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都市 > 明騎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軍械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千五百九十二章 軍械

這一聲令下,遼東,這大明帝國最大的儲備兵源地,便好似開水一般沸騰了起來。各地新兵整營整營的集結,老卒也被徵召起來,預計十日之內,二十萬大軍便可集結完畢,並且補充了大量兵學結業生作為軍官。

遼王府以西,馬城率屬官出巡,不久後,到達一條河邊,這裡沿著河水兩邊設立了一個軍工廠,規模頗大,工匠達到千人以上,四面有高厚圍牆,崗哨林立,等閒人等,不得進入。

有如軍隊一樣,廠內工匠,皆有制服,他們皆頭戴狐帽,穿著短身罩衣,顏色為青,內有鴛鴦紅衣,走動時,不時露出兩袖紅色。這些人,行色匆匆,去年時,東路劃分工匠等級,分匠士、匠師、大匠師三等,目前來說,整個幕府下,還沒有一個匠師,他們大部分是下等匠士,一部分中等匠士,少部分上等匠士。

對工匠們來說,成為匠士容易,但成為匠師就難了,因為需要文化考核,考核要求還很高,大匠師需要出書立作,享譽全國,就更沒影了。不過與軍隊一樣,幕府下的工匠,很多人已經成為先富起來一批,特別那些有發明,或是出讓技藝的人,更是獲得“專利”,坐著收錢便是。

一旦有專利被軍方採納,成為制式武器,可謂是財源滾滾,就算是將專利出讓了,同樣每年收入豐厚。沿著河水的兩岸,共設立水力鑽床一百座,為了提高水流的穩定性,河床上建有水壩。

馬城到了這裡,就見沿著河岸,長長的工棚排列,工棚內,擺放著一架架鑽床,河水流過,鑽頭便不停的旋轉。這些個鑽床,受力的部件,全部換成了鑄鐵。還有旋轉的承軸,一樣換成鑄鐵,比以往的木製結構,承受力,還有使用壽命,都提高了不少。

每臺鑽床的後方不遠,擺放著大箱,上面放著一根根鑽好的銃管,馬城隨便走到一個箱前,拿起一根銃管,就見鑽孔平滑,均勻,不由點了點頭。由於使用多年,又因為建壩,鑽床的調速問題基本解決,加上豐富經驗的工匠增多,生產出的火槍堆積如山。

馬城頗為滿意,使用機器,就是比使用人手,來得有效,穩定,只可惜河水受季節性影響大,枯水期間,比較麻煩。這軍工廠,除了打製火槍,還生產盔甲與兵器。打製盔甲並不簡單,宋時的步人甲,甲葉達一千八百多枚,還有穿孔,細磨多道工序,製造一副鎧甲,需要近月時間,西方的板甲。製造一副,同樣要一個月時間。

大明邊軍如今的制式盔甲,雖然簡化不少,要成形一副,仍然不是簡單的事情。穿過一些廠房,裡面頗多的軍婦,大明棉甲的縫製與鑲嵌,需要耐心,由女子來做最為合適。

她們收入都不錯,有些人,甚至收入比家中男人還高。叮叮噹噹的打鐵聲傳來,走到一處頗大的廠棚,這裡熱氣逼人。火光四濺,這裡便是打造銃劍的地方。廠棚內,聚集了眾多的軍匠,來來往往的忙活著,他們分為多組,每組,都有經驗豐富的管事與老匠,他們負責打造一些關鍵部位,還有武器打造後的質量檢查,個個非常仔細。

畢竟,軍工廠制度嚴格,武器不合格,事後追究的人員之一,便會到達他們頭上。這些管事,他們戴的頭上狐帽顏色,還有罩衣兩肩、領上,鑲邊顏色也與普通軍匠不同,處處體現出等級。

穿行在廠棚內,軍匠們忙個不停,個個聚精會神,甚至沒注意到巡視的馬城等人,走到後方倉庫,一箱箱的銃劍,也抬過來堆上。武器入庫,還需要經過一次的檢查關口,這些銃劍,質量的標準之一,便是套口大小,需要附合一定的標準,使用時,可以勞勞套到銃管上,不能大了或是小了。

不過檢查的結果,除極少數,基本上附合標準,這也是馬城早早實行武器標準化,使用制式度量衡的成果。大明的度量衡,其實是非常規範的,早在洪武元年,明太祖就令鑄鐵斛斗升,用以校勘,降其式於天下,各商行店鋪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須赴官府印烙,鄉鎮百姓使用的斛鬥秤尺,也要與官方頒發的相同才許使用。

大明度量衡管理完備,誤差極微,大的方面,從丈、尺、寸,小的方面,從分、釐、毫、秒,甚至到忽,營造尺、裁衣尺上,都有精細刻算。

雖說隨著商業活躍,商人們勾結官僚地主,恣意增大度量衡器具,造成一定混亂,不過只要恢復到明太祖時的度量衡標準,用來製造武器,便沒有絲毫問題,零件標準化更沒有問題。

如今,在引入了大量西方科技之後,這度量衡已經可以精確到秒。那些負責銃劍質量檢查人員,便是各人持著鳥銃,將銃劍一一套上,感受銃劍合度,還有若干道程式,方能入庫,他們也不敢馬虎,一旦出事,輕則失去飯碗,重則下獄,由不得不小心。

而打製出精良武器,各人則有獎勵,此消彼長下,大明軍武器名聞遐邇,就可以理解了。馬城取起一把銃劍觀看,感覺放在手上,還是有些沉沉的,這銃劍,除了套筒與前方弧起圓滾滾部位,餘者部位,與印象中的刺刀有點不一樣。

不是那種扁平的刺刀,而是整體都圓滾滾的,劍身觀之,便若一尖長的鐵棍,劍身前端約三分之二地方,都開有血槽,倒象莫辛那幹四稜刺。這是集體討論的結果,無奈下的選擇。

金屬加工工藝不夠先進,又需要結構強度,必然會設計成這個形狀,後世法國陸軍元帥戴沃邦設計出套筒式刺刀,靠槍管上的卡筍和刺刀上的卡槽將刺刀固定,截面呈十字稜形,便是這個樣子。

最早,歐美國家都使用過三稜刺、或四稜刺,不過隨著鍊鋼工藝的提高,這種功能單一的軍刺很快被淘汰。畢竟,白刃戰中,軍刺只能刺,不能切割,而扁平似刺刀刺空後,往回收槍的時候,還可以切割。儘早一步進入二次進攻,而且扁平刺刀,還有多種求生功能,軍刺被淘汰,這是必然。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當然,三稜刺或四稜刺也有優勢,就是刀體強度比扁平刺刀大,又好打造,經試驗,大明軍銃劍。可以刺穿盔甲,也不容易折斷,只要不是對上狼牙棒,大棍等武器。還有很有戰鬥力的。

雖說這銃劍功能單一,未來有可能被淘汰,不過那是長久以後的事,目前來說,還是合適的,所謂的求生功能,便交給大明邊軍人人都有的腰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