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二章美諡氾濫唐以降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二章美諡氾濫唐以降

楊逍此時好奇地問道:“在這眾多的‘武’皇帝中,如果單以個人武力論,到底哪一個可以排在第一位?”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獨孤通道:“像周武王、漢武帝、司馬炎、蕭賾、蕭衍這些人,功績雖大,但並沒有親自拎刀子上戰場搏殺的經歷,所以就不在這次討論的範圍之內了。東漢光武帝劉秀、魏武帝曹操、後趙武帝石虎、南朝宋武帝劉裕、南朝陳武帝陳霸先、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後唐太祖武帝李克用,這些人都是戰場上的好手,他們都有共同的特點,那就是:箭法高超,敢玩命,衝鋒陷陣,一往無前。他們中,箭法最強的,應該是後唐太祖李克用。”

石猛道:“那李克用的箭法與飛將軍李廣相比如何呢?”楊逍道:“這只有天知道,就像人們經常討論的關公與秦瓊誰更厲害,兩個人不能生在一個時代,實在是太遺憾了!”

獨孤通道:“關於李克用的箭法,史書上有記:‘年十三,見雙鳧翔於空,射之連中,眾皆臣伏。’‘又嘗與達靼部人角勝,達靼指雙雕於空曰:‘公能一發中否?’武皇即彎弧發矢,連貫雙鵰,邊人拜伏。’‘每召其豪右射獵於野,或與之百步馳射馬鞭,或以懸針樹葉為的,中之如神,由是部人心伏,不敢竊發。’‘因時時從其群豪射獵,或掛針於木,或立馬鞭,百步射之輒中,群豪皆服以為神。’想想看,兩次一箭雙鵰、百步之外射馬鞭、百步之外射柳葉、針,堪稱箭法如神!也正是憑藉著這出神入化的高超箭法,李克用一次次地在戰場逢凶化吉、化險為夷,與死神擦肩而過。”

楊逍接著問道:“若論單打獨鬥的實力,這些帝王們誰又能夠傲視群雄呢?”

獨孤信答道:“能以刀搏殺,力銼強敵,橫掃千軍的,當數光武帝劉秀和南朝宋武帝劉裕。劉秀最驚豔的表現是昆陽之戰。王莽以四十二萬大軍圍困昆陽,劉秀先是領十六騎殺出重圍前往郾城和定陵搬取救兵,搬取到的救兵不多,只有萬餘人,劉秀卻意氣自若,獨自領著一千名騎兵率先闖陣,連番血戰,終於解圍。在這場戰鬥中,劉秀的膽氣足以包天,個人搏殺能力足以睥睨天下英雄。南朝宋武帝劉裕出身貧寒,卻天賦異稟,風骨奇特,兩臂有千鈞之力,投軍後迅速在軍中大放異彩,受到了軍界、政界的矚目。在吳郡的一場戰役中,劉裕一戰成名。東晉隆安三年,劉裕帶領幾十人一起在吳郡一帶巡邏,突然遭遇上了幾千名賊寇。這些盜賊當然不把劉裕這幾十人放在眼裡,狂呼怪叫著衝上來,很快就把劉裕之外的幾十人殲滅了。可是,單獨剩下的劉裕一個人,居然扭轉了敗局!劉裕手舞長刀,狂劈亂砍,一下子就砍翻了數名賊人。賊軍被他的狠勁所懾,誰也不敢和他交手,轉身就走。劉裕一人得勢,毫不手軟,揮舞著長刀,嗷嗷狂叫,一個人竟然追著幾千人砍殺!當時,名聞天下的‘北府軍’首領劉牢之的兒子劉敬宣率輕騎軍經過,將這不可思議的一幕盡收入眼底,將劉裕視為天人。劉裕敢戰之名也由此傳遍天下。除了上述武力超強的這些人,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秦武王嬴蕩。此人功業不顯,也沒有戰場上的英雄事跡可以炫耀,但似乎卻是個人武力最高的。秦武王身高體壯,威猛雄壯,喜好跟人比角力。他曾引任鄙、孟賁等一班勇士到宜陽巡視,闖入洛陽,窺伺周鼎。周鼎是大禹收取九州的貢金鑄成的九個大鼎,又稱‘九龍神鼎’,由夏傳於商,商傳於周,遷之於洛邑。遷時,用卒徒牽挽,牛車負載,不知其重量幾何。秦武王逞強好勝,要與孟賁等人比賽舉鼎,結果大鼎脫手,砸斷脛骨,到了晚上,氣絕而亡。秦武王舉鼎之事雖成歷史笑談,但他的神力蓋世,令人生畏。”

