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開元情詩與劍榜最新章節列表 > 第532章 陳大詩師的智慧詭辯術!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532章 陳大詩師的智慧詭辯術!

陳成的詩跟路大詩師的不同,沒有用任何佛家的典故,完全可以把它當作一首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那樣的寫景詩。

事實上,陳成也的確再次借鑑了王大叔基友常建的這首力作。

首聯“一難入危石,亂松青到門“,落筆勾勒出佛寺四周的環境,而“危石”的“危”,“亂松”的“亂”,都能暗示這間佛寺的落寞。

危石無人去修整,亂松無人去修剪,皆因佛寺已然破落,面子工程已然沒有必要。

但在這裡,一個“青“字,松樹綿延,山林翠綠蔥蘢地伸展到佛寺門前——

又頗有靜謐悠遠之意境,令人心曠神怡,不至於讓人對此寺望而卻步。

佛寺之幽遠透露著頹廢的美感,但又沒有失去勃勃生機,首聯分寸的把握可謂極為精當,深得孟夫子“綠樹村邊合”的真傳。

既有遠景,也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隔花僧影淡,穿竹鳥聲喧“,描寫出寺中此刻的景象,僧人的影子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光影淡泊,卻與俗世的人隔絕開來;

寺中並非靜謐無聲,穿過竹林中不時有鳥雀喧鬧——

這一聯依然寫得極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甚至浮誇低俗的陳某人此刻也展示出一點“禪意”,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淨,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此寺的“苦修”環境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又有清新鳥語,盎然生機,眼耳口鼻舌身意,每一處都有享受,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寺僧也有情,寺僧也有愛”,審美線上,但是參禪的時候又能不為外物干擾,能感知這幾項的是旁觀者的遊客,而非寺僧自己。

歐陽修曾經非常喜歡常建那首詩,感慨地稱讚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 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

反倒是陳成,不是自吹的話,這兩句還頗有幾分常建的意境? 當然這也是他幾次仿作此詩之後新取得的進步。

頸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 頷聯寫遊人的發現之美,耳聞目見之悅,頸聯“殿古藏雲氣,簾高入漲痕”則放到更大的視野、更寬的時間範圍——

古老的大殿之中,蘊藏著氤氳的雲氣? 而不是西慶林寺那種繁華大寺中繚繞的焚香之氣,一下子就讓人感受到古樸、高雅;

高高的簾子上,還留下了雲氣增漲的痕跡? 彷彿看到了遊客靜靜在佇立在原地? 平和地靜看時間推移? 心靈卻受到了洗滌!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心浮氣躁的話,是感受不到“簾高入漲痕”也沒有興致去比較雲氣變化的。這兩句似乎也是從之前與梅英衛對壘的五絕詩中受到的啟發? 讓“雲氣”再次充當男主角,發揮依然出色。而這兩聯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 佛門禪理滌盪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 渲染得恰到好處,在給旁人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人帶進悠遠絕世的佛門世界。

讓人感覺似乎修佛參禪,就應該在這樣“深山藏古寺”的環境當中,而不是西慶林寺那種人頭攢動、香菸繚繞、誦經聲喧天的超級大寺之中。

倒是最後的尾聯沒有再展示陳某人高超的“仿作”技巧,只是敘述了一件簡單的事:

偶然來尋找殘舊的碑文——(碣,圓頂的石碑)

只可惜散亂零落,前人的字跡早就蕩然無存了。

這一下子就讓這場佛寺之旅畫上了一個有點遺憾的結尾,就如同世間大多數事情一樣,並不完滿。

就好像孟夫子《與諸子登峴山》中的結尾“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一樣,古碑在或不在,存與不存,對人的心境影響不大。

看到了有碑,想到古人事蹟,感動得落淚;

