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鳳起長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章 鳳陽戰丈亭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章 鳳陽戰丈亭

“我來!”

此聲雖不洪亮,卻是異常堅定。

眾人皆是聞聲大驚,尋聲望去,看見的竟是端木家主端木安之子,平日只識讀書作詩的端木鳳陽!

端木鳳陽對周圍投來的無數驚詫目光報以一笑,又緩緩重說一遍:“我來迎戰,端木丈亭。”

臺下觀戰人群便也不再猶豫,不約而同,紛紛避讓,於其留出一寬敞通道。

端木鳳陽輕言道謝,從人群之中走出,一步步的走上戰臺,於那傲然而立的端木丈亭相對而立。

端木丈亭冷漠觀望這一位“不自量力”堂弟。端木鳳陽則是淡然回以一笑,此笑如寒日微光,融化陳冰,溫暖人心。

“鳳陽簡直是胡鬧!他平日讀書,未曾習武,又怎能鬥得過端木丈亭?要不然現在我出手將他帶下?”端木流芳對端木安說道。

端木安望見自己的兒子上臺,心中也是大吃一驚。

無論如何,無法想象端木鳳陽怎能與這端木家首屈一指的武學天才對敵。但他也深知鳳陽平日絕非玩笑之人,因此決定坐觀其變。

“等他遭遇危機之時,你再出手也不遲。”端木安調整吐息,拒絕了端木流芳的好意,接著挺正上身,說道:“讓我拭目以待,看看離汴任職時日,在端木鳳陽身上發生了些什麼。”

端木世家眾人見家主都無異議,也不再說些什麼,便開始觀望這場“毫無懸念”的比鬥。

武臺之上

端木丈亭對那正對自己的堂弟輕蔑道:“你先出手吧。”

聞言,端木鳳陽也不客氣,率先出手,右腳蹬地發力,宛若離弦之箭飛向端木丈亭。行至身前,果斷出拳打其面門。

端木丈亭嘴角微撇,身形一側躲過此招,與此同時趁勢也是提拳還擊,打向其腹部。端木鳳陽防備不及,就被一拳擊中,身子倒飛而出,摔倒在地,大口大口的咳血。

端木安見兒子慘狀,面色凝重。此時,身旁端木流芳不禁問道:“用我出手嗎?”

“再等等。”端木安回絕了三弟的好意,父子相處多年,他相信兒子的毅力不止於此。

果然端木鳳陽掙扎著從地上爬起,華服上沾染了塵土,甚是狼狽。

“放棄吧。”端木丈亭不忍,好言勸道。

端木鳳陽強忍疼痛,踉蹌站穩身軀,咬牙堅挺道:“丈亭兄,我還未輸!”

說罷,又是大喝一聲,直面迎向端木丈亭,二人此次有來有回的過了十多招,端木丈亭拳如驚雷,端木鳳陽雖奮力抵抗,但仍是技窮,節節敗退,終是被端木丈亭蓄力一拳震退。

端木鳳陽不曾氣餒,後退兩步,腰身下沉而立。只見他右臂伸展,手指齊並,呈勾攔之狀,赫然是那問道樓同白衣老者所學之法“擒燕控鶴”!

端木鳳陽施展“擒燕控鶴”之法,右臂向胸前順勢勾攔。端木丈亭頓時忽感一股大力牽引,因未留神,身子朝著鳳陽方向飛去。

端木鳳陽見得此招奏效,心中暗自大喜,右手五指伸展作掌狀,匯聚全身真氣於右掌,右掌掌心側翻一週,真氣迴盪不絕,邊及全掌。

他趁勢將這一掌拍出,打向端木丈亭。

牽引而來的端木丈亭反應迅速,急抱臂於胸前抵擋這招“江瀾印”,結果卻差強任意。端木鳳陽日復一日修煉“江瀾印”,又怎會如此輕易化解?

一印之威,將武學天才端木丈亭打的直接倒飛而出。臺下眾人見此,一片譁然。端木丈亭惱羞成怒,極力忍受傷痛,平穩身形。

端木鳳陽卻不給他可乘之機,此時又是一招“擒燕控鶴”。

端木丈亭心中大罵,但也不忘雙腳抓地,抵防牽引之力,讓其難以得逞。由於防範及時,這“擒燕控鶴”也只是身體一晃,並無先前引飛之狀。

端木鳳陽見此不妙,如是端木丈亭平穩身形,那便是自己的災禍。他不及思考,踏地而出,三步跨作並作兩步,來至丈亭身前,施展“江瀾印”。

端木丈亭也毫不示弱,右手打出殘掌直對“江瀾印”,兩掌相抵,真氣迸發,產生的劇烈衝力將二人同時彈飛而出。

由於端木丈亭先前力戰參會八人,現又與端木鳳陽比鬥多時,再無氣力起身,只得趴倒在地。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反觀端木鳳陽,本就內力稀薄,上臺之初便被端木丈亭打傷,強忍痛意比鬥至今,此時也再難爬起,嘴角鮮血直流。

二人相鬥,兩敗俱傷,在場無人能想到會是如此結果,一名文弱書生竟可與聲名遠揚的端木丈亭戰平!

端木安見二人均倒地不起,便是起身宣佈了此次比武大會,端木丈亭與端木鳳陽平手的結果。

全場聽聞後,爆發出雷暴般的掌聲,為端木丈亭的以一敵八而喝彩,也為端木鳳陽的書生平天驕而歎服。

此時,端木鳳陽全身趴倒在比鬥臺上,強忍傷痛,艱難抬頭望向亭中的那五座正中之人,觀察其面容神色。

今日,端木鳳陽不惜拼著重傷之險也要挑戰端木丈亭,一來由於是父親常年在外,便想到在這比武大會之上大放異彩,使其刮目相待。二來,也是讓這端木世家上下百人都知曉,我端木鳳陽倘若是習武,定不會弱於任何人。

再觀端木安,臉上自是難藏驕傲之色,有子鳳陽,文武雙全,端木鳳陽確實給他帶來了很大的驚喜。

在驕傲之餘,難免也有些許的迷惑,端木鳳陽一介書生,如何能夠戰平端木丈亭,端木安在京都為官時日,兒子究竟經歷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