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史不絕書人做糧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史不絕書人做糧

獨孤信和楊逍在吃了小二哥給的東西後,心滿意足地回到了他們所住的客房。楊逍長這麼大,從來沒有為吃飯發過愁,餓肚子這事他想都沒想過。

回到客房的楊逍,心情久久難以平靜。他想起父親曾經對他說起過,在大饑荒時期,人們都沒東西吃,就吃觀音土、樹皮,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獨孤信看楊逍呆呆地坐在那裡,好像陷入了沉思。

獨孤信試探性地問道:“楊逍,你又在琢磨什麼呢?說出來聽聽?”楊逍不假思索便問道:“我父親曾經對我說起過,在大饑荒時期,人們都沒東西吃,就吃觀音土和樹皮等,嚴重時甚至出現‘易子而食’的慘劇,大哥哥,你說這是真的嗎?”

獨孤信長長地嘆了一口氣,答道:“史不絕書啊!最早的是《左傳·宣公十五年》中所記載:‘寡君使元以病告,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雖然,城下之盟,有以國斃,不能從也。’又有《史記·趙世家》記載:‘晉原有六卿,三家攻晉陽,歲餘城中懸釜而炊,易子而食。’長平之戰,趙軍人食人。《漢書》記載:‘關中大飢,米斛萬錢,人相食。’隋末朱粲,捕捉民間嬰兒蒸熟吃。黃巢起義軍,因缺糧殺人吃。五代趙思綰,殺婦女兒童為軍糧……”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獨孤信一個一個地說著,楊逍一個一個地聽著,兩個人提起的這些人間慘劇,竟然在歷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出現,史書中也是一筆一筆地記著。

看著楊逍那難以置信的表情,獨孤信的心裡也不是滋味。他接著說道:“在饑荒年代,戰爭時期,易子而食是普遍存在於歷史上的。大饑荒持續時間長的時候,人肉竟然公開銷售,市場上的人肉比豬肉還新鮮、還便宜。”

獨孤信雙眼已經紅了,他從來沒有想到過人性竟然如此。可獨孤信接下來所講的故事,又讓他一次又一次地目瞪口呆。

“最慘的還是三家分晉時,晉陽城中缺糧,軍士們竟然在光天化日之下煮人肉。《史記·趙世家》所載:‘三國攻晉陽,歲餘,引汾水灌其城,城不浸者三版。城中懸釜而飲,易子而食。’”楊逍道,這個我知道,這個結果是智伯咎由自取,只是苦了晉陽城的百姓。

獨孤通道:“歷史上還有不是饑荒時期吃人肉的,那是歷史上最不要臉的人幹的。這個歷史上最不要臉的人當屬齊桓公身邊的佞臣易牙,他是齊桓公的廚師。有一次,齊桓公對易牙說:‘我吃盡天下美食,就是沒吃過人肉,真的遺憾。’易牙就記在心裡,為了討好國君,他就想真的烹人。易牙覺得死囚和平民的肉不配給尊貴的國君吃,此時正琢磨怎麼討好齊桓公的他剛好看到自己四歲的兒子,於是他喪盡天良地選用了自己的兒子做食材。易牙用自己兒子的肉烹了一小金鼎的肉湯,送給齊桓公吃。齊桓公覺得這肉很是鮮嫩,就問他是什麼肉。易牙哭著說是自己兒子的肉。齊桓公雖然覺得心裡不舒服,但是又覺得易牙愛自己勝過愛他的兒子,就更加寵幸易牙。有句俗話說‘虎毒不食子’,為了自己的私慾而殺子烹糜獻國君,易牙這不要臉可是千古少有。”

楊逍道:“原來‘寧做太平犬,不為亂世人’不是空穴來風,

自古至今,吃人永遠是一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行為,即使吃人現象不在眼前,但是對吃人的恐懼仍舊在民間流傳。《三字經》開篇首句即為“人之初,性本善”,但我卻更願相信荀子的“人性本惡”。人性的貪婪不正是造成種種悲劇的罪惡之源嗎?缺衣少糧的境遇下,醜惡的人性迫使人類自相殘殺,將敵人變為食物。”

