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攝政大明最新章節列表 > 第1128章.會館談話.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128章.會館談話.

……

……

朝野之間,從來都不會缺少各式各樣的流言蜚語,輿論走向也總是千奇百怪。

但有一個基本規律是——無論古今中外,絕大多數情況下,那些造成了較大反響的流言或輿論,幕後皆是有著某股勢力在暗中推動。

比如說,前些天的市井之間,就流傳著“趙俊臣乃是宋朝皇室後裔”、“趙俊臣野心勃勃想要復辟宋朝”之類的奇怪流言,而這些奇怪流言的幕後推手乃是建州女真。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與此同時,更還有“朝廷俸祿太低所以才造成了貪官橫行的局面”、“朝廷應該提升俸祿來抑制貪官的出現”等等的奇怪輿論,而這些奇怪輿論的幕後推手則是趙俊臣。

除此之外,又有“內閣首府周尚景已經徹底放棄了長孫周素海”、“周尚景與周素海祖孫二人徹底反目”等等謠言,幕後推手卻是周尚景本人。

但最近這段時間以來,朝野之間的流言蜚語與輿論方向,卻是變得更為奇怪了。

自“趙俊臣是宋朝皇室後裔”的流言出現之後,市井之間又很快就陸續出現了好幾條類似流言,譬如說“京營大都督關武元繼承了先祖遺志,一心想要復辟漢朝”、“周尚景之孫周素文乃是太白金星轉世,出生之際滿堂紅光”、“閣老李和乃是李唐後人、意欲重現大唐榮光”、“司禮監掌印太監吳信泉乃是女真奸細”等等等等,讓人目不暇接。

也正是因為類似的謠言太多了,朝野官民對於這些謠言也就逐漸感到麻木,又因為這些謠言涉及到了太多勢力的重要人物,所以就沒有任何人敢把這些謠言報知於德慶皇帝……

最終,也就沒有誰還會留意最初與趙俊臣有關的那則謠言了。

事實上,近期以來,朝野官民最為津津樂道的事情,卻是與七皇子朱和堅有關係。

*

這個時代,訊息傳播與接收之際,不同階級的渠道也是各有不同。

對於官場權臣與商界巨賈而言,他們都有各自的情報網絡;對於尋常百姓而言,茶館酒樓就是他們增漲見聞的最好場所;而對於那些擁有一定社會地位的讀書人與尋常商賈而言,則是經常在會館之中相互交流訊息見聞。

會館文化始於明朝前期,遍佈於各大城市之中,乃是由同鄉或者同業所組成的跨地域組織。

其中,京城境內的會館,主要是同鄉官僚、縉紳、以及科舉之士的居停聚會之處,所以又被稱為“試館”。

這一天,京城城南的“雲貴會館”,有一位老者推門而入,身後則是跟著兩名態度恭敬、氣質不凡的年輕人。

這位老者的年紀大約是五十有餘,身穿藍色儒袍、身材枯瘦矮小,臉上帶著平易近人的溫和笑意,但舉手抬足之間卻是帶著一股令人信服的氣質。

見到這名老者的出現之後,正聚在會館之中交談的眾人剛開始只是隨意掃了一眼,但很快就想起了這名老者的身份,一時間所有人皆是連忙起身相迎、爭相恐後的行禮問候,態度恭敬至極。

甚至於,還有幾位年輕讀書人表情間顯出了崇拜與狂熱之態,就好似是後世的追星族見到了自己的偶像一般。

顯然,這位老者的名氣很大、威望很高。

原來,這位老者名叫楊洵,出身於貴州,曾經擔任過朝廷的大理寺卿,官場成就不低。

但楊洵的名氣與威望,卻不是因為他的官場成就,而是因為他本人乃是一位名滿天下的大儒!

要知道,在這個時代,雲貴等地乃是世人眼中的文化荒漠,就算是想要出一位兩榜進士也是難上加難,想要出現一位名滿天下的大儒就更不容易了。

而楊洵本人,就是近一甲子時間以來,出身於雲貴境內的唯一大儒,可謂是雲貴人的驕傲!

但更讓人敬佩的是——楊洵還是一位專精於律學的大儒!

何為律學?就是專門研究朝廷法律的學問,而且是根據儒家原則對朝廷法規進行註釋與引申。

譬如關於禮與法的關係、釋法與尊經的界限、條文與法意的聯絡、不同律法律例的關聯,更還有定罪與量刑的寬嚴,肉刑之存廢,刑名的變遷以及訴訟和獄理等等,皆是律學的研究範圍。

簡而言之,所謂“律學”,就是中國封建時期“外儒內法”的具體表現!

而楊洵最讓人敬佩的地方,亦是與“律學”有關!

