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大明海事最新章節列表 > 1、勝者為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1、勝者為王

作者有話要說:致全體讀者的一封信: 在進入《大明海事》第一章之前,作者有幾句話想要和所有這本書的讀者說一說。 舊年年末的時候,各家院線同步上映了一部訴說大唐風流的電影,電影中的人物涉及了安史之亂之前後的兩位大文豪,李白與白居易。 白居易讚賞李白的詩,“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他在戲中說,“我寫不出來‘雲想衣裳花想容’,但我能寫長恨歌。” 是的,白居易不僅能寫長恨歌,他不僅能寫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他也能寫琵琶行,‘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閒度’。作者本人在這裡說些不相干的話,是想同各位同行分享心得,中國文人總想掙個名聲,在行業中拔個頭籌。 但文無第一,有人喜歡李白,就有人喜歡白居易,更有人喜歡李商隱。若是你說這些人都太浪漫,那麼還有杜甫在側等著你欣賞,再退一步,李賀他靜悄悄在旁邊站著呢。 站在作者的角度上說,讀者是否喜歡你當然很重要,喜歡固然好,不喜歡也無礙,大道朝天,大家各走一邊。 但某些讀者張嘴就是,“裝逼”,要不然就是“畫虎不成反類犬”,最有意思的一次是,有人來了一句,“因缺斯汀”。其實作者本人性情算是豁達,但那天我回了這位一句,“蔡英文來了?” 諸位讀者恐怕不知道,作者其實是個很辛苦的職業,脊椎病的有,肩頸病的有,包括作者本人,作者本人於2017年的末夏熬夜熬到胃出血。而所有的正在服役或者已經退役的作者們或多或少都是飽含著對文化事業的熱愛在進行創作,或許各人的水平有高有低,創作型別也不盡相同,但正是因為作者們對寫作的熱愛,才有了今天大家目之所見的這樣一爿欣欣向榮的文學景象。 早些年的時候,只有娛樂圈才講咖位,我記得我第一次見識這個名詞的時候還是在康熙來了,一個臺灣聊天節目。主持人以調侃的方式說嘉賓,“你又不紅,有人請你嗎?” 諸位,那些都是娛樂,娛樂的根本是讓人樂一樂。但文藝精神是寶貴的,是不能簡單用階級制度衡量的。任何文藝創作都應當被尊重,文藝創作者們追求以文會友,可某些讀者似乎被一種窮兵黷武的精神力量所支配,四處討伐,張嘴就是,“你是誰,你也配?” 在這裡,作者想糾正大家一個觀念,創作是無所謂誰紅誰不紅的,人人都是平等的,在文學世界裡面,你就算不紅,誰也擋不住你寫出個‘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的千古佳句。這句話的原作者是劉希夷,他寫出了這句詩,但他並非如李杜一般赫赫有名。 今年是戊戌年,兩個甲子之前,晚清有戊戌變法,戊戌六君子將熱血拋灑於近代中國之革命程序。 放寬歷史的眼界,強國的自信都充分體現在文化繁榮上,今日作者寫下這封信,寫下《大明海事》,獨希望大家能體會有明一代思想文化的燦爛多姿與活躍生動。 