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上帝指使自傳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一十章 學習2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一十章 學習2

君子六德,常學常新:

1、做人:對上恭敬、對下不傲,是為禮;

2、做事:大不糊塗、小不計較,是為智;

3、對利:能拿六分,只拿四分,是為義;

4、恪律:守身如蓮,香遠益清,是為廉;

5、對人:表裡如一,真誠以待,是為信;

6、修心:優為聚靈,敬天愛人,是為仁。

是問人人存善念,事事求善果,則個人、家庭、社會一定安樂祥和!我也是成不了多大氣候就知道在網上寫這些沒有用的東西,有時間去多打一份工不是很好嗎?還能掙點錢,別把時間浪費在這種沒有意義的碼字上,時間顯不出來我有多大本事。

公平競爭才是最重要的,寫作也是需要一個好的環境,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別人身上,世界上有千千萬萬個作者,又不少我這一個,有我沒我不都是一個樣啊,我一個人也不能改變現在浩浩蕩蕩的網絡文學,對我有什麼好處,我一天去糾結這些事!還是多擔心一下我自己吧,看看我存在什麼問題,多找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去找別人的原因,不是嗎?

如果時光可以倒流,我會帶著你們過另一種生活,不要太多的字,每天去菜場斤斤計較,為發小說、評大禮而與人爭得面紅耳赤,也為別人家的孩子考不上好學校而心焦,自己也不生一個。也許,這樣,才是一種幸福的生活,而我以前並沒有意識到。

我說幾點:

1.大學裡面的人際關係,相比於學習而言,一點兒都不重要嗎?

2.人際關係的基礎在於價值的潛在交換,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不要談人際關係嗎?

3.學習不只是學習專業知識,學而不思的人,也不要談什麼價值嗎?

稍微闡述一下:

1.大學裡面的人際關係,相比於學習而言,一點兒都不重要

我大學裡面從來沒有參加過什麼社團,什麼學生會,就我個人而言,把時間花費在這上面,還不如多讀幾本書。

大學開始的時候,我也很迷茫,我也覺得大學就是來玩兒的,透過玩兒,透過參加各種協會,我可以認識許多非常厲害的人,這樣我也就擴充套件了我的人脈。

仔細看看我上面這句話的邏輯,有沒有覺得十分可笑?

想透過玩兒,想透過和別人扯淡,去建立什麼人脈?這樣建立起來的人脈,是什麼人脈?

還有一些人想透過進入某些大學社團,鍛鍊所謂的人際交往能力,管理能力,組織協調能力。扯淡吧,天朝大學裡面那些組織,成員大多都十分幼稚,組織也十分鬆散,組織管理這些人,特別浪費時間。

當然,我沒有說參加社團一無是處,至少你可以找點兒樂子,外帶認識朋友。我對交朋友這事不反對,交朋友不一定得透過社團,還有很多途徑,大家可以去想想。

只是如果要把參加社團和學習來做個比較,那它什麼都不是,真正在大學裡志同道和的社團成員,進入社會後能一直存在的幾乎是少之又少,我不是打擊你們,真的與其在社團裡打發時間,不如多學點東西,進入社會好用。

等你畢業了,你把你的社團經歷寫進你的簡歷,老闆看都不會看一眼,只會覺得是浪費紙張。就算是你一直拿獎學金,你告訴你的老闆你學習有多麼的牛碧,你以為他會聽你嗎?

醒醒吧!大學生!

2.人際關係的基礎在於價值的潛在交換,一個沒有價值的人,不要談人際關係

想要建立人脈,想要結交厲害的朋友?

那你得先把自己收拾好,多學習點課本知識與課本與外的東西,來豐富自己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厲害。

等你厲害了,等你成為大神了,自然有志趣相投的人主動找上門來和你做朋友,所以你現在去交的朋友未必能陪你走到最後,還是看清現實才是最重要。

為什麼?一方面,如標題所言,人際交往的本質在於價值的潛在交換,一個人越有價值,掌握的資源越多,人際交往,自然就是通暢的。

當然,我這裡探討的,是你至少在性格上是個普通人,性格要是特別壞,你越牛逼,樹敵越多,就和我一樣。

另一方面,為什麼志趣相投的人都會主動跑來找你?

