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古代 > 穿越三從四德最新章節列表 > 20、起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20、起屋

才吃了飯,暖洋洋的帶著睏意,可也不敢就睡,姚氏攬著廷瓏歪在床上,手上有一搭沒一搭的給她順頭髮。

廷瓏枕著母親的腿,講笑話似地將今日在書房裡,二嫂子和幾個姐妹都說了些什麼話學給姚氏聽。

姚氏聽了就道:“你二伯那兩個妾都是伺候人的出身,慣於媚上,哪個都不是省事的,養的閨女也一副小家子氣,眼皮子淺的很。你多避著她們些,若是避不過,能讓就讓些,多少顧著你二伯的臉面罷。”說著,嘆了口氣又道:“你二伯母在的時候就沒少跟那幾個妖精生閒氣,她沒的早,留下兩個孩子受這樣的罪。”

廷瓏聽了姚氏的話,想著廷碧、廷琰兩個今日在書房時耐著性子聽廷瑗誇富,一唱一和的敷衍的密不透風,知道她們如今養在大伯母那裡,雖不愁吃喝,卻不如在母親面前自在隨意,小小年紀就學的極有眼色。這樣的早慧,都是在苦水裡泡出來的,到底要像廷瑗一樣敢說敢笑,性情活潑,才是父母寵愛從沒受過白眼的孩子。

正想著,就聽姚氏道:“瓏哥,你記住,《女誡》裡頭雖第一條說的是卑弱,卻也不是叫女人性子一味的軟弱,這一條原講的是女子處事之道,陰以柔為用,以弱為美,但凡為人處世不可太過激烈、強硬,需徐徐圖之,學會示弱用柔,你看那水,用什麼盛著就是什麼形狀,沒一點硬氣,偏能把石頭滴穿。”

廷瓏聽母親講這些,雖談不上大受啟發,不過,《女誡》那種瘋子寫的書也能解釋的這麼後現代,還是覺得不佩服俺娘都不行呀……廷瓏決定以後遇事多多向母親討教,突然又想起剛剛吃飯的時候,姚氏沒進飯廳之前大嫂子和二嫂子火花四濺的事情,就從頭到尾給姚氏講了一遍。

姚氏聽了道:“桂姐兒是咱們桐城有名的胡百萬家三姑娘,咱家與他們家合股做著生意,常來常往的,他家相中了你二堂哥廷理學問好,你大伯就答應了這門親事。桂姐兒過門帶了十八間鋪子,三百畝水田的陪嫁,和你二哥哥成親第二年就生了個小子。”說著微微一笑,又道:“上年立逼著你二哥哥下場去博功名,廷理師從方家太公,不願出仕,跑到白鹿書院去做了教習,為了清明遷墳的事才剛回來,到家連門都沒進,只在廂房裡歇了——所以我跟你說,女人不得過於剛硬,要懂得用柔——桂姐兒就可惜在不曾讀書,不明白這些道理上了。”姚氏說完看看廷瓏,見她留神在聽才又接著說:“你大嫂閨名令儀,她爹路知府在咱們桐城任上,最是清廉不過,過門時嫁妝不過是個意思罷了。她性子賢良,自嫁過來夫唱婦隨,和廷瑞投契又孝順公婆,只是人卻沒有事事如意的,令儀過門十來年也不曾生個一男半女,早兩年好容易懷上了,不出三個月就掉了,也是個苦命的。我這兩日在旁邊看著,這桂姐兒實在是咄咄逼人,也不知你大伯母存的什麼想頭,任由她胡來。”說著笑了笑,道:“她說什麼你就當聽不見,多留意你大嫂怎樣待她,說起來,若論做事,你大嫂比一般男人還強些。”

廷瓏聽的頭腦發脹,只覺得這張家的水真是深,大房、二房都這麼一大攤子的破事。原先在京裡,她家人口單純,只覺得父慈子孝,其樂融融,回了張府一看,原來能攤上這樣的人家卻是十分難得。想到這,像條小魚似地一拱一拱的從姚氏腿上爬上來,枕著姚氏的胳膊。

姚氏就嗔道:“那麼沉的腦袋擱在我身上做什麼。”廷瓏也不起身,光對著姚氏傻笑,死不悔改。姚氏點著她的腦門道:“這丫頭,這麼大了還撒嬌,什麼時候能有個大人樣呀。”