作者當然希望大家多讀書,讀好書,然則讀書是為了益智,斷不是為了征戰,更不是為了搞個人崇拜。 永樂十九年,明故宮建成,作者謹以此文章獻禮明故宮建成600週年。 與此同時,作者本人也希望各位同行們日益紅火,在戊戌年裡都有新的斬獲,名利與學識,祝福各位,祝福大家在這年裡仰之彌高、鑽之彌堅,兵耀晉江。 駢四儷六拜上 戊戌年陰曆正月  明代皇帝及其官員治理的版圖空前廣袤,自明朝伊始,中國本土的東北、北部和西北部的邊境地區都駐守著明軍,從亞洲腹地的哈密到偏遠東北的黑龍江和朝鮮邊境,都能感受到明代行政力量的存在。    公元1355年,明王朝的建立者朱元璋在濠州取得領導權,他的老丈人和老庇護人郭子興也死在這一年。朱元璋跨過長江在南岸站穩了腳跟,他初步建立了一個地區性的權力基地,也就是後來明政權的一個原型。    1356年3月,朱元璋率兵攻打南京,元朝廷留在南京的戍軍不足,很難防守。只經過一天的激戰,朱元璋便成功衝入南京城內,南京指揮官陳兆先率蒙古三萬大軍投降,朱元璋將南京城由集慶改名為應天府。    元王朝的前江南御史臺變成了朱元璋作為江南行中書省首腦的官邸,同年7月,他又在南京建立了行中書省和行樞密院。    此刻,朱元璋的軍隊已經接近十萬人的大關,這時候明行政機構大部分還是軍事性質的。    在此後兩年裡,明政權向蘇州擴充,明軍逐步奪取鎮江、常州、江陰和常熟,最後奪取了揚州。其中大部分戰役是徐達指揮的,這些勝利適當打擊了張士誠的領地和野心,而明軍這一階段的擴充也以佔領揚州告一段落。    安徽南部和浙江依然有待征服。1357年,朱元璋親自統軍佔領寧國,三個月後,明軍統帥胡大海領兵攻佔徽州。    又三個月之後,常遇春領兵佔領池州。池州之捷正是導致朱元璋與陳友諒大戰的開端。    1358年,胡大海全權率軍征討浙江,胡大海的主力在當年11月封鎖浙江的內陸城市金華,而金華抵抗到了次年1月。    1359年11月,朱元璋親自到金華統兵,當年12月,他成立了浙東行中書省。12月3日,胡大海自元軍手中奪取了處州。    朱元璋在元帝國的後繼政權中完成了浙江一省的分割形勢,明軍此時佔領了四個比較貧瘠的內陸府,而張士誠繼續控制浙江北部沿海的富饒之處。    期間常遇春曾經試圖突襲杭州,但未成功。同一時期,方國珍和他的艦隊繼續控制浙江的東部海岸。    到1360年開春,朱元璋的明政權領地為江蘇一部分,長江以南的整個安徽,及浙江內陸部分。這些地方的總人口在當時大概是780萬左右。    1360年,陳友諒以他的權力所繫王牌內陸水軍作為籌碼拿出來進攻南京,他企圖以他的強大的內河艦隊一舉摧毀朱元璋的勢力,但陳友諒的進攻稍嫌魯莽,他在南京城中了埋伏。    朱元璋奪取了陳友諒的一支完整的艦隊來擴充自己的水師,而這次對陳友諒強大艦隊的掠奪,使他在此後兩年中基本主宰了長江中游的水域領地。    1360年,明軍強大的諜報分子彙報陳友諒殺死趙普勝並打算東擴、掠奪明政權安徽南部領土的資訊,那是常遇春在1357年攻克下來的池州,陳友諒打算收復它。    陳友諒計劃來一次偷襲,朱元璋則令常遇春停止在他杭州炫耀武力的活動,又令徐達前往池州,與常遇春匯合。明軍兩位將領聯合伏擊了偷襲者,活捉三千俘虜,並且常遇春殺掉了大部分人,還派了幾個俘虜回去給陳友諒報信。    