在十年之前,楊洵以四十歲出頭的年紀擔任大理寺卿,不僅是德慶皇帝格外看重於他,周尚景也會與他刻意交好,可謂是仕途廣闊、前途無量。

然而,面對這樣的大好前途,楊洵卻是毅然決然的辭去官職,返回雲貴老家、拿出一生積蓄創辦書院,專注於開壇講學,向雲貴境內的讀書人與普通百姓講解律學之道。

雲貴之地不僅是天高皇帝遠、地理環境複雜,而且自古以來就是少數民族遍佈,境內百姓對於朝廷法規一向是缺乏敬畏,自然是治安狀況極差,不同山寨之間發生械鬥的情況時有發生。

然而,就是因為楊洵的堅持十年之久的講學與教化,潛移默化的把律學之中所蘊含的儒家觀念與朝廷法律灌輸於雲貴百姓心中,時至今日已是頗有成效。

到了今天,不僅是雲貴境內治安狀況大為好轉,許多少數民族山寨首領對於楊洵也是信任備至、視之為師長與智者,遇到矛盾之後也願意聽信楊洵所講的道理,而不再是一言不合就械鬥火併。

這般教化雲貴百姓的成就,堪稱是功德無量,所以也難怪“雲貴會館”的眾人見到楊洵出現之後,會是這般的尊敬與崇拜。

*

“楊老先生,您怎麼來京城了?!”

“弟子拜見恩師!”

“楊大儒您來京城的事情,為何沒有提前向我等通告一聲,否則我等必然是出城十里相迎啊!”

“楊院長您還記得晚輩嗎?晚輩曾在您的書院聽課兩載有餘,至今還覺得受益匪淺!”

見到眾人的紛紛行禮問候,楊洵依然是滿臉平易近人的笑意,解釋道:“老夫久居雲貴多年,自身學問也遇到瓶頸,不由是靜極思動,又聽說近些年來京城中樞的情況已是與當年大為不同,所以就跑來漲漲見識,接下來也會在雲貴會館內暫住一段時間。

老夫只是一個閒人,腿腳也還算利索,沒必要讓各位大動干戈的迎接,所以也就沒有通知大家,宴請問安之類的事情也就全都免了,老夫來京城可不是為了應酬……

當然,老夫今後若是在京城之中遇到麻煩事情需要各位出手相助,也肯定會拉下老臉直接開口,所以大家也不必在意老夫,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吧,”

楊洵的講話直白且又詼諧,雲貴會館的眾人不僅沒有覺得楊洵刻意疏遠他們,反而是感到心中親切。

然而,楊洵雖然是讓眾人不要在意他,但以他在雲貴人心中的聲望地位,眾人又豈能真的不在意?

所以,趁著楊洵的兩位弟子為楊洵安排房間、楊洵本人則是坐在雲貴會館之內暫歇之際,所有人皆是圍在楊洵身邊、希望能與楊洵交談幾句,這對於他們而言乃是莫大的榮幸。

見到這般情況,楊洵也不在意,只是笑著問道:“老夫剛才推門進入會館之際,見你們正在專注討論事情,卻不知正在討論何事?竟是引起了這般多的關注?”

一名出身雲貴的讀書人連忙解釋道:“楊院長,我們剛才正在討論七皇子殿下的事情……您也知道,因為儲君廢立的事情,七皇子殿下目前受到了各方關注,所以世人們也都對他的過往事蹟產生了興趣,這段時間以來,朝野各界也是多有議論。”

“哦?都是如何議論的?”

楊洵聽到此言,卻也有了興致,開口問道。

這名讀書人見楊洵與自己搭話,不由是愈發興奮,滔滔不絕的講道:“關於這位七皇子殿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一點,乃是他的無為處世之道,很多人都認為七皇子殿下他能走到今日這一步,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無為’二字!”

接下來,這位讀書人就開始滔滔不絕的講訴起了有關於七皇子朱和堅的事蹟。

簡而言之,就是七皇子有多麼尊重百官、從善如流,遇到爭議之後從來都不會主動發表看法,而是會首先聽從身邊賢能的意見,若是遇到事情需要處理與解決,七皇子也從來都不會自己出手,而是會推薦有能力的賢能放手去做,自己絕不干預。

但也正因為如此,七皇子才會擁有如今這般潔白無瑕的聲譽形象,所以他也才會成為下一任儲君的首位人選。

“道家有言——‘無為而無不為’,學生認為,七皇子殿下的處世與行事,正是契合了這句真理!想當年唐太宗從善如流、垂拱而治,被後人傳為佳話,而如今七皇子殿下有望成為儲君太子,我大明朝今後也未必就不能復現當年的貞觀之治……”

然而,聽到這位讀書人的講訴之後,楊洵的花白眉毛卻是微微皺起,再次問道:“你剛才說,這些說法目前流傳很廣、朝野各界皆有討論?”