看不見古碑,想著古人那麼輝煌終究遠去,依然落淚。

反正就是我想哭,你不要管我什麼理由。

詩人就是一種情緒動物,你別指望能摸得清我的脈搏。

全詩終結。

不得不說,陳某人在這首詩中實現了他來的路上立下的“Flag”——

寫出一首代表他是王孟二位賢師傳承的五律來。

不僅有二位老師的影子在,同時也有常建的禪意、劉慎虛的“運鏡”,加上與梅英衛、鄧鐸、五律派門人們戰鬥當中汲取的經驗。

你們問我滿意不滿意,我是非常滿意,並且給自己打100分。

旁觀者先前對陳大詩師的詩力有疑慮的,看完這首佳作,疑慮也就此打消,承認這位少俠的確有點“門道”。

甚至看完他這首興味盎然的詩作,反過頭來再去看路承允大詩師的作品,就感覺路承允大詩師的詩有點寡淡無味,為了頌揚而頌揚,如果說張說、張九齡、賀知章寫了很多“奉和聖制”的話,那麼路大詩師的詩就可以說是一首“奉和佛制”或者“路氏禮佛贊”。

皇帝英明不英明?英明啊!

佛祖偉大不偉大?當然偉大!

可是每天這麼說,就有點浮於表象。

就如同天天拍皇上馬屁,用了多少典故,寫來寫去也還是“千秋萬歲奉聖君”那一套。

這麼說來,從觀感上,是陳大詩師勝了——

可是一直避而不談的就是,這輪寫的是“佛詩”而不是“佛寺”。

這就好像李隆基出了一首詩讓你“奉和聖制”,那你只能照著御製詩溜鬚拍馬一番,而不是自顧自來一首“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拍皇帝馬屁有一套流程,拍佛祖馬屁同樣如此,你就是要歌頌佛祖的神通廣大,博愛慈悲,而不是自顧自地寫“記一次去破寺廟找破碑最後還沒有找到”的小學生日記。

詩的感官上,是陳大詩師贏了;

可是內容與切題上,陳大詩師輸得體無完膚;

路大詩師並不是寫不出觀感更好的詩,只要他這首不寫佛(之前的君、親、師都是極佳);

陳大詩師能在相關主題下寫出更好的詩來,我們才能承認是你更佳。

面對眾人的議論紛紛,陳成不以為然,微微笑站出來道:“恕各位的觀點,陳某人不敢苟同。我有必要為我的詩辯解一二。”

見他開口說話,始安七少和莫炎莫動都精神為之一振,陳大詩師終於又要開始施展他詭辯的才華了嗎?

五律派門人在他這套“智慧詭辯術”上吃虧不小,很想阻止他這種屢試不爽的東拉西扯、偷換概念、最後得出與主題根本無關的結論的行為——

奈何在場很多人還沒有聽過陳成的“詭辯”,很想領教一二。

“讓他說!讓他說!讓他說!”

觀眾們嚷嚷著,覺得五律派不通人情。

“讓他說!”虞純也嚷嚷道,師兄弟們紛紛怒目瞪他,他只好閉嘴。

“民意如此,沒辦法呀!”陳成臭屁了一下,然後開始批評觀眾們“著相”:

一定要出現了“佛”字,我這詩裡才算是有“佛”?

所謂“佛光普照”,佛的智慧光芒能夠遍照一切時,一切處!

按你們的觀點,只有路大詩師那尊“兜羅香結印,合掌向人天”的佛像才是真正的佛,可事實上,那只是佛陀的一尊塑像!

你們只追求形象上的“佛”,而忽略了心裡的“佛”!

路大詩師寫了佛的形象,而我寫了佛的“神”!

七少和莫氏雙廢柴精神為之一振:來了來了!

“表面”和“靈魂”的詫異,這概念偷換過來了,高下也有所區分了!

可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吃陳成這一套,有人質疑道:

路大詩師固然寫到了佛的形象,可也不帶表他那裡面就沒有佛的“神”,相反“芬芳證大千”就是佛的“神”;

而你的詩裡沒有寫到佛祖的形象,可也不代表你就寫到了佛祖的“神’,我們甚至認為你這詩除了風景,什麼都沒寫呢!