陳友諒的性格本就暴躁易怒,俘虜的報告迅速激怒了陳友諒,他打算用手頭的部隊去擊打明軍,陳友諒動用了十萬人,並且指揮艦隊向下游.行駛,他和他的艦隊在1360年6月抵達太平。    明將領花雲拒不投降,他率領三千明軍在太平奮力抵抗了三天,陳友諒失去耐性,用艦隊中的大船去攻擊太平城垣,最後花雲被俘,但拒絕順降,犧牲於此戰中。    陳友諒得意洋洋,他預備以這種戰法橫掃長江水域。陳友諒將戰艦停靠在採石碼頭,他自己稱帝,政權為‘漢’,並派遣使節去見張士誠,請他從背面出兵,和自己一起前後夾擊南京。    陳友諒率領艦隊直航南京,朱元璋已經獲悉太平失陷的訊息,但他的水軍與陳友諒無法較之高下,有人提議放棄南京,轉而堅守南京城東的紫金山。    朱元璋決心迎戰,他要誘陳友諒上岸,並引陳友諒去指定地點,打伏擊戰。等陳友諒的水師到了大勝關,這裡港汊太窄,大船不能停靠,他又怕遇上埋伏,於是下令向長江返航。    由於當天暴雨天氣,朱元璋又經過精心設計,他和馮勝的軍隊進攻漢軍後衛,迅速贏了一仗。在南京這邊戰鬥進行的時候,胡大海從浙江進犯江西,這個行動開啟了明軍在江西的戰鬥全景。    南京一仗之後,陳友諒因他的失敗和給部隊帶來的損失,他在江西的地位發生了動搖。    1361年,朱元璋向長江上遊進軍,他將陳友諒趕出九江。但朱元璋在還沒完全佔領江西的時候就離開了南昌,南昌發生叛亂,朱元璋只能調回武昌的軍隊來鎮壓南昌的叛亂。    接著是明軍隊伍中的浙江叛亂,因為朱元璋對南昌情況的一時疏忽,陳友諒取得時間來進行重新武裝,他預備接著進攻搖搖欲墜的明政權。    朱元璋知道明軍遠離南京,南京城有被張士誠的吳軍進攻的危險,但他認為他的部隊還是應該全力進攻陳友諒的漢軍。    1361年9月,朱元璋率水軍北上,他們先抵達安慶,俘獲了一些船隻,但沒有破安慶城,於是接著北上。    1361年9月23日,明艦隊到達鄱陽湖入口,湖口。    陳友諒在九江部署自己的水軍迎戰,在朱元璋航行的途中,明軍從兩側包圍漢軍陣線,陳友諒損失了一百多艘大小戰船,但他自己避過朱元璋的耳目,溯江而上去了武昌。    次日,明軍在江面上攻擊九江城垣,此刻陳友諒已經脫身,朱元璋只好派徐達去追趕陳友諒。徐達沒能趕上陳友諒,他在漢陽城外拋錨,於是徐達開始攻城,但依舊沒有拿下漢陽。    陳友諒退縮武昌,徐達封鎖陳友諒,這場封鎖從1361年9月持續到1362年4月。    朱元璋在九江督陣,他採用政治攻勢,迫使江西各個城池州府投降。    1361年10月底,南康、饒州、建昌派來使節擁護明政權,湖北東部也有三個城池投降。    因陳友諒和朱元璋之間的形勢發生改變,張士誠開始甦醒,他迅速派兵包圍太湖東南方向的長興,誘使常遇春前去救援。    明軍一面要制止張士誠,一面要看住陳友諒,同時還要拿下江西,這一舉動戰線太長,非常危險。    1361年底,鄧俞攻佔了撫州,接著漢軍的南昌指揮官、行省丞相胡美要求議和,他的要求是:他的部隊加入明軍,但建制不變,他的隊伍仍由他自己率領。    朱元璋同意這個條件,不過他要求胡美即刻放棄南昌,並要求胡美去明軍主力部隊中服役。    胡美與朱元璋達成共識,但他沒能說服他的部下,胡美本人後來於大明建朝後被封爵。    1362年2月,朱元璋主力部隊開進南昌,他實際上接掌了陳友諒在江西的政治地位,也順利接過了這裡的主宰大權。    