因為在這個世界上,牛逼的人都是很寂寞的!

牛逼的人都想跟牛逼的人做朋友,你牛逼了,別人自然會靠過來的。

人脈這個詞,本來就是功利的,我並不喜歡。

但是既然要談,就必須明確:人脈的質量重於數量,認識一百個傻逼遠不如認識一個大神,那樣你的人生就輕鬆了,不僅是對你以後的工作,還是對你的現實的幫助,所以我們不是去學習的,我們是來找大神的。

3.學習不只是學習專業知識,學而不思的人,也不要談什麼價值

怎麼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那就是學習!

大學給你提供了最好的學習環境,比如圖書館,比如厲害的老師,幾乎沒有什麼物質上的憂慮。也不收費來著,這樣的人哪裡找,你只要出校門,你想學點知道能不收費的你看有沒有。那些離譜的收費價格真的是貴得驚人,而且未必比得上你的老師,所以該讀書的時候就好好讀書吧,聽你上帝指使哥哥的沒錯的。

但是,學習不只是把專業知識學好就行了!

我見過好多人,在大學學習完全是高中那一套,雖然學得很好,每年都拿獎學金,但是他們根本就不喜歡自己學的東西,根本從來就沒有哪怕深入思考一點點關於他們所學的知識。

他們的學習完全是被動的。

人真的不能活得跟個計算機一樣,只是一個知識的接收器。

要想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就必須要在學習的同時,勤於思考,勤於總結。

當然,我也知道,很多大學生,上大學前,完全不知道自己要學什麼,導致進了大學,對自己的專業課,完全沒有興趣,一上課就昏昏欲睡,完全學不進去。(說實話,大學裡面的老師的授課,學生所用的教材,大多都太差,不能全怪學生。)

那該怎麼辦呢?

找到你的興趣點,然後致力於去學習就行了。

真的,不要怕,不要以為你不是那個專業的,你就比不過人家。

沒這回事!

天朝大多數大學生,都是沒有什麼人生計劃的,都是沒有理想的,都是沒有學習的興趣的。

你在你感興趣的領域,好好用心學幾年,畢業的時候,秒殺那些專業的學生,完全不是問題!

最後,為了讓一些人醒一醒,言辭比較激烈,不好意思。

大學的根本意義,並非單純的上課學習或是日常學習,也非人際關係,因為人際關係本身就是需要被解決的問題。

大學的真正意義,是培養一個社會人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式,是完善一個人。

因此,在這條指明燈的引領下,大學的學習可參考以下建議:

1、注重通識教育——廣泛涉獵,不可囿於專業。

我們為什麼要廣泛地閱讀,甚至是一些與專業無關的書籍呢?

大學的意義,是為了解決問題,通識教育能給我們帶來的最豐厚的回報是:異質化的經驗。這種刻意尋找陌生領域學習的方式避免了專業化學習的同質化,可以給予我們解決問題時多樣的思維角度和參考素材。

一旦我們不能在一個領域重新整理認知,或是獲取令人驚豔的觀點成本越來越高時,也許就是我們轉移戰場最好的時機。

總有一天,我們會走出校園,我們會把所有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忘光。通識教育也不例外,但學習的意義不在於記住和沒記住,恰在於知道和不知道——有些人根本不會發現自己在哪裡出了問題,但其實你只要稍加瞭解就能在一些領域把握基本的方向。

搜索引擎只能幫助我們搜尋已經知道問題的答案,但是對於不瞭解的人來說,連哪裡存在問題都不知道,又從何談起解決問題呢?通識教育的意義恰在於幫我們“發現問題”,而“解決問題”在信息時代只會變得越來越便捷。

2、研究課外的問題——那些我們不會再問的問題。

我相信,大學精神的本質,並不是為了讓我們變得深奧,而恰恰是恢復人類的天真。天真的人,才會無窮無盡地追問關於這個世界的道理。

我只能說,我們每個天朝學生都被坑爹的小中學教育坑了……

為什麼要重新對基本的問題發問?