廷瓏默然半晌問道:“咱們院裡自己開火不行嗎?非得去大伯母那吃飯去呀?”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姚氏道:“原是為了多一事不如省一事,咱們小姐且將就將就吧。我知你清淨慣了,看不得這些事,不過這樣的事,哪家沒有,什麼樣的人都能碰上。多聽多看,別人有的毛病,你見了,自己身上就不許犯,見了別人身上的好處也要學一點來。”廷瓏嘟著嘴答應了,其實那些個齷齪事她都看得明,給她點時間思考也知道怎麼應對,只是她不是那種覺得與人鬥爭,其樂無窮的人,大好時光做什麼不好,只在那裡挖空了心思算計,真想立刻搬到山上去,還像原來那樣安生的跟著父母、哥哥,自成一方天地。

又過幾日,眼見到了清明,因需在陽氣未升之前遷墳,姚氏便跟著大太太收拾好了祭拜之用,又另收拾了白衣麻布交僕從挑著上山。大房張載、二房張傑、長房長子廷瑞餘下兄弟廷理、廷、廷瑾及未出五服的眾本家男丁到山上會齊三房張英、廷玉,半夜帶著隨從上山,趕在清明當日天色未明之時將大事辦了,事既已了,起屋的地方也已經相看好了,張英和廷玉就隨下山眾人一起回了城。

回到家裡將遷墳情形跟姚氏說了一遍,又道那看中的屋址,就選在芙蓉坡南向,只說那處地方地勢頗緩,雙溪環抱,在那建三進兩層的屋宇,可以收攬群峰聳峙之勢,背陰處有片竹林,推後窗可見竹尖松梢。又頗自得道:正是“ 長廊下瞰碧蓮沼,小閣正對青蘿峰。”似乎覺得能住在陸放翁夢中所見之處是大可喜悅的事。姚氏笑微微的看著張英老夫聊發少年狂,鼓勵道:“老爺既然已看中了,便去請營造匠人推敲推敲,也好置辦材料,僱工築基。”

張英聽了正要去找大哥商量,忽然家人來報說:“知府大人來拜望老爺,現已迎到廳裡。”

張英聽了,整了整衣冠步出內宅去接待安慶知府。

姚氏又在房裡細細問了廷玉這幾天在山上的情形,廷玉一一答了。又說道:“以然說玉清舅媽叫咱們別買石料和木料,他家年前起閣樓剩的料大概夠咱們用了,讓先用著,萬一不夠再買。

姚氏就笑道:“起個閣樓總共能有多少料,何況還是剩下的,你爹爹要起兩層三進的宅子呢。”

廷玉回到:“看著不少,老爺也看了說差不多夠使的。”

姚氏聽了就微微吃驚,凝神想了半晌,問道:“上回咱們上山,你玉清舅媽給你的荷包裡裝的什麼。”

廷玉就道:“是一尊玉觀音掛件。”

姚氏笑道:“帶著呢沒有,我看看。”廷玉說聽了就道:“兒子還沒帶,連荷包都在房裡放著。”姚氏也點點頭,不再說什麼。

傍晚張英回來,姚氏伺候他更衣,問道那知府來做什麼。張英道:“聽說咱們家遷墳來賀,後來又問到咱們家兩個孩子都定了親沒有,我怕他開口提親,只說兒子已經定了,女兒咱們想多留她兩年,不著急。”

姚氏就道:“怎麼就推了,看看他們孩子什麼樣再說也罷了。

張英道:“他家少爺我已是見過了,就是上回在碼頭上叫他拽住去家裡作客的時候見的,樣子忒笨了些,蠻愚不堪,實在配不上咱們廷瓏。”

姚氏聽見就有些犯愁。張英知道她的心思,只勸解道:“孩子們還都還小,現在想這個也早了些,到時候說不定就有合適的了。”

姚氏也便點點頭,伺候張英洗漱了安歇。

第二日起,張英就叫廷瑞去請了相熟的營造工匠,一同上山去看了,又對照方家的圖紙,很快定了形制。又請了石作、大木作、小木作、雕作、鋸作、竹作、瓦作、泥作、彩畫作、磚作等人,就呼啦啦的開上山去,吃住都在那裡,幾天時間就打好了地基,照這個速度,數伏就能完工。

張英也大多數時間都耗在山上,那邊起屋,他就帶著家人疏通池塘,在房前屋後規劃菜壟瓜畦,又在四周圍上籬笆,蓋了連個房擋雨的茅亭草舍,房屋還沒起來倒收拾的像個莊戶大院的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