朱元璋離開南京已經太久,他沒有時間去整合陳友諒投降部隊的軍務,還有各個城市戍軍之間的強制改組,這是他統一明軍之後必須要做的事情。    1362年3月,朱元璋返航南京。    浙江內陸被大將胡大海牢牢掌握在手中,但一些苗族的非正規軍開始不安分,這批部隊在明軍攻佔浙江之前就在元軍中服役,後頭都集中守在金華和處州。    朱元璋遠在長江上遊,這時候苗軍內部開始互通訊息,準備叛亂。    1362年3月3日,守在金華的苗軍開始騷動,他們殺了明軍將領胡大海。四天之後,處州的苗軍也開始效仿,他們殺了城防守將耿再成。    或許苗軍是受了吳軍的挑唆和支援,在朱元璋回南京的時候,他在浙江的政權已經岌岌可危了。    回了南京之後,朱元璋令他的外甥李文忠為浙江明軍大都督,李文忠奪回金華,但這批苗軍已經從原陣地逃走,奔向了張士誠的部隊。    張士誠派他的兄弟張士信統領大軍攻打諸全,諸全是明軍在浙江的外圍堡壘,外有入侵,內有叛亂,李文忠單槍匹馬駐守金華。李文忠用了心計,他放出假的風聲,說邵榮即將支援諸全。    朱元璋正令大將邵榮出兵收復處州,邵榮是明軍中最高將領,其地位甚至高於徐達與常遇春,其時,邵榮正奔赴處州,而李文忠也不可能得到邵榮的支援。     李文忠請胡德信和他的廣信軍馳援,但張士信和他的部下被邵榮極其難纏的名聲擾亂了軍心,後頭張士信被諸全的守軍和援軍夾攻打敗,而邵榮也在這時候收復了處州。    浙江的戰火漸歇,江西的情況卻日愈演愈烈,朱元璋帶著大部隊回到南京之後,他只給守在南昌的鄧俞留了少量兵力,他也曾經讓胡美的兩位部下去長江上遊支援徐達。    但在朱元璋離開南昌之後,他才恍然警覺胡美的這兩個部下祝宗和康泰一直反對胡美投降,等明軍大部隊離開南昌城,祝宗和康泰就突襲了南昌,他們用炮火轟掉城門,並洗劫了南昌城池,守將鄧俞被迫逃離南昌。    朱元璋讓徐達撤離武昌,他要恢復和保持明軍在江西已經勝利的地位,則只能讓陳友諒在湖南湖北重塑他的武裝。    1362年5月,徐達收回南昌。與此同時,常遇春修復安慶城垣,安慶重新歸置於明軍控制之下,並且可以保護明軍的心臟位置——南京。    邵榮是朱元璋在最早起事時的老夥伴,他在明軍將領中身居高位,但他並非赫赫有名。邵榮從苗人手裡收復處州是他近幾年來第一次獨立作戰的結果,當邵大將軍的戰功不被明軍中的大部分人承認的時候,他滋生了叛逆的情緒。    邵榮與趙繼祖發動政變,他們打算在朱元璋領明軍回朝的時候殺了他。當天他們關上城門,準備射殺朱元璋,可惜大風颳起,朱元璋的身體被城門口一面旗幟裹住,朱元璋不喜歡這個預兆,於是換了個城門進城。    潛伏在南京城中的情報人員揭發了這兩位叛將的陰謀,朱元璋徵詢其他將軍的意見,常遇春的性格有些自大和急躁,他直接說:“該殺。”    邵榮和趙繼祖被處死,從此明軍的高級將領都開始各抒己見,自由發表心中意見。    1363年,陳友諒集結新的艦隊捲土重來,他預備重現1360年漢軍自長江溯流而下的輝煌,可惜事與願違,這次他被圍困南昌城三個月,並且他的水軍在鄱陽湖被全部摧毀。    1363年10月30日,陳友諒在湖口被射殺身亡,他被箭射穿了眼睛。    明漢的決戰就這樣結束了,陳友諒的幼子陳理被陳友諒餘部張定邊帶走,他在逃回武昌的時候,讓陳理登上帝位。    