因為越是低年級的教師,素質普遍越低,尤其是幼師、小學老師。且不說給廣大小學生帶來的心理陰影,更要命的是還給一些非常有潛力的問題只提供了異常平庸的回答,甚至是一帶而過並視之為理所當然。

例如,小學老師不會完美地教你:如何閱讀?如何記筆記?如何自己去系統地學習一門課?如何去尋找高質量的資源,如書籍、有用訊息?

他們只會罵你:“你們這一屆太差了,自學的人沒幾個……”卻不會教你如何高效自學,因為他們自己也不知道具體操作。

在我們最疑惑的時候,卻沒有給出漂亮的答案,還怪我們沒有創造力。

要想重回天真,簡直太難。因為我們已經被粗暴地告知所有已經能告訴我們的庸俗的答案。

但我認為,大學生應該變得對問題更加敏銳,而不是幼稚;不是忘記所被告知的東西,而是在已有答案的基礎上對比發現更好的答案,博採眾長。

千萬不要看到一個已經知道的問題,就不去吸收更多的東西,因為我們已有的概念很多都是平庸的老師灌輸的,它們並不出彩。要多看書,因為書本能幫助我們發現一些我們根本無法覺察到的問題,這些可都是偉人的視角啊。

3、追求自身的完善——持久的最佳化、有理化。

許多研究都表明,那些在社會上更有成就的人士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徵:他們更傾向於相信持久的努力帶來的改變,更樂於進行不斷的長期短額的自我投資,他們對未來有著更良好的預期,因此更少放棄和感到不安全。

成功不必在我,而功力必不可少。

越是長期的投資,它的回報就越晦澀,越需要你認真、科學地挖掘和對待。人生不會因為一句話而改變,那樣的事情只存在於雞湯中,不要對一些看起來沒用的東西失望——量變引起質變,在真正爆炸來臨前,一切都顯得那麼的風平浪靜,甚至有些索然無味。

那麼什麼是持續的最佳化,最佳化什麼?

例如,如何高效攝取資訊?這個問題夠你一輩子研究了,因為它沒有上限。人生的很多練習都沒有上限,因為看完一本書是容易的,真正的差別在於你記住多少,對你的改變有多少,消化能力怎麼樣。很多人看完就忘了,留下莫須有的自我感覺良好,這是一種認知錯覺——感覺好像攝取了很多資訊。

尋找這些很有潛力的、沒有上限的發力點,就是大學你需要做的。

那麼,如何才能高效地進行自我最佳化呢?

自我意識能讓你意識到更多的問題,但這並不是最優的自我改善的途徑。

對優秀者的學習、模仿,這種社會模仿學習是具有高效性的,術語叫“行業標杆”。研究表明,許多公司透過向行業標杆學習獲得了巨大提升,那麼,這對我們個人也是十分有借鑑意義的。

這種在小學就被大肆使用的方法,卻在日後被嚴重低估,因為常常被人們認為具有“政治性質”——淪為小學老師寵愛優等生的一種工具而遭到人們的反感。事實上卻沒有必要。

上帝指使的成功源自於抄襲,或者說,向最優秀的同行學習;你自己在鏡子前練習一百遍,不如仔細觀察一下各國總統和首相的演講細節收穫更多,他們的手勢、語速、語調、著裝,處處都是你要學的東西;因為你不知道一種優秀可以優秀到什麼程度——如果你想要把店面佈置得高檔、有品位,你只需看一下那些奢侈品店的佈置即可,哪怕像上帝指使那樣只學得一招一式,也足以應付普通消費者了。

沒有什麼不好意思的,我們天朝的大企業抄襲,我們的專家抄襲,我們的作者抄襲,這如果成為了我們發展的動力的話,我也是跟風了,這不能怪我,要怪就怪社會的大環境。

要有“標杆意識”,總先看看做得最好的人是怎麼做的。見過“最好的”之後,哪怕你學得再少,也遠勝於那些不知道的人。

自我完善的道路往往沒有盡頭,但我想也許這就是人生的意義所在吧——因為所有的意義總是虛無,正所謂“進一寸有進一寸的歡喜”。

總結:

“素質教育”是什麼東西?

