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五十九章克仁蟄伏在洛陽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三百五十九章克仁蟄伏在洛陽

熬死了又一位元朝皇帝,獨孤信帶領的“武穆軍”仍然沒有恢復元氣,雖然最近七八年時間裡,跑馬幫做生意掙了不少錢,但是自從有了家業,那些曾經奮不顧身、出生入死的兄弟們就慢慢地失去了以前的鬥爭熱情了。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這也難怪,一次又一次地準備起事,卻一次又一次地敗興而歸,本來那些跟隨獨孤信從丐幫出來的意氣風發的毛頭小夥子,如今都是年屆不惑的人了。獨孤信已是人到中年,卻屢屢有一事無成的挫敗之感,雖然積累了不少的錢財,可是這些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要他何用。

論親情,父母早已離他而去,唯一的同胞兄弟楊清風與他反目成仇,如今天各一方,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雙方甚至連一句問候的話都沒有。

好不容易結實了楊逍這一個好兄弟,結果由於“武穆軍”起義造反,牽連到楊逍的家人,楊逍的父母因此而喪命,楊逍不得已,只能居家守孝。雖然如今早已守孝期滿,但是楊逍並沒有來找獨孤信,甚至連一封書信也沒有。

本來獨孤信想趁著天災人禍,號召天下的漢人起來造反,推翻早已腐朽不堪的元朝,實現自己“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的人生理想,但是命運偏偏一次又一次地跟他開玩笑,每當聽到什麼地方有人舉起義旗時,獨孤信都會激動萬分,想召集起“武穆軍”舊部,與他們遙相呼應。

每次獨孤信給“武穆軍”舊部的書信送出去,還沒有收到回信,那些義軍失敗的訊息就已經傳來,好不容易燃起來的希望之火,又被一盆冷水給澆滅了。

有一天,獨孤信收到一封信,信封上一個字也沒有寫,獨孤信心知此信非同一般。獨孤信處理完手頭的事情,屏退左右,一個人在書房裡把信拆開。

一看到起首的五個字,獨孤信隨機倒吸了一口涼氣,因為寫信的不是別人,正是那個當年率軍與他在襄陽城一場惡戰,讓他和“武穆軍”至今仍然心有餘悸的人——劉克仁。

劉克仁能給獨孤信寫信,此事必然不平凡。因為獨孤信接到線報,說石猛和謝馳二人被劉克仁給扣留了,這麼多年來,他們兩個人從來沒有踏出洛陽城半步。如今劉克仁寫信過來,必然是有關石猛和謝馳的事情。

原來是石猛和謝馳兩個人近年來身體狀況是每況愈下,劉克仁知道他們二人大限將近,但是他們自從答應留在洛陽城,一直到今天,也沒有開口跟劉克仁提過任何要求。劉克仁知道謝馳和石猛都是那種特別有骨氣的人,他們寧死也不願意讓自己的朋友冒險。

謝馳和石猛自己不願意開口,自己不願意寫信,自己不願意讓朋友冒險來洛陽城見他們最後一面,萬一獨孤信和楊逍二人被劉克仁給扣住了怎麼辦?

可是劉克仁卻有了小心思,他知道自己這些年和謝馳、石猛幾個人在一起,雖然在洛陽城裡沒有什麼大風大浪,朝廷裡再也沒有讓他去其他地方的調令,將近十年的時間裡,他們幾個人就一直住在洛陽城裡。劉克仁鎮守洛陽城,軍師、謝馳和石猛三個人做幕僚,有事談事,沒事聊天。

雖然朝廷裡有很多的變動,也有很多大事發生,但是天高皇帝遠,洛陽城離大都城那麼遠,朝廷裡無論誰當政,無論誰說了算,都沒人再質疑劉克仁的能力,更沒人難為他。

劉克仁在這幾年裡一直在想著把家人接到洛陽城,可是朝廷堅決不允許,他的軍事謀略和帶領打仗的能力讓所有人都忌憚三分。所以朝中那些官員都不願意讓他再立新功,怕他扶搖直上。

劉克仁知道他一個漢人,根本無法在朝中呼風喚雨。就連才高八斗的張養浩,也只能屈居人下,屢遭排擠。

張養浩何許人也?他的一生可謂非常精彩,他經歷了元世祖忽必烈、元成宗鐵穆耳、元武宗海山、元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元英宗碩德八剌、泰定帝也孫鐵木兒和現任皇帝諸朝。少有才學,被薦為東平學正。歷仕禮部、御史臺掾屬、太子文學、監察御史、官翰林侍讀、右司都事、禮部侍郎、禮部尚書、中書省參知政事等。

可是,由於那些短視的蒙古王公貴族看他不順眼,對張養浩百般刁難,由於壯志難酬,心中鬱鬱寡歡,張養浩不得已才辭官歸隱。後來朝廷又需要用他,七次請他出山,他堅辭不出。

張養浩是漢人中非常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個人品行、政事文章皆為天下稱揚,是當時漢人中的名臣之一。與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並稱為“三俊”。

延佑二年,元朝舉辦了第一次科舉考試,張養浩以禮部侍郎的身份,與元明善、程鉅夫等一起主持。為廣納人才,激勵後學,張養浩建議這次考試不宜過嚴,即使對落榜考生也應給予一定照顧。他的主張得到了朝廷的認可,由此網羅了諸如張起巖、許有壬、歐陽玄、黃溍等許多名士。

恢復科舉開啟了讀書人入仕的大門,登科的士子非常感激,紛紛要登門拜謝,卻被張養浩婉拒,只是告誡他們說:“只要想著怎麼用才學報效國家就好了,不必謝我,我也不敢受諸公之謝。”

張養浩有一首《山坡羊·潼關懷古》廣為流傳:“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河表裡潼關路。望西都,意躊躕。傷心秦漢經行處,宮闕萬間都做了土。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張養浩此曲撫今追昔,由歷代王朝的興衰引到人民百姓的苦難,一針見血地點出了統治者與人民的對立,表現了作者對歷史的思索和對人民的同情。全曲採用的是層層深入的方式,由寫景而懷古,再引發議論,將蒼茫的景色、深沉的情感和精辭的議論三者完美結合,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字裡行間中充滿著歷史的滄桑感和時代感,既有懷古詩的特色,又有與眾不同的沉鬱風格。

有人贊張養浩道:“執法牧民為賢令,入館閣則曰名流,司臺諫則稱骨鯁,歷省臺則號能臣,是誠一代之偉人歟!”又有人贊其:“稟天地正大之氣,學聖賢正大之學,蘊之而為道義,發之而為文章,推之而為政事、功業,無一而非正大之寓也。?”

可是,張養浩這樣的人,也在朝廷裡鬱郁不得志,更何況劉克仁呢?他也只能蜷著、縮著,等待著建功立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