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修真 > 獨孤之後復孤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零六章風陵渡口憶漢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零六章風陵渡口憶漢唐

獨孤信一連十幾天,天天都在龍門石窟裡轉悠,大大小小的佛像他都看了個遍。裡面所有的洞窟,他一個個地都看過。有儲存要好的,也有被人為破壞的。

獨孤信被那精美的雕刻技藝折服,無論是佛像的面部、手部還是服飾飄帶的柔美飄逸,以及身後佛光發輪,真不是一般的佛像能夠比擬的,一般的佛像找不出龍門石窟中那些佛像的那種祥和感。特別盧舍那大佛,大佛的雕刻者閱歷一定很豐富,不然雕不出那精、氣、神。獨孤信看到很多洞窟中一無所有,只剩下黑漆漆的窟洞,裡面爬滿了藤蔓。

在龍門石窟眾多造像中,可以明顯的看出雕刻、繪畫藝術的承襲、演變,以及不同時代的風格。龍門石窟從一開始就具有更鮮明的中原王朝皇家風範和漢民族特色風格,這與龍門石窟地處中原王朝的核心區域不無關系。

雖然有歷代皇帝皇后和王公貴族的供養,龍門石窟的開鑿延續了數百年,但是歷史上有名的“三武滅佛”卻讓這座佛教聖地一次次地遭受摧殘。

戰爭年代裡,龍門石窟在野地裡,也沒人看管,任何人拿工具,在裡面三五天也沒人管,大批的佛像被人蓄意破壞,那本來在滅佛運動中好不容易倖存下來的佛像,又遭到了更加嚴重的摧殘,這樣的一個佛教聖地,如今竟然淪落到了無人問津的地步,讓獨孤信覺得非常痛心。

其實龍門石窟的選址很好,有山有水,對面的香山寺是白居易晚年的隱居處。石窟裡的佛像讓人很是震撼,想想這裡曾經的輝煌,再對比一下如今的石窟,世事無常、吉凶難測啊!獨孤信嘆道:“逝去的終將會逝去,千百年後,還不是都化為塵土。”

獨孤信搖著頭離開了龍門石窟,然後一路向北而行,他的下一站,很有可能是雲岡石窟。

獨孤信一邊走著,一邊回想著自己看過的那些佛像和石雕,最令他印象深刻的就是北魏《孝文皇帝禮佛圖》,這件浮雕表現的正是北魏孝文皇帝遷都洛陽以後,率領文武百官禮佛時的宏大場景。孝文帝頭戴冕旒,手持薰爐,緩緩前行。他的左右和身後緊緊跟隨著一批文武百官和侍者。

浮雕上人物密集,可是卻顯得錯落有致,和諧統一。人物的神態也很生動,一個個左右顧視,神采飛揚。而浮雕中人物的衣冠和儀仗,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孝文帝當時強行推動漢化的服飾特徵。

《孝文皇帝禮佛圖》原本是龍門石窟的賓陽中洞裡的浮雕,賓陽中洞是孝文帝的兒子宣武帝為他的父親做功德而開鑿的。

洞中前壁自上而下有四層精美的浮雕,《孝文皇帝禮佛圖》位於其中第三層,而且與之對稱的還有一幅《文昭皇後禮佛圖》。這件浮雕刻畫的則是皇后帶領侍從列隊禮佛的場景。兩幅浮雕又合稱為《帝后禮佛圖》。

《帝后禮佛圖》反映的是北魏宮廷的佛事活動,它生動地刻畫出了皇家和貴族的雍容華貴以及在佛事活動中虔誠、肅穆的情境,造型準確,線條流暢工藝精美,是整個龍門石窟中獨孤信最青睞的。

與繪畫、雕刻等藝術形式共生的還有獨特的書法,龍門石窟便是書法藝術的一個豐富寶藏。獨孤信一路上不停地回憶,不停地感嘆,對龍門石窟裡的書法作品,他也是讚不絕口:“龍門不僅為石鐫佛場,亦古碑林也。”

令獨孤信難以置信的是在龍門石窟裡,還有一個被稱為“藥方洞”的洞窟裡,留下了不少的石刻藥方。據獨孤信大致推斷,這些石刻藥方均出自唐代,共一百四十方,用藥達一百七十多種,可治療瘧疾、反胃、咳嗽、瘟疫等四十多種疾病。可見龍門石窟不僅僅是佛教藝術寶庫,更是一座包羅萬象的陳列館、藏經閣。

獨孤信本來對那些石窟啊,佛像啊沒那麼大的興趣,只是百無聊賴之下進入了龍門石窟,他被龍門石窟裡那宏偉的景象給震撼了,好奇心驅使著他向雲岡石窟走去,他想看看這兩座石窟到底有什麼異同點,他一定要看看。

獨孤信一邊打聽一邊走,走著走著就來到了風陵渡口。他想起了父親楊過,想起了郭襄,更想起了江湖上流傳的那句“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風陵渡是一個位居山西省芮城縣西南角的古渡口。地方不大,卻守著山西、陝西、河南三個省的大門。金人趙子貞的《題風陵渡》簡約明了地介紹了這個渡口:“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雲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

風,又叫風后,傳說是黃帝的丞相,《淮南子》、《史記》中均有記載,說他發明了指南車,助黃帝大軍辯明方向,所以大勝蚩尤。風后去世後,黃帝表彰其功勞,築封陵厚葬。

所謂風陵,即風後的陵墓。後來,此地最重要的渡口就被命名為“風陵渡”。最讓人感到震撼的,是這裡神奇的地理形勢:萬里黃河,九曲迴環,其在中游轉向下游的河段,天然劃分了山西與陝西、河南的省界。這裡,是一個近似直角的大拐彎。不偏不倚,風陵渡就扼住了這個拐角。

長期以來,風陵渡所在地,既承擔河運碼頭,同時也是重要的關隘。除了風陵渡,這裡還曾建有關隘風陵關。關隘攜手渡口,一眼望三省:北往河東,扼山西大門;南接中原,與河南相望;西鎖關中,與秦省為鄰。

唐人許渾的一首詩,把這裡的山河形勝交待得很明白:“紅葉晚蕭蕭,長亭酒一瓢。殘雲歸太華,疏雨過中條。樹色隨山廻,河聲入海遙。帝鄉明日到,猶自夢漁樵。”詩寫於潼關,位於風陵渡對岸。太華,即西嶽華山;中條,是中條山脈;河聲,說的是黃河的濤聲;帝鄉,即周秦漢唐建都的關中。把這些景觀串聯起來的結點,當然就是風陵渡了。

春秋時期,大旱的晉國向秦國借糧,秦穆公徵發秦粟萬斛之巨,泛舟出渭河,經風陵渡,再沿汾河溯流而上直抵晉國都城,史稱“秦粟輸晉,泛舟之役”。

獨孤信在這裡駐足良久,想著父親的事蹟,更想著春秋戰國時代,秦晉、秦魏爭霸,風陵渡就是戰爭的橋頭堡。秦晉河曲之戰、東漢末年曹操大戰馬超,都曾被風陵渡所見證。

漢、唐定都長安,風陵渡與潼關相望,為京城的門戶。武則天稱帝時,“風陵渡”正式得名,漕運日益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