獨孤通道:“誰也不知道人到底能做出來什麼事情,因為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吃人的現象,可是原因卻不盡相同。唐朝安史之亂時,張巡駐守睢陽,因為睢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所以安祿山的兒子安慶緒不敢掉以輕心,他派了十幾萬大軍進攻睢陽,張巡主動出擊,將敵軍打退。但是敵軍並沒有走遠,而是準備長期圍困。後來,城中缺糧,士兵一頓飯只能吃到一勺米,餓的不行了只能吃樹皮和紙。張巡就殺了自己的愛妾,煮熟了犒賞士兵,吃完主帥的親人,然後城裡先吃小孩,再吃婦女,最後吃成人。睢陽城原來有戶口四萬,城破的時候只有四百多活人。張巡後來在城破時被殺害。張巡靠著吃人守睢陽,這樣的行為成就了自己的忠義,卻失去了人性!”

楊逍道:“不管吃人是主動還是被動,不管是自願還是被逼迫,都是不符合倫理道德要求的,難道那些吃人的人良心不受譴責嗎?”

獨孤信咬牙切齒地說道:“從三皇五帝到如今,大約每個朝代都發生過嚴重的大饑荒,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僅僅用八個字就能描述那觸目驚心的景象:‘赤地千里、餓殍滿野’。其中有很多朝代都發生了人吃人的事情。而在各種各樣的吃法裡,堪稱經典的要數‘易子而食’,因為虎毒不食子嘛,只好換著吃。說到底,一旦陷入戰亂和饑荒,整個社會就是弱肉強食。易子而食,一般出現在饑饉中期。初期是吃存糧和樹根雜草,快吃光了,才到賣兒鬻女的階段。當時不是沒糧食,而是糧食特別貴,貴到無法承受。因為糧食並不是無限制流通的商品,太平無事的時候倒還好,一旦有點什麼事情,首先官府就要強徵糧食,還會限制糧食流通,亂賣糧食隨時會被當作通敵者抓起來。更何況普通地主在這種情況下根本不願意賣糧,因為亂世黃金有價糧無價,糧食總是越到後面越貴,所以大地主家的糧食即便是發黴了,也不會賣給農民和缺糧的小地主。賣兒鬻女是要買糧食,但糧食你是買不著的。那就進行兒女互換,理論上講,你要賣孩子換吃的,你的孩子是孩子。但你用孩子換的孩子,根本就不是‘人’,而是‘食物’。這樣的話,就可以直接殺死並食用,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下一階段,才是‘不待氣絕而施利刃’的階段。這時候餓眼紅了,沒人性了,什麼都不認了,這個時候就形成民變了。歷代統治者對饑荒的態度都是趕緊賑災、撫卹,就是為了預防這種情況。當然也有偏不撫卹的,比方說唐末關東大旱,唐懿宗用兵不息,賦斂愈急,各州縣還隱瞞不報,終於導致了唐末的吃人比賽。”

獨孤信的長篇大論,既說得自己眼眶發紅,也讓楊逍淚流滿面。獨孤信的話還沒有說完,楊逍已經情緒接近於崩潰了。獨孤信少年時代可是經常忍飢挨餓的,有好幾次都是差點就餓死了。

獨孤信擦了擦眼角的淚花,接著說道:“我曾經親身經歷過大饑荒,因為蒙古人南下,襄陽城眼見不保,就只能逃亡,好幾次差點餓死,幸虧福大命大。可是死亡前的飢餓比死亡本身更令人恐怖。玉米心吃光了,野菜吃光了,樹皮吃光了,鳥糞、老鼠、棉絮都用來填肚子。死人的屍體,外來的饑民,甚至自己的親人,都成了充飢的食品。那時,‘人相食’並不是個別現象,古籍中記載的‘易子而食’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在大饑荒年代,吃親生兒女的事件就更普遍了,為了活命,人什麼都能做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