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楊逍心裡有主張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楊逍心裡有主張

張良出身高貴,家學淵源。自幼就在祖輩的影響之下飽讀詩書,可謂是滿腹經綸。他讀書的目的,不在於自己能夠取得多大的成就,因為父輩已經做官做到了張家後人難以企及的高度。

張良讀書的真正目的在於,當他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倍受挫折的時候,仍然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依然能安靜從容地去面對,特別是大漢立國後,他能夠看淡功名利祿,與赤松子雲遊天下,最終在漢高祖夫婦屠戮功臣時他能確保自身安然無恙,而且家人也沒有遭受任何禍患。

讀書人絕不會為了讀書而讀書,他們都是有目的的,一般人讀書的目的,不外乎三者,立功、立德、立言。

能夠將書本中的智慧,自如運用,實實地踐行於生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繼往聖絕學,開萬世太平者,為超一流有功之人,個人的修身立德,亦為一流人材,至於立言又次。

當然,有時有的人之一言,可改變家國的命運,故立言又是不可輕視的,真正的立言也是不可輕易做到。

人們在評價一個知識分子的時候,往往都是從道德層面來進行判斷的。道德最高的人,被人們尊稱為“聖”。而在人的聰明才智上,卻並不做過高要求。

所以與從謀略上來說,張良所出的計謀主要是戰略上的,為劉邦定方向的。方向性的,固然很好,但其實也比較空,缺乏實操性。

而陳平的計謀則是戰術性的,非常實用,劉邦拿來就可以用,而且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實際問題。也就是說,其實陳平無論在才能上,還是在所起的作用上,都不輸於張良。

陳平的謀略因為是解決具體問題,所以是處在“術”的層面。而“術”的層面,直接指向欺騙。比如陳平讓劉邦封韓信為“真王”,比如陳平讓劉邦以巡遊為名去抓捕韓信,比如陳平讓劉邦賄賂冒頓單于的老婆,都具有明顯的欺騙性質。

張良為劉邦出的計策則大大的不一樣。張良因為謀劃的側重點是在方向上,是從道理的層面來分析的,講的是戰場的規律,分析的是人性的規律,所以其欺騙性並不大。因此其謀略獲得後世推崇,而張良也被稱為“謀聖”。

縱觀二人的做官履歷,陳平與劉邦以及呂后的關係更近一些,張良則與他們的關係較為疏遠。

陳平一生經歷並輔佐了三屆領導班子,分別是漢高祖劉邦、高後呂雉、漢文帝劉恆。陳平竟然和這三屆領導的關係都非常不錯。

自從陳平跟隨劉邦以後,劉邦就一直把陳平帶在身邊。劉邦在攻打匈奴的時候,由於他不信任那些自恃功高的諸侯,只好親自出征。但是他對陳平那是絕對放心,一直把陳平帶在身邊。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劉邦去世之前,想換掉太子劉盈,打擊呂后家族的勢力,想派人去殺了樊噲。這個機密的任務,他就是讓陳平去做的。

呂后當政的時候,陳平也一直與呂后的關係很好。再到後來,周勃等人扶持漢文帝劉恆上臺後,當時朝中有兩個丞相,周勃與陳平。周勃顯然不適應劉恆與劉恆合作,很快就被劉恆給罷免了,回到自己的封地去了。陳平卻很適應劉恆的為人與理政方式,不但繼續當著丞相,而且是獨相。

張良與陳平最大的不同就是他與領導的關係並不是那麼緊密。張良是劉邦的謀士,但是他一直想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復興韓國。

後來因為韓國實在扶不起,他才跟隨了劉邦。但就算是跟隨了劉邦,也始終與劉邦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劉邦要對他大肆封賞,他只要了留城一個地方。劉邦要他出任丞相,他卻要去尋仙訪道。

對呂后的態度與對劉邦一樣。因為曾經為呂后出主意,幫助呂后保住了劉盈的太子之位,後來呂后掌權後,要他放棄修仙,一定要用他當官。他放棄了修仙,但絕不做呂后的官,一直到去世。

因為與當朝權貴們保持了足夠的距離,張良得到後世的尊重。同時,因為與權貴捱得太近,後世對陳平的評價不高。

不僅與權貴保持距離讓張良廣受讚賞,而且張良平生為劉邦之謀為陽謀,反觀陳平之謀,大多為陰謀。陽謀可以堂而皇之,陰謀卻不足為外人道。

張良從來沒有給劉邦出過什麼陰損的主意,也沒有幫助劉邦去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情,所以他的家人得以保全,他的後人也從來都沒有遭過當權者的針對。

歷史上有兩大家族的香火從無斷絕,一是孔姓家族,也就是孔子的後人;另一個就是張良的後人。他們子子孫孫無窮無盡!

他的結局好過漢朝的其他開國元老。一代名士張良得以善終,張良的結局,比韓信、彭越、蕭何等人,還是要好過太多的。

作為一位知進退的人,張良在輔佐劉邦得大漢基業後,馬上明智的“功成身退”,過起了自己神仙般的悠閒日子。

在劉邦得西漢大業之後,張良被封留侯,但卻不再上朝理政,樂得個人的悠閒自在。正是因為如此,劉邦與呂后在清理漢朝老臣的時候,張良才得以倖免。而且張良不怎麼過問政事,在朝中便少有敵人。

張良的為人處世之道也給了後人們一些啟發,就是當自己的目標達成後,真的是可以歇一歇了。不用非要一個目標完成後馬上又規劃另一個目標,永遠不滿足,把自己逼在一條奮勇前進的路上。

獨孤信雖然給楊逍講了很多有關張良的故事,也教給他很多為人處事之道,可是小楊逍卻不以為然,他認為劉邦雖然稱張良為三傑之一,但是按照功勞進行封賞時,蕭何第一,曹參第二,張良卻只排在第六十二位,主要還是這個張良這個人,處事圓滑,明哲保身,明白劉邦性多猜忌,鳥盡弓藏之道理,素來不輕易牽涉進任何朝政爭端當中,他大智大勇,不戀權貴,急流勇退所以他的結局卻遠比許多排位靠前的大臣幸福,他也成了功成身退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