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四章世人多是假善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七十四章世人多是假善良

謝馳一介讀書人,也沒有真正在江湖上闖蕩過、歷練過,根本不知道習武之人的那些習性,更不知道所謂的江湖規矩。

在他的心目中,習武之人最喜歡的就是恃強凌弱,展示自己的武功技巧,殊不知,江湖上還有“仁者無敵”的傳說。

因為仁愛之人的心目中根本沒有對立的思想,更沒有絲毫傷害之心,他們能以慈悲大愛對待其他一切生命,所以生存在沒有敵人的世界中,正是孟子提出的“仁者無敵”之境。

《道德經》中說:“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道德經中說,明道之人,能參透生死大事,愛護他人生命如同自己的生命一樣,不會被惡人和猛獸傷害。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民仁,則國安康。仁,即仁愛,仁慈,是儒家“五常”仁、義、禮、智、信之一。“仁”字左邊為單人旁,右邊一個二字,代表仁愛是兩個人或多個人的關係,能愛人,即為仁。

梁惠王向孟子請教治國圖強的方法時,孟子給出的策略,就是要施行仁政,百姓是國家的建設者,國家的強大靠的是百姓的強大,如果一個國家不能得到百姓的支援,那麼便像一座危牆,傾覆只是時間問題。孟子的原話是這麼說:“彼奪其民時,使不得耕耨以養其父母。父母凍餓,兄弟妻子離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徵之,夫誰與王敵?故曰:‘仁者無敵。’王請勿疑!秦國、楚國那些執政者剝奪了百姓的生產勞作時間,讓他們不能農耕種地來贍養他們的父母,父母挨餓受凍,妻離子散,他們讓百姓處於水火之中,大王您如果去征伐他們,誰會站出來抵抗你呢?所以施行仁政是無敵於天下的,大王請不要懷疑。”

歷史上的明君數不勝數,各具優點,但他們無一不以仁治天下,而像商紂王這種君王,雖有開疆擴土的功績,但是殘暴的統治讓其失了民心,最終導致亡國。

獨孤通道:“民仁愛,則國安康,如果我們都能夠學習仁道,以仁愛待人,那麼世上會少很多的紛爭,就不會有生靈塗炭這樣的事情發生,人間慘劇也不會上演。”

謝馳對於“仁”也有著自己的理解,只是他對於習武之人的刻板偏見一直保留著,並沒有把習武之人和孟老夫子所宣揚的“仁者無敵”聯絡在一起。

石猛卻深諳此道:“道德經中還有一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很多人把這句話理解為天地不仁慈,把世間萬物當作沒有生命的貢品,這其實是他們誤解了,這裡的‘不’指的是不感情用事,順其自然,‘仁’指的是一視同仁,天地對待世間萬物都不會感情用事,對一切都一視同仁,就像紙扎的貢品一樣。天地對待萬物的態度就是讓他們自然生長,不管最後成為什麼樣子,都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世間的智者都應該像天地學習,對待萬物無所偏愛,任其自然,外物的好與壞都與我無關,自然就會達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

謝馳這才恍然大悟,一拍腦門道:“不管是孟老夫子所說的仁者無敵,仁愛待人,還是《道德經》所提出的,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對萬物一視同仁,前者的‘仁’是君王的治國之道,民眾的安康之道,後者的‘仁’是待物之道,順其自然,兩者都值得我們去學習,其中的奧妙無窮,揭示了人生真理,仁道,就是通往人生之巔的捷徑。”

獨孤信笑道:“原來謝大哥道行如此之深,讀書人喜歡自己宣傳自己,喜歡咬文嚼字,根本看不慣習武之人標榜的‘仁者無敵’,實際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都希望能對任何人、任何事情平等對待,這種平等可是非常宏觀的,是天下間萬事萬物間的大平等。”

石猛笑道:“扯遠了吧!比個武海比到天下間所有的人和事了,你們兩個探討的還真深奧,還真是我想都想不到的。我只是關注獨孤兄弟的為人處世,我只是在意他的武功修為,如果他真的能夠比武得勝,把這丐幫幫主之位給奪過來,真真正正地把沉淪了多年的丐幫給發揚光大,讓丐幫重新在江湖上成為人人敬仰的天下第一大幫。”

謝馳笑道:“獨孤兄弟這個寶咱倆押定了,我們對他的期待都是一樣的,都希望他能成功,能夠扛起反抗蒙古人的大旗。”

獨孤信笑道:“本來我自己並沒有那麼多的想法,讓你們這雲裡霧裡的說著,把我都搞糊塗了。我哪裡有你們說的那些想法,哪裡有那麼偉大的人格啊。只是從小到大都堅持這樣的做事風格,為人處世還是以和為貴的好,無論何時,無論何地,都要有一顆友善之心,無論對誰,都保留一份善意,這樣的話朋友就會越來越多,自己的路也就越來越好走,不至於與人交惡,影響自己以後的事情。”

石猛道:“曾經我也想想獨孤兄弟一樣,做一個心地善良的明亮少年,認為身為一個人,要有一顆乾淨的心,要有一顆善良的心才能不被世俗惡事所汙染,才能不被錢財名利所誘惑,才能善良的做人,真誠的待人。可是最終現實狠狠地教訓了我,讓我認識到人世間其實善良的人最容易受傷。”

謝馳道:“其實善良的人容易受傷,不是因為別人傷害了自己,而是因為自己考慮別人的感受比考慮自己的感受更多一些。許多‘心善’的人,並不是心甘情願地想要做出什麼所謂的‘義舉’,擁有這樣高尚的品格的人畢竟是少數。更多的人則表現出:面對別人的請求時,卻不知道如何拒絕,認為拒絕了別人,便是一種罪過。而當自己有求於別人時,又十分害怕遭到拒絕,因此這類人為了迎合他人往往費盡心思。這樣的人過於在意他人對自身的評價,而不是關注自我感受,是一種病態的處世方式。這類人的內心一般十分敏感,別人任何異常舉動都會引起他們內心的過度反應,不斷檢查自身是否做錯了事情,同時會為自己的一些錯誤行為反思很久,並且長期處於不安的狀態。就算們受到了他人的傷害,也往往會自覺不自覺地選擇隱忍,因為他們害怕因為自己的反抗而導致他人的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