另一位雲貴出身的朝廷底層官員則是迅速答道:“正是如此,也許是因為七皇子殿下的上位跡象已是愈發明顯了,所以大家這段時間就皆是在討論這些事情。”

聽到這般答覆之後,楊洵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但並沒有任何評論。

接著,楊洵抬頭一看,卻發現他的兩名弟子已經站在人群之中等候多時,顯然已經安排好了楊洵的房間。

於是,楊洵也起身向會館內的眾人告辭,表示自己一路趕來京城、身體頗感疲乏,所以就想要及時休息一番。

聽到楊洵的這般說法,會館內眾人出於心中敬重,皆是不敢挽留,只好是目送著楊洵離開,所有人的目光皆是充滿了崇敬與遺憾。

*

卻說,楊洵來到了自己的房間之後,坐在桌旁沉思片刻之後,突然搖頭說道:“這位七皇子的目前處境,恐怕是很不妙啊……關於他的那些流言輿論,看似是在誇他,但實則是把他架在火爐上烤!”

楊洵身為當今大儒,能陪在他身邊的親傳弟子自然也都是不凡之輩。

跟在楊洵身邊的這兩位弟子,相貌有七八分相似,卻是同父同母的兄弟,皆是五官端正、身材挺拔、幹練沉穩、精神飽滿。

相較而言,年紀稍大一些的那名弟子叫做江淳,眼神表情皆是要更為溫和一些,而年紀較小一些的弟子名叫江正,氣質間則是更多了一些鋒芒畢露之意。

此時,聽到楊洵的說法之後,江淳不由問道:“老師,您為何這樣說?”

楊洵緩緩道:“關於七皇子殿下的那些流言輿論,表面上是誇他無為不爭、順其自然、敬重百官、從善如流,但仔細想一想,所謂‘無為不爭’、‘順其自然’,又與缺乏擔當、毫無作為有何區別?所謂‘敬重百官’、‘從善如流’,又與缺乏主見、性格軟弱有何不同?

嘿!隨著這般輿論越傳越廣,七皇子殿下的這般形象就會深入人心,若他只是一位尋常皇子,這般形象自然沒什麼不好,但他若是想要繼承大統,這般形象的利弊可就難說了!

朝野各方勢力不僅會懷疑他是否有能力擔當重任,更還會下意識的輕視於他,認為七皇子這樣的人物就應該是完全聽取自己的意見……但這樣一來,他今後又要如何坐穩儲君之位?

對於一位九五之尊而言,必須要贏得官民敬畏才能統治江山,而這‘敬’與‘畏’二字,卻是缺一不可,若是只能選取其一的話,又究竟是‘敬’字重要?還是‘畏’字重要?

從古自今,曾有許多皇帝僅是憑藉一個‘畏’字就坐穩了江山,但又有哪位皇帝只是依靠一個‘敬’字就能讓天下官民景從?剛才還有人以唐太宗為例,卻不知唐太宗在垂拱而治之前,乃是親手打下了大半個江山啊!”

聽到楊洵的這般評價,江淳、江正兩兄弟皆是陷入了思索之中。

最終,江正緩緩評價道:“咱們在趕來京城的路上,曾駐足一間茶館聽了一段《西遊記》的評書,說是唐僧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才能修成正果,但佛教又總是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弟子當時就在想,為何好人成佛這般困難、惡人成佛又是這般容易?

經過弟子深思之後,認為應該就是印象落差的緣故,一個好人哪怕是行善無數,但只要他做了一件壞事,那就會顯得格外壞,也會被世人視為是惺惺作態的偽君子!相反,一個惡人即使是做了無數壞事,但只要辦了一件好事,就會顯得格外好,也會被認為是本性未泯、可以挽救!

七皇子殿下若是任由這般輿論越傳越廣,他今後也就會是相同的處境,所有人都認為他理所當然就應該是無為而治、尊重百官,也認為他必須要重視自己的意見!

這般情況下,七皇子從今往後一旦是與百官們的意見稍有不同,反而會引發百官們更為激烈的反彈。

到了最後,就算是他可以順利壓下百官們的反彈,在史書工筆之下,恐怕也會留下‘前恭後倨’、‘城府陰沉’之類的評價,絕不是一件好事!”

江淳沉思片刻後,點頭道:“若我是七皇子殿下的話,目前的當務之急就是必須要做些事情,展現自己的擔當與主見,儘快扭轉自身形象,否則他今後做事之際也會愈發的束手束腳、事倍功半。”

然後,江淳偷看了一眼楊洵的表情變化,小心問道:“老師,依您來看,這些關於七皇子殿下的諸般輿論,會不會是有人躲在幕後刻意推動?若是有這樣一個幕後主使的話,又會是何人?”