素質教育不是單純的刪課本,這需要像大學那樣用大把大把的時間去解決和思考和考試無用的問題,而這些關乎人生、關乎未來與希望的問題。

也許,才是我們真正要學習的東西。

有人又提到了“人際交往”,但我想這個問題我已經在上面回答了。

但是我還是單獨地說一下。

1、人際交往是需要注意的知識——一種可以習得的、提升的能力,我絲毫沒有貶低它的意思。而且我也說了,你可以觀察元首、主持人的行為、著裝,利用標杆來提升自己的能力。

2、你可以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技能,但請不要過分相信所謂的人際關係——學習人際技能是一種感悟,追求人脈是一種媚俗、依賴性思維。

3、我常常感到周圍人對我的時間的耗費、佔用,雖然有時我也會盡情地和小夥伴在一起出去玩,但是我不希望這影響到我自由的活動。因為在我心中,自我的發展始終是第一位的。

你自己沒有能力一切人際關係都是沒有什麼軟用的。

我大學透過練武倒是認識一些普遍意義上的成功人士。其中也有有想法給我投資的人。那個時候我自己也因為這些膨脹的不行。覺得自己一畢業就能幹“大事”了。現在你們都能看出來這想法太天真太幼稚。

但很多人其實都有過我這種想法吧。

他們願意投資我是因為我的為人處事,做事方式。但他們畢竟不瞭解我的專業技能。畢業的時候其中一位朋友帶我見了他的一位和我同行的朋友。沒想到我在同行前輩眼裡就是個渣渣。最後的結果是我跟著這位前輩繼續學習。另外一位想給我投資的人也覺得那時候的我有點浮躁,而且我自己也退縮了而沒投成。

現在很慶幸沒拿他們錢,不然被我敗光了我真會一頭撞死。前段時間朋友給我打電話說買下了一個上市的動漫公司,說有機會讓我過去,可以進去鍛鍊鍛鍊。但我自己一是覺得能力還不到我預想的地步,二是對動漫沒什麼激情,三是不想去另一個城市就沒去。

所以,你們應該明白了。你自己沒有能力,別人有天大的本事也幫不到你什麼。你哪怕跟上大大熟,給你一個小鎮你也抓瞎不是嗎。另外,以上這些朋友都是在社會闖蕩多年的老大哥了。至於學校的那些關係,你們都是學生,高能比你高到哪去?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向比你學習好的人看齊。努力和他們站到同一水平線上並超越他們。我大學進了團.委沒到半年就退了。因為我覺得浪費我的時間。

不要忘記你的身份,你是個學生。有正常的人際交往就行了。刻意的人際交往沒有任何意義。到現在,我所有的朋友都不是我刻意交結來的。至於比你年長比你成熟的人,要多向他們學習為人處事方面的經驗,看看人家是怎麼做事的。

在我看來,學習是升級打怪做任務,必然是大學的主要任務。人際交往不是任務,而是隨時隨地的心態,心理上的安全感親和力,這種狀態與人形影不離有如健康,重要性也絕不亞於學習。

人際交往的價值一方面是建立在個人能力基礎上的技能交換,如我所言;但我想補充的是,人際交往還有更重要的另一方面:經歷分享。

成長和優秀是自己的,生活的目的除了攀登、追逐還有隊友間的默契。也許初入大學你會發現,這位同學不懂我的興趣,那位同學不理解我的身世,導師不明白為什麼我看那麼虛幻的書,室友一心玩搖一搖毫不在意我在知乎上寫了一個好答案……

我當然不會停止練級,停止學習,停止興趣。我可以選擇和懂得我學術的同學分享學習心得,和有共同興趣的人分享我的愛好,最重要的是:

