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靚女截殉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章 冥行擿植探截路 第112節 截殉者假途滅虢人殉制禍不單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章 冥行擿植探截路 第112節 截殉者假途滅虢人殉制禍不單行

第112節 截殉者假途滅虢 人殉制禍不單行

“孫主看,那些人,在議論啥?”想著那天的事,孫嬪等一路風塵僕僕地進了京城,周小妞掀開篷車的窗簾,朝外看著笑問。

“咱總算進了京城,下去走走,也順便地看看。”外面的一堵牆前,雲集多人地圍觀,伸長脖頸地看牆上貼著的一張紙,篷車裡人看不清。周小妞一提示,對孫嬪是一種誘惑,孫嬪順窗簾逢朝外地看。孫嬪一路的疲憊、鬱悶、煩躁的心情,也隨著進了京城,倒是心平氣舒了好多,有種到家的感覺,街人刮目相看他們一幫的人馬,孫嬪看眼二位,故意笑說。

“周姐告訴鏢局人,下馬跟著,別離太遠!”篷車停在路邊,周小妞下了車,楊英藝、孫嬪也下了車,楊英藝衝周小妞笑說。周小妞朝後邊走去,告訴隨從一些的話,也轉告了沈青等人,孫嬪和楊英藝,走向圍觀人群。周小妞一會兒也過了來,仨人站在圍觀人外圍,看向牆上的那張紙。

“密旨:攔截人殉制,造福於後代!洪武三十一年!”有人大聲地念。

“這是真是假?”“瘦子”看著,叨咕著問。

“假的!”中年人肯定地說。

“你怎知?”瘦子問。

“截殉者,假途滅虢,是高手!”中年人說。

“何意?”瘦子問。

“假途滅虢,基本釋義假:借;途:道路;虢:春秋時諸侯國,在今山西平陸,及河南三門峽一帶,泛指用借路名義,而滅亡該國家。此人借假密旨,給皇朝搗亂,以促截殉!”中年人環視在場人笑地說。

“你說的,有點意思!”瘦子笑地說。

“你看那紙張,不像皇朝的。”聽中年人解釋,一男人要說話,身邊女人手拉要說話的男人,意思不讓男人說,怕招來啥的禍事。那男人還是笑地說,女人拉著男人就走,男人有點不願走,但還是被拉走了!

“密旨有傳呈渠道,皇帝此密旨,只傳給太子,別人看了,要被殺頭。”中年人說著的臉,和真的一樣,許是在皇宮做事,或是做過事的,知道一些啥的情況?孫嬪看著想著此話。

“孫主!他說的對麼?”周小妞笑地問。

“我不敢肯定!”聽說過此事,孫嬪有說有笑地說。

從永樂年初,皇朝就追查密旨,目前還在追?皇朝不用追,截或是廢殉,不就得了?”瘦子疑惑不解地說,

“這是假的,能算數麼?皇帝的話,一言九鼎,能隨便地亂說?”中年人肯定地說,孫嬪看眼中年人,皇朝好像,是他家的,皇帝是他父親般,中年人說的,有人想藉此促皇朝截殉,孫嬪覺得有點意思。

“一言九鼎;皇帝該說,也得說。”老者說。

“截殉的話,別說九鼎,就是十鼎,皇帝也應說,老先生,啥叫一言九鼎?”瘦子看眼中年人,笑說著問。

“一言九鼎,你都不知,還說啥?”看眼老者,中年人傲氣地說。

“你知你說!”瘦子賭氣說。

“勿要動氣,你倆莫爭論,老者可明了。成語典故……”老者像是位文化人,還有菩薩般心腸,溫文爾雅笑地說起典故:戰國時,秦國軍隊團團包圍趙國都城邯鄲,形勢十分危急,趙國國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國去求援。平原君打算帶領20名

門客,前去完成這項使命,已挑十九名,尚少一人定不下來。這時,毛遂自告奮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為其難地帶他一起前往楚國。平原君到楚國後,立即與楚王談及“援趙”事,談了半天毫無結果。這時,毛遂對楚王說:“我們今天來請您派援兵,你一言不發。可您別忘了,楚國雖然兵多地大,卻連連吃敗仗,連國都也丟掉了。依我看,楚國比趙國更需要聯合起來抗秦呀!”毛遂一席話,說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應出兵援趙。平原君回到趙國後感慨地說:“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大呂:鍾名,與鼎同為古代國家的寶器。)“一言九鼎”和“毛遂自薦”,出自同一個典故。平原君誇獎毛遂“一言九鼎”,本意是烘托出他的口才好,演變到現在,就成了信守諾言!孫嬪也知此典故,環視在場人又看向說的一點沒錯的老者。

“老先生說得好,毛遂一句話,拉來了援兵。皇帝說一句話,截或是廢殉,得少死好多無辜人。皇帝此話,還不能說?”瘦子激動地說,又看眼中年人故意笑地問。

“這位大哥,說得挺好!”楊英藝衝周小妞,小聲笑說。但瘦子也聽到了。

“人殉制,在太祖駕崩,就不應當實施。我也是聽說,人殉制,從遠古開始,到了西漢、唐代,已基本斷開。皇朝、貴族啥的,已沒人殉現象,到了宋、元代,有人給拾了起來。啥的好制度,皇朝還延續它?皇妃李小葉,被殉葬時鏗鏘有力地說,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使人殉者,其更無後乎!她說此話時,在場人有太子(是當今的皇帝仁宗)、閣臣楊士奇等人,楊士奇看一眼皇帝,皇帝沒言語。楊士奇看眼侍衛,侍衛撤了小床,李小葉被掉死,不到三十歲,多可憐呀!”瘦子看眼楊英藝和周小妞,大概聽到二女的話,有點激動了的情緒地說。

“你知道的,如此清楚?”老者看眼瘦子笑問。

“鄰居有錦衣衛,執刑人殉,與我說的,” 瘦子笑地說。

“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使人殉者,其更無後乎!你說得真好!何意?”一位男人從哪來的,站在瘦子面前,傻眉楞眼地看著瘦子問。他說了好的話,不知是何意,孫嬪從側面一看,在心裡地想;像精神有毛病人?

