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大明海事最新章節列表 > 5、任命文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5、任命文書

兵部下發任命書的時候,已經是兩個月之後的事情,這兩個月裡,沈約再沒見過毛紀或者是霍韜,那兩人就像從來沒有出現過一樣。    沈約照常在翰林院幫助修編,聽說是楊寶兒為他爭取來的,這一回謄寫書稿是有酬勞的,雖不是銀錢,但卻是一個月半石的米糧。    楊寶兒與方向和並著孫承澤照舊的慣例進了翰林院,楊寶兒是個從六品的編撰,方向和與孫承澤都是正七品,這已經是非常高的起點。在沒有訊息的這兩個月裡,沈約間或會後悔,同科的進士們都有了著落,有的吏部已經發來檄文,例如汪珉,他就被安排去山西大同下頭的縣當個縣令。    或者還有更幸運的,被挑選去刑部或者戶部,等去下頭熬上幾年,回來就直接能進六部了。沈約想事情的時候,手頭上依舊在做事,這是他幼年養成的習慣,家裡事物繁重,不容許他真的一心只讀聖賢書,他在讀書寫字的時候,一般都是要兼顧著家裡的雜活的。    沈家是祖傳的工匠,沈約的爺爺和父親都是石匠,他們在一塊石板上刻字或者刻碑文,再有就是一些雲紋雕刻,這些吃力卻需要細緻手段的玩意佔據了沈約的整個童年。    沈父是個性格沉默死板的中年人,他常年與他的石頭混在一起,空有一身力氣,卻一字不識。沈約的母親嫌他窮苦,又不識情趣,便跟著一個外地來的商人跑了。春風十里揚州路,揚州約莫還是個小地方,母親跑了還沒三天,便被同鄉的人瞧見,教人捉了回來。    淫.婦不是沉河就是燒死,沈約一直記得她母親的樣子,頭髮很長,到底有多長,就是她坐著梳妝的時候,她的頭髮能從頭上一直蓋到腳面去。女人被綁回來,沈約原本被鎖在屋裡,或許真的是母子連心吧,沈約在屋裡又哭又鬧,最後在裡頭聲嘶力竭地哭暈了過去,沈約這一場驚天動地的嚎哭總算挽救回一個女人的生命。    沈氏族人商議,將這個不守婦道的女人發賣了,賣到天邊去,遠遠不見。從此沈約再也沒見過他的母親,那個頭髮濃密,眉眼很美的溫柔女人。    沈約的父親在第二年上娶了繼母,在接下來的幾年裡又生了很多子女,沈約便搬去與爺爺同住。爺爺捉著沈約的手,教他在石板上刻字,沈約的啟蒙,便是在這一塊塊冷硬的石頭上鐫刻前行的。    “沈兄,你的任書來了”,楊寶兒已經穿上了翰林院修編的青袍,袍子外頭的補子是雉雞,他捏著一封文書進來,那模樣比得了他自己的任書還要高興,“沈兄,是兵部,是兵部發來的任書,你即日就可以去兵部報道了。”    諸位修編都過來道喜,沈穆也在其中,他說:“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沈穆的感慨並非空穴來風,他想起自己當年的廷試,以及當年廷試現場考過的那一道題,嘉靖帝登基改元的第一年,六月殿試,皇帝親自出了一道題,題目是“追榮本生父母以何為宜”。    嘉靖帝名朱厚校鏨諍惆猜街蕕囊桓鱟襖錚母蓋字斕vz是成化皇帝的第四子,他的祖母則是成化皇帝的一名妃子。興王朱vz的母親邵貴妃年少時就被賣給太監,太監訓練她寫字和唱歌,然後把她當成禮物敬獻給成化皇帝。興王長大後封地湖廣安陸,邵貴妃則留在了北京的宮殿裡,成化皇帝早已薨去多年,等她的孫子繼位成皇帝的時候,當年的貴妃娘娘已經退居浣衣局,成了一個雙目失明的老婦。    正德皇帝在他從南京返回北京的路上,在一次乘船遊玩的過程中溺水,幾乎淹死,此後身體情況惡化,次年四月病逝。正德皇帝病逝之後,他沒有留下關於繼位的明確指示,他身後的一切事情都交付給了他的大學士們。    在正德皇帝死前五天,內閣首輔楊廷和以皇帝的名義明令皇帝年幼的堂弟朱厚興醵趟蓋追サ氖奔洌12壇兄斕vz興獻王的爵位。正德皇帝死的當天,楊廷和請求太后懿旨,指定這個十三歲的孩子作為已故皇帝的合法繼承人。    楊廷和的意思來源於《皇明祖訓》中“兄終弟及”這一條款,他說皇位應該傳給興王,因為他是弘治皇帝弟弟的獨子,已故正德皇帝的堂弟。楊廷和並沒有指出這條規定只適用於正妻的兒子,也沒有指出來,任何曲解其意的解釋都要被斬首。    《皇明祖訓》的原文如下:“凡朝廷無皇子,必兄終弟及,須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雖長不得立。若奸臣棄嫡立庶,庶者必當守分勿動,遣信報嫡之當立者,務以嫡臨君位。朝廷應即斬奸臣。其三年朝覲,並如前代。”    