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章川人文武全輝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章川人文武全輝煌

獨孤信和楊逍用了不到兩個時辰,就買齊了所需的物品。楊逍卻一直唸叨著那句咒語般的話,非常不高興地跟著獨孤信走著,獨孤信到哪他就到哪,獨孤信買什麼他也沒意見。

眼看天色將晚,獨孤信覺得腹中飢餓,便和楊逍二人在街邊攤上每人吃了兩碗打滷麵,吃罷面,付了錢,就往客棧走去。

一回到客棧,獨孤信就開始打理行裝,而楊逍也沒有多說話,倒頭就睡。獨孤信打理完行裝,自己在窗前坐了一會。

其實成都離峨眉山並不遠,也就三百裡路。只要有人來成都,必然會想辦法去一趟峨眉山或者都江堰,如若沒有成行,要不然這天府之國算是白來了。

可是獨孤信和楊逍到成都這麼多天,先是遇上城中戒嚴,好不容易解除戒嚴,又遇到天降大雨,他們本來打算去看一看的地方,許多都沒機會去。

獨孤信想起來曾經柳貫先生給自己講過,四川史稱巴蜀,簡單說就是巴國和蜀國。巴國多山,山民靠打獵為生,所以大部分都比較彪悍;蜀國多水,人民釣魚為生,一般都比較安靜,安靜就容易讓人思考,出文人,所以說這“巴”、“蜀”要是能安安穩穩的攪合在一起,就絕對能文武兼備(但是歷史上這兩地還真是糾葛不斷)。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也正是這樣的一個文武兼備造就了一個在歷史上不可忽視的“天府之國”。前朝大將虞允文,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星。對於虞允文的事蹟,獨孤信可謂是耳熟能詳。可以說沒有虞允文,大宋王朝的歷史很有可能會改寫。

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顏亮統率金軍主力越過淮河,進迫長江。兩淮前線宋軍潰敗,金軍如入無人之境。

虞允文時任督視江淮軍馬府參謀軍事,被派往採石犒師,正值金海陵王大軍圖謀由採石渡江。原來負責督軍的主帥李顯忠還未趕到,虞允文見形勢危急,便親自督師,向當時軍心散漫的士兵演說:“若金軍成功渡江,你們又能逃往哪裡?現在我軍控制著大江,若憑藉長江天險,為何不能於死裡求生?何況朝廷養兵三十年,為什麼諸位不能與敵血戰以報效國家?”

這番演說成功地把士兵團結起來,並大大振奮了軍心。他隨即把散處沿江各處無所統轄的軍隊迅速統合起來,以一萬八千兵力與十五萬金軍決戰於採石磯,結果大敗金軍,贏得了著名的“採石大捷”。

隨後,金海陵王移兵揚州,虞允文又趕赴鎮江府阻截。完顏亮見渡江失敗,逃往揚州。進攻其他地方的金軍也被宋軍打退,完顏亮不禁大怒,在進退無路的條件下,孤注一擲,下令金軍三天內全部渡江,否則處死,這促使其內部矛盾激化。十一月下旬,完顏亮被部下所殺。金軍退屯三十裡,遣使議和。虞允文在南宋朝野上下獲得極高聲譽。

紹興三十二年,虞允文被朝廷委任為川陝宣諭使,並與大將吳璘商議收復中原的大業,再次北伐中原,吳璘攻克鳳翔,收復鞏州。金國整治兵馬想要爭奪陝西新復州郡,於是蜀中方面想要放棄這些地方,虞允文則認為不可。

後宋孝宗即位後,因保守派史浩、湯思退的進言,認為偏安一隅較為適合當時情勢。因此要求前線宋軍退兵。乾道元年,虞允文被召回臨安,任參知政事兼知樞密院事。乾道三年四川名將吳璘死,虞允文接替他出任四川宣撫使兼知樞密院事,積極整頓正規軍和民兵,減縮軍費開支。

乾道五年八月,拜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他大力提拔賢良之士,如洪適、汪應辰。

乾道八年,虞允文改任為左丞相兼樞密使,授特進。但他隨即要求鎮撫四川,以圖光復大業,同年秋,授少保、武安軍節度使、四川宣撫使職務,封為“雍國公”,上命其再度赴四川總理軍政事務。

他在到任一年多的時間裡,不斷籌劃由四川出師北伐,以圖光復中原,最終積勞成疾,淳熙元年因病逝世。宋孝宗詔贈虞允文為太傅,諡忠肅。

若論起文人來,四川是群星璀璨。這裡出的第一個狀元是範崇凱,唐玄宗開元四年丙辰科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範崇凱“善屬文,下筆千言立就”,文思十分敏捷。其弟範元凱與之齊名,時稱“梧桐雙鳳”。

川東北的閬中更不得了,閬中素有“泰蜀孔道”、“巴蜀要衝”之稱。歷史上,這裡不僅孕育出《太初歷》、渾天儀的創造者落下閎,父子天文學家任文孫、任文公,祖孫天文學家周舒、周群、周臣和歷史學家、《三國志》作者陳壽的老師譙周,以及南宋驍將、岳飛愛婿張憲等歷史名人。

值得一提的是這裡誕生了五個狀元。他們是唐德宗貞元七年辛未科狀元尹樞,唐憲法宗元初八年癸已科狀元尹極,宋太宗端拱二年已醜科狀元陳堯叟,宋真宗咸豐三年庚子科狀元陳堯諮,宋哲宗元祜六年辛未科狀元馮涓。唐宋兩朝的五名狀元,使閬中在四川的文化事業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無論四川出多少狀元,無論出多少當官的,在有宋一朝,人們提起四川人,首屈一指的便是蘇家那父子三人,時人稱之為“三蘇”。

三蘇是指宋朝散文家蘇洵(號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兒子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世人稱為蘇東坡)、蘇轍(字子由,自號潁濱遺老)。

宋仁宗嘉定初年時,蘇洵和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到了東京。由於歐陽修的賞識和推譽,他們的文章很快著名於世。士大夫爭相傳誦,一時學者競相仿效。

“三蘇”並稱始見於宋王闢之《澠水燕談錄》。該書卷四“才識條”說:“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蓋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也。”

比起兩個兒子來說,蘇洵算是大器晚成的型別。他二十七歲才開始發奮讀書,沒過多久就考中了進士。

就連兒子蘇軾晚年回憶起父親的時候都表示,如果不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自己也不可能不到二十就能夠通曉經史。

蘇軾號東坡居士,是歷史上有名的詞人、詩人、散文家,其詩詞風格豪放不羈,留下來的傳世名作數不勝數。

蘇轍跟哥哥同一年考中進士。大概也是受到父親和兄長的影響,蘇轍也是個很有文學天分的人,不過比起在文學領域的成就,蘇轍在官場上的作為更大一些,他曾官至宰相。

在蘇洵的《名二子說》中,蘇洵解釋了兒子蘇軾、蘇轍名字的來由,軾,指的是古代車子的把手,意為告誡蘇軾,要懂得謙虛謹慎、做人低調;轍,指的是車子走過的道路,意為告誡蘇轍,做人要沉穩、識大局觀。

蘇家父子三人橫空出世,使燦若星辰的兩宋文壇頓時因為他們而顯得黯然失色。他們三個人無論是詩詞還是散文,均是當時文壇翹楚般的存在,甚至連書法、繪畫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境界。

獨孤信一個人坐在那裡,想了很多,想著那些歷史上有名的文臣武將,想著歷史上那些出自四川的名人,他們透過蜀道,到長安見天子,去東京考功名。

想著想著,獨孤信就慢慢覺得累了,他閉上眼睛不一會兒就睡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