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網遊 > 衣冠何渡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四十五章 浮天滄海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四十五章 浮天滄海遠

求而不得,舍而不能,得而不惜,乃為悲哀。按照安雅的意思,無論是哪種可能,司馬澄就註定是個可憐人了。

磚瓦的生產規模較大,產量質量都有所提高。磚瓦的大小、形制均不同於前代,花紋瓦少見,大多數是素面瓦。瓦當上的捲雲紋漸被蓮花紋所代替。

吉祥文字仍舊流行,並出現印有紀年的瓦當。使用了琉璃瓦,施淺綠色的釉。

磚除了有長方形素面磚和繩紋磚外,還有供裝飾用的大小雕塑磚兩種。其中一麵塑有神態兇猛、巨口虯鬚,怒目獠牙的獸面,造型生動,氣魄宏偉。

“酒泉延壽縣南山出泉水,大如筥,注地為溝,水有肥如肉汁,取著器中,始黃,後黑如凝膏,然極明,與膏無異,膏車及水碓缸甚佳,彼方人謂之石漆。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縣水也。”

記載龜茲國“西北大山中有如膏者,流出成川,行數里入地,甚臭”。人們把這種石油視作靈丹妙藥,認為“服之發齒已落者能令更生,病人服之皆愈”。

異族圍攻酒泉,酒泉人以石油為燃料,焚燒突厥攻城器具,突厥人用水撲火,火不但不滅,反而愈燒愈旺,突厥軍大敗。這樣酒泉城才未被突厥軍佔領。

天然氣井挖鑿成功後,如何採氣便於利用,書中記述臨邛天然氣井“執盆蓋井上煮鹽”的採氣法。說明最早的採氣裝置是“盆”,即煮鹽的鐵盆,反蓋在井上,使井底上升的天然氣不致擴散和洩溢。

然後“以竹木投以取火”。這就起到採氣和利用熱能的作用,從而成功地開發淺層天然氣。此外,人們還掌握了竹筒採集儲存天然氣的技術。

天然氣,不但被廣泛應用,還成為文學作品的重要素材。郭璞在其《鹽池賦》中寫道:“飴戎見軫於西鄰,火井擅奇乎巴濮”。

天然氣井僅限於巴蜀及陝西少數地區。後來,發現天然氣苗的地區有所擴大。的人們不但發現了石油,而且也發現了天然氣噴出地面燃燒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範陽國轄境,在這裡發現天然氣,並用於燒飯,這是很了不起的。不久,人們又在這一地區發現了天然氣。

水平提高,人們對大自然的認識能力也不斷加強,雖然這時還擺脫不了神秘主義的桎梏,認為石油、天然氣為“異物”,但對它已有較深刻的瞭解,並大膽地將這些“異物”用於生產生活的許多領域。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除原有的麻、楮外,又擴充套件到用桑皮、藤皮造紙。如寫經用的白麻紙和黃麻紙,枸皮做的皮紙,藤類纖維做的剡藤紙,桑皮做的桑根紙,稻草做的草紙等。

北方人還用椿樹皮造紙。他們煮剝樹皮,雖然很辛苦,但是獲利很大;如果自己能造紙,得利就更大了。北方農民種植櫧樹的目的,就是為了造紙;而且煮剝樹皮是造紙的一道重要工序。

麻紙由破布做成,但潔白受墨,物美價廉,寫成書後可以舒捲。如果說書寫材料還是帛簡併用。由於能造出大量潔白平滑而方正的紙,人們就無需再用昂貴的縑帛和笨重的簡牘,逐步習慣於用紙書寫,最後徹底淘汰了簡牘。

用紙作為正式書寫材料,凡朝廷奏議不得用簡牘,一律以紙為之,考古發掘表明,墓葬或遺址中所出文書雖多用紙,然仍時而有簡出土。

但東晉以降,便不再出現簡牘文書,而全是用紙了。過去用簡牘書寫時是將一片片簡用皮條或繩紮起,連成一長串(冊),然後再捲成一大捆。

用紙書寫時則將一張張紙用漿糊粘接起來,用小木軸捲起成為書卷,這樣一卷紙本書就可容下幾大捆簡冊所容之字,輕便實用,從而引起書籍形式的演變。

過去用簡冊寫成的一本書需兩個人抬起,現在可以輕鬆地放在衣袋中隨手展卷。

紙在中國社會的普遍使用,有力地促進了書籍文獻資料的猛增和科學文化的傳播。反之,科學文化和圖書事業的發展又要求造出更多更好的紙。

其中重要的加工技術是表面塗布,即將白色礦物細粉用膠粘劑或澱粉糊刷在紙面上,再予以砑光。這樣,既可增加紙的白度和平滑度,又可減少透光度,使紙面緊密,吸墨性好。

對紙張加工的另一技術是所謂的“潢治”之法。

“凡打紙,欲生則堅厚,特宜入潢。..櫱熟後,漉滓搗而煮之,布囊壓訖,復搗煮之,凡三搗三煮,添和純汁者,其省四倍,又彌明淨。寫書經夏然後入潢,縫不綻解。其新寫者,須以熨斗縫縫熨而潢之。不爾,入則零落矣。”

這樣一整套入潢法,其目的不僅在於染色,更重要的在於借黃櫱藥力以防蟲蛀。另外,書中還敘述了利用“雌黃治書”以防蟲蛀的方法。

當時各地的瓷窯都用當地的瓷土作為製坯原料,而越窯則可能有意識地選用了鐵、鈦含量較高的瓷土作為坯料,使胎燒成灰色,對釉起襯托作用,並使釉青中帶灰,色調比較沉靜。

由石灰石和瓷土配成的石灰釉,其特點是光澤好,透明度高。而黑釉則是用含鐵量很高的紫金土配製。

以後又發展了黑瓷和白瓷。而白瓷的產生,早期的白瓷,胎料經過淘練,比較細白,釉層薄而滋潤,呈乳白色,但仍普遍泛青,有些釉層厚的地方呈現青色。

在傳統基礎上有了改進,其用途日益擴大,花色品種增加,施釉方式也增多了,或黃地加綠彩,或白地加綠彩,或黃、綠、褐三色並用。

從單色釉向多色釉邁進了一步,陶塑藝術不甚發達,製作簡陋,形態呆板,數量不多。陶塑藝術則突破了生硬的作風,注意了神態的刻劃,因而造型優美。

紡織業用麻織成的布,馬鈞改良紡織機,品種及品質皆提升。當時制紙業除麻紙外也利用藤做出“藤角紙”。紙張已經可作出雪白紙及五色花箋,到南朝完全替代竹簡和絹錦。

制瓷業在製成技術也有長足的進步,並廣泛在南方地區擴散。例如浙江就形成越窯、甌窯、婺州窯及德清窯。

制茶業方面,由於晉代士人習慣飲茶並提倡以茶代酒,使需求提高,種植區域進展到東南沿海。

正是因為司馬澄鮮少出門拋頭露面,洛京城裡關於他的傳言才會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