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玄幻 > 靚女截殉錄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二章 景帝欲眾叛親離 第421節郕王應砥行立名小隙沉舟朝應防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二章 景帝欲眾叛親離 第421節郕王應砥行立名小隙沉舟朝應防

第421節郕王應砥行立名小隙沉舟朝應防

兩大駕車的珍貴禮品悄然地由孫府送出,追尋著也先大軍腳步而去後,孫太後心情稍微平靜了些。孫太後今天為送此些禮品,才來的孫府,與送禮人交待有關事項後,看著車和人一起出發的。禮品不敢說能買祁鎮的命,起碼能使祁鎮少遭些罪,孫太後心裡如此地想,就隨父、母親進母親的小客室。純宗弟不上學後,被安排在錦衣衛指揮司做事,前段時間有病去世了。母親心情一直不好地想念,孫太後前些天陪母親閒聊過,父親也常給母親解心寬。小花仍給母親當侍女,和閨女般地照顧母親,父母親表情舒暢了些。小花與孫太後有話要說。孫太後正好陪母親多聊會,坐母親右邊,父親坐母親身邊左椅。小花給孫太後、父母親各倒杯水,挨孫太後坐下來。

“你有啥話?”孫太後笑問。

“小花話,是李賢說的。”父親沒等小花說,搶先笑地說。

“小花為太后,關心皇朝的事,也跟我說過。”母親看向孫太後地說。

“老爺、二奶奶,說得對,我家李賢,關心皇朝事。李賢讓我提示,太后多加小心,土木堡之變後,皇朝人心不穩。”小花擔心地說。

“我知道,有事例?”土木堡之變的皇朝有重大變化,皇朝確立朱祁鈺為皇帝後,群臣包括內閣成員很少來見孫太後。首輔楊溥在正統十一年去世, 曹鼎接任楊溥首輔職,在土木堡之變殉職後,陳循接任首輔職。陳循偶爾來趟乾清宮見孫太後。皇朝不說重大事,就是瑣碎事也不來與孫太後說,孫太後把侍女汪潼,提媒給郕王成了親。郕王當皇帝後,一回也沒與孫太後說過事。於謙是孫太後幫調進的京城,指揮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後,一直也沒來見孫太後面。孫太後在此些時日清閒得心有點發慌,不知皇朝每天都會出現啥事,只好常逗孫子朱見浚,解脫著心中鬱悶和煩躁。當然,侍女們不閒著,按孫太後指派到內閣府及相關臣中,瞭解些有關皇朝資訊,提供給孫太後以便使其知皇朝動向。小花說的皇朝不穩,孫太後聽侍女們說過,為更具體些地笑問。

“郕王當皇帝,搬出郕王府,住進了奉天殿。吳賢妃也住那裡。太后知道?”小花說著問。

“郕王應,砥行立名!”孫太後沒答小花話想著說。

“何意?”小花問,

“成語釋義磨礪德行,建樹功名;出處《史記?伯夷列傳》:‘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父親笑地說。

“哀家立郕王,當皇帝,是為江山社稷,有人議論?”郕王當皇帝後,孫太後為籠絡郕王心,主動提出讓郕王搬家。郕王歲數,比朱祁鎮小一歲,作為母親的吳賢妃,自然也就搬了去。此顯示孫太後作事公平。吳賢妃娘倆得到孫太後關照,應對孫太後有感恩,但北京保衛戰勝利後,娘倆沒報恩跡象。娘倆不僅如此,有要排擠孫太後和英宗地動向,孫太後只好靜觀其變地想著此事平靜地笑問。