“老者與你說!”老者和藹口氣,衝那人揮霍談笑著說。

“他有精神病。”中年人看眼老者,故意笑地提示。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是孔子的話,意:用木偶人、土俑殉葬,要斷子絕孫!孔子很少罵人的,說明這件事,很是可恨。‘使人殉者,其更無後乎!’是被殉葬人話意:用人殉葬,更是斷子絕孫!你聽明白了?”老者看眼中年人,很耐心給那人笑地解釋。孫嬪看了出來,老者環視在場人,也是故意說給大家聽的話。

“啊,好好!始作俑者,其無後乎,使人殉者,其更……”男人精神確實是有點問題。他聽了老者話,傻笑著離開了人群,仍說著李小葉皇妃話,不停叨咕著地走去了。

“他精神有病,竟說沒用話,我知道的。若不給解釋,他心情不痛快,精神會更不好。”老者又衝中年人笑地解釋,中年人沒言語,仍是那樣站著。

“我謝謝你,剛才的話。”一位一頭梳著齊脖頸的銀髮的老婦人慢步走近老者,滿臉謝意地說。

“他是你啥人?”老者關心問。

“他是我兒。他父親死得早,娘倆相依為命,他說個媳婦,在皇宮當宮女。宮女也是侍女,伺候李小葉皇妃的。兒媳想掙倆銀子,再與我兒結婚,託人進的宮。兒媳去時間不長,沒掙著銀子,真是倒黴,趕上朱棣駕崩。兒媳同李小葉,一起被陪了葬,唉!兒媳不鬼頭,太實在了,沒想辦法逃殉,就被吊死了,有的侍女,就逃殉了。”老婦人的雙眼,倏地流出哀傷淚地說。

“兒子瘋了,母親怎活?”楊英藝憐憫地說。

“人殉制,禍不單行!”另老者同情地說著,無奈而去!

“何意?”周小妞問。

“成語釋義禍:災難;指不幸事接連發生,出處漢劉向《說苑?權謀》:“此所謂福不重至,禍必重來者也。”孫嬪笑地說。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有逃殉的?”有人小聲問。

“李小葉皇妃好多侍女,有被殉,有沒有的,答應、櫻桃,就很鬼頭,和我兒媳,先後去的,她倆就沒陪葬。我兒聽說後,跑去理論,被趕打了出來,李小葉此話,我兒聽人說,並記住了,常唸叨著,我兒淨得精神失常病。他碰到人,有時讓人解釋,有人不給解釋,他就會跳、鬧,別人不理他,他瞎折騰。老哥的解釋,他心情舒暢些,就順心地走了!”老婦人一臉不無奈何地說,心情似乎堵得慌,一臉鬱鬱寡歡。在場人看著老婦人,也看向走去的男人,唏噓地說著同情話,答應、櫻桃,和她兒媳先後去,兒媳被陪葬,毀了此家人。朱棣死,陪殉的30多人中,有一半,是宮女、侍人,孫嬪早聽說了此事,答應和櫻桃,怎逃殉,孫嬪真是不清楚。

“答應、櫻桃,還真鬼頭,怎逃殉?”周小妞小聲地問。

“我不知!”孫嬪說。

“你就這樣,跟著他走?”有人同情地問。

“沒撤呀,我怕他出啥的禍事,唉,真是造孽!”老婦人說著唉嘆一聲,看走去的兒子的背影,就慢慢地朝前走去。孫嬪看著娘倆的背影,心裡想起白居易《長恨歌》中詩句:天長日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娘倆可怎活?老婦人說造孽,是罵人殉制,也應辱罵,執行人殉制人。

“唉!娘倆好可憐?”一位婦女看著走去的娘倆唉嘆著說,沒法奈何地走了。

“娘倆真可憐!”周小妞說。

孫主!李小葉話傳到相州,我在街聽說了。”看眼孫嬪和周小妞,楊英藝同情地說。

“俗話說得好,好事沒人傳,壞話傳千里!”李小葉的話,是辱罵皇朝人殉制,也是辱罵執行人殉制人,但皇朝乃至皇帝,卻置若罔聞,孫嬪想著這更增添庶民截殉的勇氣和意志地說。

“散開!散開!”一幫巡察過來,驅趕圍觀人,撕下那張密旨紙。

“你們怎撕下?”有人走著回頭笑問。

“它妖言惑眾,蠱惑人心,你們散開,該幹啥幹啥去!”一位巡察撕著密旨紙地說。

孫嬪看來了的巡察,就叫著楊英藝、周小妞,朝蓬車前地走,等人上了馬蓬車就朝皇宮而去,孫嬪想著貼在牆上的假密旨,也會給皇朝施加一定的壓力呀,否則,皇朝不會派人來撕密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