石猛問道:“那前面所說的那麼多,到底誰名副其實呢?”楊逍道:“真正能夠名副其實的,其實也沒幾個。”

獨孤通道:“是的,名副其實的,的確寥寥無幾。諸如周武王姬發、秦武王嬴蕩、漢武帝劉徹、漢光武帝劉秀、魏武帝曹操、晉武帝司馬炎、南朝梁武帝蕭衍等,真正名副其實者,寥寥無幾,充其量不過三個半罷了。餘者,不過是‘子議父、臣議君’之背逆大勢下,或無可奈何,或拍馬溜須,給出的徹徹底底戴高帽子之‘美諡’。”

石猛道:“只有三個半!就這麼少?”獨孤通道:“是啊,然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相較於其他連‘武’之諡也得不到(須排除得‘文’諡之皇帝)的皇帝,這些‘武’皇帝大多有尚武精神,武勇,志在開疆拓土、平定天下,有的更是親自披堅執銳,黃沙百戰,馳騁沙場以開皇朝帝業。而這裡面成就最大、名氣最顯,也最‘名副其實’者,莫過於周武王、漢武帝、光武帝此三人,即‘三個全人’者。此‘三武’帝王,不但有宏圖大略,更兼得超一流軍事指揮能力,在文治、武功上可謂佼佼者。在這裡,有人疑惑‘周武王’姬發只能算作上古時期的‘天下共主’,算不得皇帝,何以列入其中?實則是有緣故的。首先,周武王之名氣,因‘武王伐紂’、牧野之戰之大事,是以無論在民間,還是在學林,都廣為人知;再者,據傳《諡法》就是武王之弟——周公旦所作。當然還會有人疑惑,論及‘武功’之高,兼併天下,首開帝制的‘祖皇帝’——秦始皇嬴政,為何沒在其中?這,當然也是有緣故的。想當年秦始皇嬴政兼併六國,一統天下而建立大秦帝國,可真的是躊躇滿志,自信滿滿。這份自信,首先就表現在其稱帝後的第一份詔書裡,即廢除諡號制度。這位能把周朝所封的諸侯國一併剪滅的皇帝,自然對周朝的一套東西多有看不慣。他覺得君主的諡號並不能由自己在生前商定,只能在死後任人議論。所以他認為這是‘子議父、臣議君’,是大逆不道,自然不可取。諡法自此被廢除,但這一情況,在漢高帝劉邦建立漢朝後,馬上就恢復了,並從此延續下來。除了‘祖皇帝’嬴政外,很多君主在‘武功’上都是大有作為的,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等,為何沒有被諡‘武’皇帝?這自然也是有原因的。其一在於,諡法之中,‘文、武’最美,所以這些帝王大部分都被諡以‘文’字,更甚者是‘文、武’齊諡,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初諡‘文’皇帝,隨後又被子孫們相繼加諡‘文武聖’皇帝、‘文武大聖’皇帝,乃至‘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可以說,諡法規則之亂,就是起於這個‘混血的唐王朝’。自唐以前,皇帝諡號定下一旦定下,甚少有改動者,且皇帝廟號中的‘祖’、‘宗’之用,甚有法度,並不是每個皇帝都能有廟號,更不是是個皇帝都成為‘什麼宗’。因為,按照《禮記·祭法》雲:‘祖,始也,言為道德之初始,故雲祖也。宗,尊也,以有德可尊,故雲宗。’譬如西漢,稱祖者只一人,即漢高祖劉邦,稱宗者也就三個,即漢文帝劉恆稱為太宗、漢武帝劉徹稱為世宗、漢宣帝劉詢稱為中宗。但是從唐朝開始,美諡氾濫,廟號亦氾濫。是個皇帝,只要不是亡國之君,皆能美諡一長串,而且還能撈到一個廟號。這也是自唐以降,單諡‘武’皇帝者,少之又少(因為廉價、不稀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