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誰能致君堯舜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誰能致君堯舜上

以前只是聽說“蜀道難”,現在真正過蜀道,到底有多難,獨孤信帶著楊逍正在切身體會著。他們所走的正是當年諸葛丞相攻打中原時所走的祁山道,此道是從西邊的甘肅入蜀。

祁山道因千古名相諸葛亮而天下聞名。那諸葛丞相為何這麼喜歡走祁山道呢?他無非是看到這裡平坦易行。地勢平坦才好排兵佈陣,才是生來謹慎的臥龍先生的戰場。

祁山道見諸歷史,始於《尚書·禹貢》。其中寫道,當時的梁州各地透過祁山道往來交流,各地貢品經嘉陵江、渭河運達中原。

另外,從祁山道往北進入草原,向南則連線金牛道進入四川,祁山道便成為一條溝通川蜀與西方的絲綢之路,在漢代十分繁榮。唐代之後絲路中斷,祁山道的地位隨之下降。不過,茶馬貿易開始活躍起來。

祁山道開通的歷史非常悠久。從夏代就有了經天水、隴南進入四川盆地的線路。而從天水經隴南到四川包括漢中的路徑,在秦漢時期十分成熟。

東漢建寧三年,李翕任武都郡太守,知本郡通往梁州、益州道路上有魚竅峽峽谷逼仄、山勢險峻、道路險惡。

李翕率部屬整修魚竅峽道路。路成後,下屬摩崖刻石記述李翕的生平頌揚了他率領民眾開通魚竅峽道路、為民造福之德政。

這記述李翕功績的《西狹頌》摩崖石刻是舉世聞名的《漢三頌》之一,李翕所修西狹路則是祁山道的一部分。

李翕還於建寧五年疏浚了西漢水河道,重修了嘉陵江邊的郙閣棧道,有《漢武都太守李翕析裡橋郙閣頌》簡稱《郙閣頌》摩崖石刻記述此事。

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一生只有五次北伐。兵出祁山只有兩次,第一次北伐建興六年春,出祁山,動靜最大,因馬謖失街亭而功虧一簣。第四次北伐建興九年二月兵出祁山,糧盡退兵,於青封設伏射殺張郃。

這些道路的修建主要是利用秦嶺的峽谷與其間的河流,地形特別複雜,路況也特別不好,“五出祁山”也不能總走一條道,如果被對手於緊要之處設下重兵,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這一帶的地形相當複雜,西邊朝青藏高原過渡,北邊向黃土高原過渡,南邊向四川盆地過渡,三大地區在這裡交會,可想而知地形有多麼錯綜複雜。

所謂的通道,只是一系列盆地、谷地、山峪和海拔相對比較低的丘陵組成。這種地形,勉強可以行軍,但對運輸輜重糧草來說,是個徹頭徹尾的噩夢。獨孤信和楊逍二人行走在這樣的路上,其辛苦艱難可想而知。

杜甫在乾元二年在天水呆了幾個月,然後也是走的這條路入蜀。他從天水出發,坐船沿西漢水到祁山,然後下船至寒峽、西和縣,再到成縣、徽縣,從青泥河至略陽入川。

他一路看風景一路吟詩,加上之前在天水寫的,一共寫了一百多首詩,統稱為隴右詩系列。後世學者考證隴西地區、祁山古道、嘉陵道一帶的史事變遷,杜甫的詩成為極為重要的佐證。“詩史”這個稱號,可不是白給的。

唐肅宗乾元二年,即公元759年。時值初冬,杜甫客居秦州(今甘肅天水)。三個多月前,立秋次日,杜甫寫了一首五律,題為《立秋後題》。

在傷感光陰易逝,人生倏忽之餘,杜甫還透露了他在那些內外孤苦的日子裡做出的一個重大決定:換一種活法。

準確地說,他打算辭去華州司功參軍這個令他既感憤怒更感絕望的職務。如同《詩經·碩鼠》裡那群伐檀的奴隸們唱出的心聲一樣,杜甫也要“誓將去汝,適彼樂土”。

杜甫想象中的樂土,就是秦州。孰料,大道多岐,世事難卜。僅僅三個月後,杜甫卻急急忙忙地離開秦州前往同谷。

在同谷僅一個月,又不得不在嚴寒的冬日起程,趕赴成都。

從秦州到同谷,從同谷到成都,入川路上,飢餓、寒冷、屈辱、悲傷、絕望……它們如同一條條黑色的小蛇,噬咬著兩鬢飛霜,瘦得只剩一把骨頭的詩聖……

歐陽修的《新唐書·杜甫傳》對杜甫的評價竟是“曠放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且不說歐陽修的評價中肯不中肯,杜甫一生能被人所銘記,可能也就是因為他“高而不切”。

小官員家庭出身的杜甫,儘管本質上是多愁善感的文人,卻自幼就懷抱“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理想。這理想的四處碰壁和他本人的不容於時,都讓他顯得有幾分迂闊和不合時宜。

獨孤信和楊逍現在正走在諸葛亮和杜甫當年都曾走過的路上,諸葛亮被人銘記,那是由於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杜甫被人銘記,那是因為“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而他們兩個呢?

蜀道雖然難走,但是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曾走過,有的人是為理想,有的人是為生活,更有一些人為了是天下蒼生,還有人是為了避難,雖然都曾走過此道,可是最終的人生道路還是大相迥異的。

獨孤信和楊逍走此道是為了什麼呢?對獨孤信來說,行走江湖,無論到哪都是一樣,“處處無家處處家”,離開古墓之後,就沒有一個固定的地點,讓他長久地留下來,讓他過安生日子。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對於楊逍,他放著好好的家裡不待著,非要出來風餐陋俗,感受這江湖險惡、旅途艱辛。他走這麼多路,歷這麼多事,無非就是想多鍛鍊,多積累經驗。

獨孤信和楊逍二人都不是安分的人,也不會甘於平庸,他們總是在努力尋找機會讓自己成長,讓自己變得強大起來,即使不能在江湖上發號施令,也至少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在這蜀道上走,時時刻刻都要擔心腳下,還要注意身邊,崎嶇不平那是一以貫之,背靠著峭壁,面臨著萬丈深淵,那也是稀鬆平常,他們剛入蜀道時,還常常慨嘆,現在走得路遠了,經歷的艱難險阻多了,也就見怪不怪了。

這一路上的物產地形、風土人情和江河湖泊他們一路走來,可謂是看了個一清二楚。

楊逍一路上看到某些開闊處,或者險要處,心中都要盤算一番,自己跟隨程英所學的那些兵法,都要在這裡或者那裡比劃一番。

獨孤信也在想著以後的事情,如果要帶兵打仗,哪裡該守,哪裡能攻,哪裡還能迂迴包抄,都要弄個清楚明白。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經萬千事。在以後的日子裡,他們一定會常常想起在蜀道上的所見所聞,這些經歷也一定會使他們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