要說些什麼,更不知道要如何評論它們。

不過這條大黃確實挺忠心的,而且如此讓人感動,他先是護琦琦,可是發現自己救不它後

。它選擇回來給自己的主人通風報信,不管別人信不信,就於靜看來它就是這樣一條狗。大黃的行為,確實比花花的行為更值得人去感動,可是同樣是死掉的兩條生命,她們還是只看到了花花的死,卻忘記了那條跑回來的忠犬,確實讓人唏噓。

若換做人吃熊,他們卻不會覺得有多過分。換做一個人被吃,他們心中的惋惜就會夫大降低。換做一個惡貫滿盈的殺人兇手被吃,他們會拍手稱快,反而大聲叫好。

其實,萬物平等,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大自然是公平的,不講愛恨,是無情的,從不會區別對待萬物。

所謂物競天擇,我們人類從自然界裡走出來,我們不是就不再對自然負責了,我們不是就不是自然中的一員了。我認同弱肉強食,優勝劣汰,這是自然界裡的動物生存的法則。

只是回過頭來看看,一個生命體的消失,對於整個廣袤的自然界,對於深邃浩瀚的星空,對於滾滾而流的歷史長河,又算得什麼呢?

死了就死了,誰能不死呢?什麼人類、巨熊、螞柞、狐狸、樹木、外星的生物,都不能一直長存!都是要死的!都逃不開生死!

只要認識到這一點,破一切相,見真相,就有了對生與死的瞭解,在我們很小的時候我們沒法知道什麼是生,什麼死,也不能感覺到生與死對我們意味著什麼?可是隨著我們逐漸長大,我們知識的積累越來越多,我們對生死的瞭解也越來越全面,我們都漸漸明白生與死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這人往光明處踏出微微一步,世界就變得豁然開朗了,人就見到了光明。往黑暗邁出半步,世界漆黑一片,我們就見到了黑暗。

再次申明血腥暴力不是作者本意,只是作品的需要而已。

但現在,眼前的花花與大黃竟是一堆血肉,這些血肉,顯然是被什麼東西是咬成一片片,一塊塊,攤了一地。猩紅的血液積蓄在院子裡那坑坑窪窪的小土坑裡面,有的是慘白的皮肉,有的是長條的肚腸,其中還夾雜著一兩塊骨頭,不是腿骨或者就是肋骨。周邊角落的血泊中,還浮著兩根手指頭,半根腳趾,這場面太過血腥了,讓人不寒而慄起來。

光陰如水,歲月如蓮,一個人的時候,靜靜守著這抹安然,劃一筆流轉的時空,坐落於某個過度,拈花不語,寂靜,不張揚的婆娑,靜靜與歲月合歡。笑,紅塵如畫,吾自清歡,只是她萬萬沒有想到一日不見,卻是血肉變成了骷髏,活人變成了死人。生與死之間的瞬息萬變,變化得太快了,讓人有些摸不著頭腦來。

人生在世生死輪迴是每個人都無法逃避的,一個人如果能夠有一個良好的對生死輪迴的看法,可能自己的人生

會有一番新的姿態。那麼何為生呢?說到生就不得不提“時間”,因為人們通常用時間來表述生命的長短,那什麼又是時間呢?物理學上說“物質的運動、變化的持續性、順序性的表現”,也就是說時間不是真實存在,它只是對物質變化的一種表達。我們都知道一個生的東西都是有時間變化的,包括動物、植物、微生物等等,依此可以判斷生者的世界一切都在動,山不動水動,水不動人動,人如果不動了心還是會動的。反之死亡就是絕對靜止,包括時間與思想,在生者世界裡沒有絕對靜止的事物,所以生者的世界永遠都見不到死人。

古代陰陽學說認為這世界有陰陽兩部分組成,陽代表一切會動的以及看不見摸不著的,陰代表一切靜止的以及看得見摸得著的。生物都是陰陽混合體,身體為陰,意識或者說靈魂屬於陽。當陰陽結合就是生者,分則為屍體和意識。人的意識從何而來?我想這個問題沒人能回答的清楚,有人可能會說來自於上一代,那上一代的意識來自於哪?對於找不到答案的問題不做深究,但可以籠統的說來自於大自然,畢竟人的一切都來自於此。我們都知道死後的屍體會慢慢腐爛,迴歸大地,回歸自然,那麼意識也同樣回歸自然,迴歸到那些我們看不見摸不著的一些事物當中去。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有人可能會困惑,之前說死亡是絕對靜止,陰陽學說中陰也是靜止,但前者說生者看不到死者,後者卻說陰是看得見的,這豈不是相互矛盾?其實不矛盾,按陰陽學說講死亡之後陰陽不相互融合,不融合說明這個個體已經不存在了,我們看一個人不是只看他的身體或者只看他的靈魂,而是看這個人身體和靈魂的結合體。其次就是不同學說之間的差異問題,陰陽學說陰所說的靜止並不是絕對的靜止,而是相對。大地朝傳統文化就是這樣,他們很少把一些事物說的很絕對,所以一些瞭解不深的人總會誤以為大地朝哲學是矛盾的,不靠譜的,其實這是天大的誤會,要知道連老子傳承了幾千年的經典都在自我否定,因為大地朝古代倡導中庸之道。

假如這個世界是一個封閉的超級大水缸,裡面裝滿了水,我們可以把水缸看成有形有質的陰的部分,把水看成虛偽縹緲的陽的部分,但它們是一個整體,如果有心去研究陰陽兩儀圖可能能夠更好的理解,因為只有陰陽交融才能生出大道,陽中有陰,陰中有陽,把水缸比做大自然就是因為水的流動性,能夠更加形象的表達陽的虛無縹緲。如果缸裡多了一些不是完全封閉的杯子,把他們裝滿水缸裡的水,前提是杯子也存在於水缸裡,就相當於身體裝入了意識,由於水裝入了新的容器使他與外面的直接聯絡變得狹窄,剩餘的可能就是視覺聽覺和一些其他感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