明代皇帝繼位的歷史裡充滿了叛逆和篡位,內閣首輔楊廷和要把這個年幼的孩子推上皇位,他致力削減已故皇帝親信的勢力,並且令一個由司禮監、勳貴、皇室、內閣和其他官員組成的代表團去湖廣安陸迎接新帝,年輕的興王接受了太后的詔書,在這一場與舊皇親信的權力交鋒中,楊廷和成功了。    嘉靖皇帝的年號出於《尚書》中的一段話,“無敢荒寧,嘉靖殷邦,至於大小,無時或怨。”‘嘉靖’一詞表示對新皇帝及其朝廷的期望。    嘉靖帝繼位之後的第三天,他派人護送他的母親從安陸來到北京,到達通州的時候,這名婦人聽說自己將被當作王妃而不是皇后,她的兒子會喚她叔母,她拒絕入京,並威脅說自己要返回安陸。    禮部尚書毛澄給出意見,太后給出一道懿旨,說尊稱皇帝的父親、母親和祖母以帝後的稱號,朝廷被迫給出這種禮儀,這種禮儀又給予這位王妃最高的尊榮,嘉靖帝的母親這才同意入宮。    嘉靖帝的母親入宮之後,儘管她號稱是皇后,但並未得到適用於皇后的禮節,弘治皇帝的皇后張太后仍然把嘉靖皇帝的母親當作一般的皇妃看待,張太后的態度激怒了皇帝的母親,也一樣激怒了新登基的少年皇帝。    嘉靖帝登基之後的第五天,他令禮部提出適合他父親大禮和稱號的意見,大學士楊廷和指示禮部尚書給了兩個先例作為回答,漢代定陶王和宋代濮王的繼位。    漢成帝去世前兩年,他指示自己的侄子定陶王繼承他的世系,定陶王掌權之後便不顧朝臣反對,給予自己的家庭成員封號俸祿及其他恩惠。後頭皇帝把他的兩位祖先搬到更高的位置,並且建立家廟。從某方面來說,這只不過能證明皇帝最終能夠為所欲為。    至於宋代,仁宗皇帝收養了趙曙,趙曙是濮王的第十三子,是開國皇帝趙匡胤的遠代子孫,後仁宗皇帝立他為太子,直至他繼位,朝中關於他父母封號的爭論又開始了。    宋代的高級官員們分成兩個派系,一批人認為皇帝應該給他的父母封號,另一批人認為皇帝只應當承認他的世系。    明廷君臣關於這次爭辯的重點在於王朝世系的合法繼承和家族慣例的血統繼承或過繼繼承,即是“統”和“嗣”的問題,大學士們認為繼承某人的人應該是某人之子,這是家族慣例的一個基本原則。於是年幼的嘉靖帝必須把自己的父母當作叔嬸對待,更應該把他的伯父伯母當作自己的父母對待。    嘉靖元年二月,皇帝母親的宮殿院落裡發生了一場起因不明的大火,楊廷和將這場事故看作是先祖對祭祀的不滿,因為火是主宰所有禮儀事物的自然力。大火之後,楊廷和逼迫嘉靖皇帝撤銷了他父親和母親的帝、後稱號。    同年六月,國家更改嘉靖年號的第一年的廷試現場,皇帝出了一道題,“追榮本生父母以何為宜”。在廷試現場出這樣的題目,皇帝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誘導出學生們對於他立場的支援,他一直為親生父母謀求創立禮儀的支援。    對皇帝榮追自己親生父母的意圖給予明目張膽的支援,就是對內閣大學士們主張的反駁,楊廷和鞏固擴張大學士們的許可權,皇帝被綁住手腳,當年沒有一個文章的作者敢於反駁大學士們的主張。    沈穆想得通其中的關竅,於是作了一篇與皇帝意願背道而馳的文章,這篇文章卻暗合了當時內閣首輔楊廷和的心意。    楊廷和對沈穆滿意了,在新帝根基不穩的時候,強勢的內閣首輔楊廷和點了沈穆出來做狀元,從當時的情況來說,沈穆不是不得意的。但他想不到的是,僅僅兩年之後,楊廷和就致仕了,這位權傾朝野的內閣首輔,就這麼從嘉靖朝的政治舞臺中退了出去。    沒有了楊廷和,嘉靖帝也想不起來沈穆這個人了。或許也能想得起來,但想起的時候,大多數的情緒都是對當時年少勢單力薄的無奈,以及對這些個站錯隊的趨炎附勢的小人的憤恨吧。    君權與相權,孰重孰輕,若是讓現在的沈穆去選,他應該不會有太多的考慮,君為臣綱。但換做當年,他也不過是個初出茅廬的少年郎,讓他去為根基不穩的嘉靖帝搖旗吶喊,礙首輔大人的眼,他是萬萬不敢的。    再說了,就算他當年甘願勇為少年天子的馬前卒,還不知道能不能在官場熬過三年呢,畢竟楊廷和與嘉靖皇帝的拉鋸戰持續了三年,這三年裡,皇帝都是無可奈何的,換做他,估計下了廷試的第三天就要與仕途這個詞永訣了。    不管怎樣,現在他還苟延殘喘著,不得不說是帝王仁慈。若真的有一日天子一朝興起,想來個秋後算賬,他又該何去何從呢。    沈穆心道,活著吧,活著有夢,活著有酒,活著才值得他衷心慶賀。楊廷和放過他,嘉靖帝忘了他,那樣才有長長的一輩子呢。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