楊洵直接搖頭道:“這般輿論竟是傳播如此之廣,必然是有人在暗中推動!但老夫已經離開廟堂中樞太久時間了,對於朝廷局勢也不大瞭解,但隱隱覺得……像是這般在不經意間毀人於無形的手段,很像是內閣首輔周尚景的風格……

不過,聽說趙俊臣也同樣是頗有手段,恐怕也有可能……”

說到這裡,楊洵很快就中止了話題。

他已經離開廟堂中樞十年之久,對於廟堂中樞的明爭暗鬥、鬼蜮伎倆也完全不感興趣。

但提到趙俊臣之後,楊洵卻是突然想到了什麼,向兩位弟子吩咐道:“說到趙俊臣……趁著天色尚早,你們把老夫的名帖送去趙俊臣府上,老夫想要儘快見他一面!”

此前,楊洵曾是向會館眾人表示自己這次來到京城只是靜極思動、想要遊歷一番,但實際上楊洵卻是說謊了,也只有江淳、江正這兩位心腹弟子知道——楊洵這次來到京城,主要就是想要與趙俊臣相見一面。

雖然清楚楊洵的想法,但兩位弟子至今也依然是秉持著不同意見。

兄弟二人相互對視一眼之後,江淳忍不住再次勸說道:“老師,您乃是譽滿天下的大儒,而趙俊臣則是一個謗滿天下的權臣,近段時間他的聲譽雖然是好轉了一些,但依然是飽受爭議,您就這樣主動與他接觸,只怕是會影響到您的名聲啊!”

楊洵卻是毫不在意,揮手道:“關於這件事情,咱們師徒三人已經討論過許多次了,趙俊臣此人就算是不談他在陝甘三邊全殲蒙古聯軍的輝煌軍功、以及協助朝廷收復河套的廟算之功,只看他那幾項朝政改革皆是利國利民,就知道他乃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能臣!

但可惜的是,他不僅是一個能臣,也是一個受賄斂財的貪官,更還是一個結黨營私的權臣……簡而言之,此人有眼光、有能力、有手段,但私心太重!就像是當年的曹操一般,乃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像是這樣一個人物,老夫身為律學大家,認為最好的辦法就是用朝廷律法約束於他,然後發揚他的長處、壓制他的害處,也正是因為如此,老夫才會千里迢迢趕到京城、想要與他相見,就是為了確認此人是否會受到朝廷律法之約束!”

說到這裡,楊洵的表情有些無奈,繼續說道:“至於老夫與他接觸之後,是否會影響自身聲譽,卻只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趙俊臣如今固然是飽受爭議,但從古自今,任何一個有大成就的人,又有何人不是飽受爭議?

嘿,就算是老夫自己,近些年也同樣是受到眾多大儒的非議,他們認為老夫的理念已經逐漸偏離了儒家正道,老夫所宣揚的律學也不再是儒家分支,反而是更接近於純粹的法家!

你們別看老夫剛才現身於會館之後,所有人都很尊敬老夫,但那只是因為此處是雲貴會館,會館內眾人皆是出身於雲貴,若是老夫去了別的會館,只怕是很快就會有讀書人站出來、要與老夫辯經了!

所以啊,老夫身上的爭議完全不比趙俊臣小多少,又何必忌憚與他接觸之後會引發更大的爭議?”

聽到楊洵的這般說法,江淳與江正再次對視一眼,皆是面現無奈之色。

他們知道自己勸不了楊洵,只好是答應了下來。

大約半柱香時間之後,江淳已是尋出了楊洵的名帖,然後就離開了雲貴會館。

*

楊洵雖然已是百姓之身,但他的聲望、地位、影響力,依然是舉足輕重。

所以,楊洵來到京城的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朝野各界,就連德慶皇帝與周尚景也收到了訊息。

德慶皇帝收到訊息之後,首先的想法就是把楊洵復徵為官入仕,他至今也認為楊洵當年離開廟堂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至於周尚景,則是主動向楊洵送去了名帖,想要相邀見面——這些年來,廟堂百官之中,能讓周尚景心生敬佩的人並不多,但楊洵絕對是其中之一。

而趙俊臣則是因為提前收到了楊洵送來的名帖,較之於德慶皇帝與周尚景二人還要更早收到訊息。

而當趙俊臣收到楊洵名帖的時候,卻是再次犯了“好為人師”的癮頭,正在向人講訴“製造流言與引導輿論的正確方法”。

……

第一更,六千字!

凌晨左右還有第二更,大概也有四千字左右。

無事一身輕的感覺真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