我們也必須學會和不懂我們的人相處、分享故事和心情。

畢業以後,接下來工作中大多數的時間都是與不那麼知音的人共度的。縱然我能優秀到眾人瞻仰謙誠以待,卻難以找到人分享簡單的快樂情趣憂慮弱智,也是一種失落。

社團會給不同的人一個統一的目標去努力,去經歷,去成長,去分享回憶,是非常美好的一件事。累積人脈是一個功利的結果,但這其實是共同經驗分享回憶的附屬贈禮。

大家疑惑這一個問題,我猜測是兩邊都想經歷、而兩邊都不想放棄,希望不要走錯路。但我的建議是:不用那麼小心翼翼地尋找那條最正確的路,聽從直覺好了。你愛好學術,去鑽研吧,閒下來也大大方方和學渣們好好玩玩瘋瘋吃點麻辣香鍋放空一下;你愛組織活動,就去參加社團吧,不要逃課,不要無視作業,咱不當學霸,也不以此藉口逃避學習的壓力和瓶頸。

其實在大學的前兩年,我是特別投入在自己的奮鬥事業上,忽視了許多原本可以一輩子回味的與同僚共築的回憶。不同階段經歷曾以不同形式偏執過,也傲嬌過,也脆弱過,每一段經歷的收穫和教訓才成就了今天的想法和態度。

所以,大可隨性一點,只要懂得承擔、自省,青春容得下你犯錯。

本人大二的時候,在一所即將跨進重本線的大學讀書。

昨晚去一教找了間空教室自習(七點鐘)。半個鍾之後,一群人嘻嘻哈哈的進來,走到教室後面直接進行他們的社團討論(以一個完全不顧及我的存在的音量)

又一小會之後,一個同學進來問我是不是在自習。我說是。他隨後招呼了他的小夥伴們進來就在我旁邊的地方開始他們的社團會議。(沒錯就是我旁邊)

為什麼一個教室會擠著兩個社團。那是因為這棟教學樓已經沒有其他的空教室了。都是社團活動我收書走人。去遙遠的圖書館。

我會在想,他們這些年輕人知不知道他們現在所做的事究竟為了什麼。或許他們會告訴我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理由。

我是時常會停下來想什麼是大學,當代大學究竟要培養什麼樣的人才。

現在選大學選專業很多都是衝著就業去的,什麼學校什麼專業就業率高,容易找工作,就選哪個,可是,可是!如果只是為了工作,為什麼不選擇職校,有一門手藝在身呢。我讀大學,我讀會計也是為了以後工作,沒有興趣可言。但是,我上課,大一上什麼課?馬.克思(跟我有個屁關係啊),思想品德修養(有病吧?),計算機(Word,Excel……),高數(會計用得著嗎?)……如果只是為了工作,那麼上這些課就是傻逼了。哦,那好,上大學上這些課有什麼用。

我覺得是為了鍛鍊一種能力,一種思考的能力。我心目中的大學,是一個培養個人思辯能力的地方。現在的大學生做事不經過大腦的有很多很多。空間朋友圈轉發各種深井冰《***一定要看》《為了***一定要轉》《你所不知道的***,太可怕了》《看到第五條我果斷轉了》,為什麼我有這些沒腦子的朋友,想問題只是憑感覺,一兩句煽情的話就信以為真了。呵呵呵。

有點遠了,回到原題,人際關係重要還是學習重要?首先假設這裡的人際關係是指不是必需品而是為了拓展人脈開闊見識等等目的的人際關係。然後,一句話。學習重要

人際關係為了開拓人脈?

帥哥,我只是跟你打了四年招呼,外加兩桌啤酒而已,你想找我幹嘛?

開闊見識?

知乎有個很出名的問題——為什麼有些人好像什麼都知道但是在生活中一事無成?這個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價值觀取向的問題,也就等於問——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是本題裡面的趨勢明顯是想知道人際關係與知識換取利益的效率問題。所以開闊視野讓自己有獲得知識的快感的人繼續意淫也無妨。