“群臣中有的,去給吳賢妃、景帝打進步,往奉天殿跑。這還不說。李賢回來後,聽臣們說,瓦刺打北京時,徐有貞說災異現象,提出主張遷都。遷就是逃跑,瓦刺佔了北京,大

明朝還會存在?那就完了。”小花看眼父親,一臉氣憤,很是擔心地說。

“誰阻止的?”孫太後也已聽說,為不掃小花興致仍笑著問。

“于謙!于謙厲聲說:‘主張南渡,就該殺。京師是天下根本,一動則國家大計完,難道不知宋朝南渡!’宋朝南渡,是啥情況?”小花說著問。

“宋朝南渡,是這樣的……”父親聽著就說起宋朝:宋高宗趙構是宋徽宗趙佶第九子,生於大觀元年五月乙巳日(1107年6月12日),同年八月丁丑日賜名為趙構。宣和三年(1121年)十二月壬子日進封為康王。南宋期間重用汪伯彥、秦檜等奸臣,迫害打擊抗金將領和忠臣良將,但在位期間,生活比較節儉。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春,金兵第一次包圍開封時,他曾以親王身分在金營中短期為人質。金兵當年冬再次南侵,他奉命出使金營求和,在河北磁州(今屬河北)被守臣宗澤勸阻留下,得以免遭金兵俘虜。金兵再次包圍開封時,受命為(《宋史?本紀》稱趙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宋廷令其率河北宋兵救援京師,但他移屯大名府(今屬河北),繼又轉移到東平府(今屬山東)以避敵鋒。宋徽宗和欽宗為金兵俘虜北去。他於次年五月初一,在應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元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位皇帝。宋高宗是南宋初年投降派的首腦。南宋政權初建,他迫於形勢起用抗戰派李綱為宰相。但不久趕走李綱,他同寵臣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放棄了中原,從南京應天府逃到了揚州,一意享樂。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舊曆二月,金兵奔襲揚州,他狼狽渡江,經鎮江府到杭州。迫於輿論壓力,他不得不罷免汪伯彥、黃潛善等人。苗傅和劉正彥,利用軍士對朝政的不滿,發動政變,殺了宋高宗信任的同籤書樞。他繼續派使臣,向金朝乞降:哀訴自已逃到南方後:“所行益窮,所投日狹”,“以守則無人,以奔則無地”,要求金朝統治者“見哀而赦己”,不要再向南進軍。他對於抗金戰爭,卻不作任何有力部署。九月,金兵渡江南侵,宋高宗即率臣僚南逃。十月到越州(今浙江紹興),他隨後又逃到明州(今浙江寧波),並自明州到定海(今浙江舟山),漂泊海上逃到溫州(今屬浙江)。直到建炎四年,夏金兵撤離江南後,他才又回到紹興府(今浙江紹興)、臨安府(今浙江杭州)等地,後將臨安定為南宋的行在。密院事王淵和一批宦官,逼迫宋高宗退位,史稱苗劉兵變。文臣呂頤浩、張浚和武將韓世忠、劉光世、張浚起兵“勤王”,宋高宗得以“復辟”…… 宋朝南渡的結果,對外賠款求和、對內加緊剝削庶民。以剝削所得,他們每年花八千萬貫養兵,專門鎮壓民眾。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原是如此!”小花頓悟地說。

“是的!”母親常看書,也知此段歷史,看眼父親說。

“於謙抗珵,是忠臣。因提遷都南京,徐珵受斥責,改名為有貞,是吧小花?”孫太後想證實聽說地問。

“是的!”小花說。

“李賢還說啥?”孫太後問。

“小隙沉舟,朝應防!”小花說:“李賢說的。”

“成語解釋隙:裂縫;指小小的裂縫,可使整個船隻沉沒,比喻小差錯,能釀成

大災害,語出《關尹子?九藥》:‘勿輕小事,小隙沉舟,勿輕小物,小蟲毒身。’李賢說得好!”父親低沉地說。

“徐有貞主張南渡,被多臣唾罵。”孫太後得小花話證實,在心裡肯定,毋庸置疑地說。

“於謙有大將風度!你們閒聊,我出去繞繞。”父親鬱悶地說著,出母親小客室。

“小花繼續說。”母親看眼出客室的父親,又看眼孫太後衝小花說。

“瓦刺挾持英宗,與皇朝講和,于謙不同意,英宗沒危險吧?奴婢認為:皇朝應講和,救英宗脫險。”小花一轉話題地說。

“李賢是此觀點?”孫太後問。

“於謙拒講和,李賢說對。”小花說。

“哀家琢磨著宋朝的事,也就覺得,於謙作得對。於謙話,是孟子說的……”孫太後聽小花話,想著於謙拒和說法,意欲透過小花傳話,穩定皇朝人心,於是挺認真地解釋。

“孟子說?”小花一驚看著孫太後,好奇地笑問:“太后說說?”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早幹水溢,則變置社稷。’作品解釋:社稷,社,土神。稷:穀神。古代帝王或諸侯建國時,都要立壇祭祀 ‘社’、‘稷’,所以,“社稷”又作為國家的代稱。丘:眾。犧牲: 供祭祀用的牛、羊、豬等祭品。粢(zi):稷,粟米。粢盛既潔的意思是說,盛在祭器內的祭品已潔淨了。原文解釋: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穀神其次,國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穀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淨,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穀神。國君和社稷都可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不可更換。所以,百姓最為重要。《尚書》也說:‘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意:老百姓才是國家的根本,根本穩固,國家也就安寧。”孫太後想著說。

“按太后說,於謙是好人?”小花問。

“於謙是忠臣。”竟管英宗是自己兒,孫太後從全域性講,得如此地承認。

“太后立景帝?”小花問。

“防小隙沉舟!”孫太後說。

“石亨受於謙重用,但行動詭秘,與徐有貞,來往密切。”小花想著笑說。

有此等事?”孫太後也聽說石亨事。石亨被也先寇打敗,從大同單騎奔還降官募兵自效,受於謙薦詔掌五軍大營,進右都督守北京論功進封武清伯。小花說的是孫太後已知事。孫太後故作驚訝,為給小花鼓勵,裝頓悟地問。

“是的!與李賢,小女說了,讓他隨時觀察,我好轉告於您!”小花誠懇說。

“資訊很好,哀家感謝你!”小花是來靠近孫太後。孫太後心理很是感謝,希望多些效忠皇朝的於謙、李賢等臣,來共同輔佐皇朝。徐有貞觀點,對皇朝來說,是奸佞思想動態。孫太後想著還真是的,應多加注意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