“錯!大錯特錯!”陳成連連搖頭!

我這詩中“處處有神”,你真是一個庸才,竟然視而不見!

就好像常建的“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也只是單純只有風景嗎?

豔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由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雲、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淨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悅鳥性”,此空靈純潔的世界,可以滌除塵念,淨化心靈!

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通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

寫山光物態,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

其實都是佛理的具象化!無一不在形象地展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淨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可縱使你說的這首‘後禪院’詩裡有佛理,也不代表你的詩裡就有啊!”觀眾依然不領情——

這是陳成的又一次偷換概念,別人的詩不帶表你的是,怎能混為一談?

陳成心想:我就是仿效他寫的,用他的詩是在抬高我的詩,要不然我直接誇我自己,你們能接受咩?

繼續平靜答道:“我只是不想那麼囉嗦而已。”

有的佛理,早已經融匯在所寫的景緻裡。

《壇經》雲:“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職求兔角。正見名出世,邪見名世間,邪正盡打卻,菩提性宛然。”靜觀禪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王維老師是以佛理入詩的典範——

可是他的詩裡最出色的那一批,大家並不多見“佛陀如何”“維摩詰如何如何”的字眼,想反的卻是多寫連自身都沒有參與的空靈意境。

所謂“一切法空”——

一切法是指五蘊、十二處、十八界、有色、無色、有見、無見、有時、無時、有漏、無漏、有為、無為等。由五陰十八界等所構成的萬法其本身就是“空”的。

在陳成我寫的詩裡,你們看到了五光十色的景緻,但是這些都是“表色”,明顯的表現於外,可以令人看見的,就是“表色”!

當你們被這些東西困擾的時候,反而容易忽略其背後的“真色”。

“隔花僧影淡,穿竹鳥聲喧”,是遊人看到的;

可是那位“僧影淡”的僧人呢?心中既無鳥語花香,也無貿然而至的不速之客,心中唯有佛理。他是不為這些“表色”困擾的。

王維老師也不是說完全不講佛理,他也會在《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這類詩中談“色聲何謂客,陰界復誰守”,但是就明顯沒有“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響東茁”“峽裡誰知有人事,世中遙望空雲山”更能讓人理解曲中的“空無”之理。

本質上這都是在講同樣的道理,弘揚同樣的佛法,可是各位執著於“人我”、“法我”,認為眾生不空,萬法實有,過分偏執,從而造就種種障業,產生痛苦!

“恰如惠能大師的偈!”陳成搬出了在嶺南擁有巨大影響力六祖惠能:“其偈雲:菩提本

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諸君為表象所困——豈不可悲?”

眾人聽罷目瞪口呆,不自覺地就開始反省自己的“偏執”,不得不說,六祖惠能和王維老師的詩真是絕配,都是“觀中人空法空”的空無觀啊!

對比之下,路承允大詩師為了顯示佛法如今在大唐的昌隆,還特意寫“栽植菩提樹”,可是惠能大師已經說過“菩提本無樹”,兩相對比,豈不是諷刺?

惠能大師圓寂二十八年了,但是在這麼長時間之後,依然有“執迷不悟”的人,甚至是“大有人在”,這是多麼可悲呀!

這就好像“亂松青到門”,你們看到的是破寺廟的荒頹,我看到得卻是青松指引我通往佛門;

“殿古藏雲氣”之“漲”,你們看到的是大霧彌天。我看到的卻是“大悟通天”;

花叢竹林,僧人喧鳥,你們看到了“鬧”“亂”,我看到的卻是“靜”“空”!

“最後一個‘大誤',誤會的誤!”陳成道:“乃是諸君說我沒有找到那塊舊碑,找到了上面也沒有字!”

“事實上,我不但找到了。”陳成笑道:“上面還寫滿了字。”

他看向路承允,路承允的臉上卻滿是費解:

你說的是,桂州開元寺那塊無字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