至於有人說人際關係是很重要的,能有很長久甚至幾十年的交情。可能他讀大學的年代有點遠了吧。我所見到的交友都帶有隱藏的很強的利益性。除了住在一起的,交友更多是為了以後的利益,如果眼前的人是個普通人,沒有人會想主動認識他的,你會想在一個l普通人的身上開闊見識嗎?大牛的周圍總是有一群大神。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我想說一說題外話。我覺得當今覺得開拓人際關係很重要,甚至比學習重要的是一種浮躁的心理。普遍於整個社會的一種浮躁,不再注重於提高自身的素質,而追求自身以外的力量。像我剛剛看了一個關於國辯賽能否重辦的問題,裡面提到沒有國家的撐腰,把國辯賽這個節目放下去和其他節目拼收視率,結果是慘不忍睹的,國內收視率最高的也莫過於某水果臺的節目了。家裡弟妹們在看的時候我也會覺得現在年輕人怎麼了,這種毫無營養的節目為什麼那麼多人喜歡,很煞.筆啊。可能這就是浮於這個社會一種浮躁的細節體現吧。

第一次作答,毫無經驗,偏激片面之處,歡迎指出探討。離題自言自語之處,請見諒

大學裡,學習並不只限於提高自己的姿勢水平,學習【如何正確的與人溝通交流】也很重要。

不要把“人際關係”狹隘的理解為“膜拜”“虛偽”啊。人與人之間總會產生交集,如何與其他人和諧相處也是“人際交往”的一種。

這也是需要學習需要練習的技能啊~

在學生時代,有很多人其實在“人際交往”並沒有得到足夠的訓練。

在很多人眼裡,“好好學習”才是學生的主業,而這件事情完全可以不依靠與任何人的溝通交流而完成。

平日的人際關係其實也是一樣簡單的。願意和誰多說幾句話就說,不願意理誰就可以不理,自己願意特立獨行也沒人管你。平日裡交往的,一般也都是“志同道合”的夥伴,如果不想與誰發生接觸,不予理會也沒有什麼問題。

在這樣的環境下,囿於沒有得到充足的鍛鍊與重視,很多人實際上是缺乏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的。

對於一個學生而言,缺乏人際交往能力並不是致命缺陷。而到了社會中,人與人的職能不可避免的發生交聯,溝通能力的缺失可能直接導致日常工作進展不暢,或者對個人的職業生涯產生不利影響。

比如現在被很多人詬病的“奇葩實習生”等問題,其人未必是有意冒犯辦公室裡的前輩,可能只是不知道如何得體的與人溝通而已。

沒有人是與生具來“會來事兒”的,人際交往的能力需要鍛鍊,如果中小學階段都沒有足夠的重視這件事的話,大學是最好也是最後的機會。

首先,這種方面犯的二說錯的話,越早犯對人未來的影響越小。年輕是最好的資本。對不同年齡的人,大家的心理預期是不一樣的。

其次,這個時候口無遮攔,後果比以後要小一些。年輕的時候,本身能量就小,撲騰不出什麼水花來,無非是得罪了老師被掛科,或者被女神無情拒絕而已。長大了,身上的責任重了,能捅的簍子也就沒這麼小了。

我個人其實很贊成在不影響正事兒的情況下多與人溝通交流。這不是說要膜拜誰或者拉幫結派互相吹捧,而是為未來積累溝通技巧。

比如很多人一直在黑的“加入學生會”,我個人倒覺得這是一種非常好的鍛鍊。

如何和自己生活背景思維方式etc都可能不同的同部門同學一起組成團隊工作?

必須和不喜歡的人一起合作完成任務的時候如何把公私分開?

當自己的想法和部長的意見發生衝突,該如何解決?

自己做部長的時候,如何增強團隊的凝聚力?

自己部門和其他部門在一些問題上發生衝突的時候,該如何解決才可以顧全大局?

這些事情,在學生工作中會得到鍛鍊。而這些能力,雖然沒有寫在成績單上,但和一個人的在學業中表現的能力同樣重要。

個人認為,多出去走走,和各種年齡身份的人多接觸一些也是好事。

面對長輩的時候,如何表現的不失禮數?

面對級別比自己高的人的時候,怎樣才能不卑不亢?

當和有些人的觀念相左的時候,如何求同存異?

跳出自己的comfort.zone,提早見識這個社會的五光十色,在進入社會的時候也就沒有那麼無所適從。大學裡面究竟是學習重要還是人際關係重要?我想這個問題從來就不應該是二選一啊~

人際關係也是一種技能,需要學習和練習,而大學是你最好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