這一仗明軍俘虜漢軍水師五萬人,最後朱元璋攜陳友諒水師艦隊和戰俘回到南京。    1364年,明漢勝負已分,張士誠接著就成了明軍的死敵。當明軍的主力部隊在長江南岸四處征討之時,張士誠心意不決,漏過了一次又一次出現的天賜良機。    等朱元璋消滅陳友諒班師回朝的時候,其他二流的武裝割據政權反應各有不同,這些人包括堅決和朱元璋做對的陳有定,四川的明玉珍願意和明政權締結友好盟約,而方國珍則給朱元璋進貢,朱元璋在接受貢品的同時,向方國珍下發最後通牒:等明軍攻佔杭州,你在規定的日子內俯首稱臣。    陳友諒死了,朱元璋致力於收復和吞併過去屬於漢政權的土地,其中包括江西和湖廣。    常遇春領兵攻下武昌,湖南湖北餘下的州府聞風投降。後頭楊靖鎮守武昌,徐達和常遇春合力圍攻廬州,左君弼逃走,在安豐與擴廓帖木兒兵合一處。    1363年,朱元璋麾下一位將領不知道自己旗下有多少人馬,朱元璋因此而生氣。    次年,也就是公元1364年,朱元璋開始推行一種全新的標準的軍隊編制表,他將過去野戰軍中各翼元帥府改稱為‘衛’。‘衛’的編制為五千人,再分成一千人一組的千戶所,千戶所再拆分成百人一組的百戶所。    部隊指揮官都要放棄原有的稱呼和榮譽爵位,現在的人馬統一接受新的軍銜。朱元璋明確允許衛以下的軍銜世襲,軍戶世襲制同時也承襲了元代的兵制。    1364年明軍改制,在明軍中服役的老兵,即朱元璋在攻打陳友諒的時候親自帶領過的主力士兵被分派成17個衛,這個集團的老兵被准許可以完全退休。其他部隊的人則被派去南京地區搞軍屯,明軍在春天裡進行休整或勞動。在此之後,朱元璋本人不再負責具體的軍事指揮工作。    長江流域的各方勢力此消彼長,北方的民兵元帥們也出現了新舊交替。元政權默許的最大的割據軍團首腦察罕帖木兒死亡,他的侄子擴廓帖木兒整合了他的勢力強勢興起。    1367年11月,朱元璋釋出同時南征和北戰的指令,徐達和常遇春合作帶領二十五萬大軍去征服北方,而胡美帶軍進入福建,湯和與廖永忠帶水師沿海岸南馳,從海上進攻福建和廣東。    胡美水軍開抵福州,陳有定投降,明官軍完全拿下福建。    隨後廖永忠和朱亮祖將大部分水軍繼續南開,他們開抵廣州,為元軍鎮守廣州十餘年的將領何真投降。    接著是廣西,兩個月之後,廣西全線投降。    在北方,徐達和常遇春先下濟南,後是洛陽,民兵組織擴廓帖木兒的隊伍戰敗就撤退了,但元政府軍的抵抗很頑強,元軍強勢的抵抗在這時候失去了作用,明軍勢如破竹,馮勝拿下潼關。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正式稱帝,國號‘明’。    這一年,也就是洪武元年,明軍佔領大都,元亡。元順帝逃往上都,史稱“北元”。而公元1367年被稱為“吳元年”,朱元璋是在向其他人表示,這個時代需要一位新的皇帝。    朱元璋稱帝之後,他需要建立一個允許經濟運轉的和屬於和平時期的經濟體制,他還需要組織一個有效的文官政府來解決複雜的國家問題。    明帝國已經有了繼承中國悠久傳統的政體,但朱元璋在某種程度上繼承了元統治者窮兵黷武和世襲制的世界觀,明王朝後期還需要對儒家讓步,及對文人士子鄉紳這些社會精英階層做出讓步。    洪武二年,朱元璋建立官學制度,洪武三年,朱元璋重開科舉考試。    洪武二年,大將軍常遇春去世。    洪武三年,朱元璋為他的三十四名將領們封爵,這些人都幫助或者說他們合力成就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的盛大功業。    獲封受賞的人都是朱元璋在內戰時期的功勳將領,朱元璋最早的二十四個夥伴中還有二十位倖存者,其中六位獲封公爵,十四位獲封侯爵。被賜爵位者中還有來自敵軍的歸順者,例如胡美。    洪武五年,明使以朱元璋繼位告知琉球中山國,中山國遣使入朝,與明建交。    同是洪武五年,春,徵虜大將軍徐達領兵穿越戈壁遠征蒙古,他與蒙古政權下最大的武裝勢力擴廓帖木兒的大軍在外蒙古相遇並展開決戰,但這次徐達的遠征遭到慘敗,明軍損失“無慮數千萬”。    戰敗之後,大明被迫接受與蒙古人的軍事對峙,明軍也與蒙古政權開始了永久的邊境保衛戰。而大明軍隊與蒙古部落的邊境鬥爭在後來幾乎貫穿了整個大明王朝,蒙古政權也似乎從未被大明統治者徹底征服過。    洪武五年之前,明軍又征服了三個省,山西、陝西和四川。四川是明朝獲得的最後一塊領土,明軍對四川的征服並沒有使他們在西南開創個新的安穩的時代,相反的是,明軍後頭對西部和南部地區的非漢族的其他民族開展了一系列綏靖戰役。    洪武五年,因徐達戰敗,朱元璋的雄心在這場慘敗的戰役中受到抑制,他放棄了他曾經試圖爭奪整個外蒙古地域的宏圖霸業與遠大構想。    同年,洪武皇帝不再主要關心軍事問題,他過去準備征服整個元帝國的軍事理念開始收縮,明王朝對蒙古的軍事行動開始採取守勢,明朝以他們新修建的長城為依託,防守著以悍馬和騎兵見長的蒙古軍隊。    朱元璋的武力征服道路已經基本完結,他現在需要建立一個明確的實體政權制度來幫助他運轉國家。    洪武三年,朱元璋決心恢復傳統的開科取士制度,為他的帝國攫取有用的人才。    根據洪武皇帝的指示,洪武三年八月,明帝國舉行了洪武朝的第一次科舉,同時也是整個大明王朝的第一次科舉考試。但這一次開科取士選出來的新科進士們朱元璋認為他們都太書生氣,於是洪武皇帝又下令停止了科舉考試。    洪武三年科舉之後,科考制度又停止了十餘年,在這一段時間內,明朝吸收文官的主要途徑是由政府中已經任職的官員加以舉薦。但透過舉薦的人員人數太少,基本無法供應明帝國對於文官人員的需求,於是朱元璋又恢復了科舉。    這一次朱元璋將當前時政問題引入殿試,在後頭的科舉考試中,他將考試分成三場,內容分別是:《四書》與經義一道,論一道,策一道。    筆試之後的第五天,中試者還要透過箭術、馬術、算數及法律道德的綜合能力測試。並且洪武皇帝堅持箭術的重要性,他令國子監學生和其他州縣的學生都要堅持學習和練習這一專案。    朱元璋要求考生們不能只具有單純的詩詞歌賦才能,而這些透過多層選拔的有古典文獻研究能力的以及擁有正統信仰的文人們,他們組成了日後協助皇帝統治帝國的文官集團。文官集團不受世襲貴族或者武將的嚴重挑戰,它以空前牢固的的程式左右著明政府。    在明王朝建立之後的很多年裡,也有宦官試圖挑戰文官們的權威地位,但文官官員作為最天然的領導人,宦官、武將、宗室這些社會其他集團都無一能與之抗衡。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