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晚唐駙馬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一十三章 破局(一)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一十三章 破局(一)

深夜靜的麟德殿裡人影閃動,馬公儒取出一封信放到皇帝的岸頭,然後悄悄退出去。

剛走出沒幾步,忽然停下腳步,回頭看一眼那封信,又悄悄走回去。

也許是嫌位置不夠顯眼,也許是嫌角度不對,或許是他覺的位置太顯眼,少監拿起幾封奏疏悄悄壓在書信上面,這才滿意的點點頭,然後退出麟德殿。

第二天下朝以後,唐武宗照例來到麟德殿。翻閱案上的奏疏,用御筆在上面勾畫一個個赦字,直到他看到奏疏下面那封信才停止。

皺眉拿起信,皇帝陛下再次讀起來。信還是那封信,可再讀一遍,唐武宗嗅到一股別樣的味道。

都說貴人多忘事,但是他的記性一直很好,尤其是那些極其在乎的事情。如果沒有記錯,他吩咐過馬公儒把信收起來,它不應該出現在這裡。現在出現在奏疏中間,是馬公儒一時疏忽,還是他有意放進去的?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抬頭看一眼身旁的馬公儒,皇帝知道只要吩咐一聲,他就會過來給自己解釋。可是他並沒有那麼做,因為他忽然發現書信上不同尋常的地方。

看著工整無比的字跡,唐武宗忽然一愣,似乎想到什麼事情,拿著書信匆匆離開案邊,走到一幅畫下面匆匆對比一番。

雖然和往常一樣,一直頷首等待聖上的吩咐,看不到皇帝愣愣的表情。但是透過腳步聲,他知道皇帝停在哪裡,也知道到皇帝很可能發現了那個秘密。嘴角微微抖動一下,他知道上柱國公吩咐的事情已經完成一多半,剩下的一小半就與他無關,那是馬元贄的事情。

信上的字跡工整無比,顯示著寫信的人深厚的筆力。畫上的字跡歪歪斜斜,手筆就像初習字的小童,也就有個字的模樣,哪有什麼工整可言?

這一刻,他終於知道,信為什麼會出現在奏疏中間,也明白馬公儒的用意。他是在提醒自己,兩個字跡不同,這封信很可能是偽造品。

鐵證如山面前,唐武宗還是不敢相信事實,因為看到畫在看到信之後,誰又能說畫上的字不是刻意為之?略微思量一會兒,皇帝對著馬公儒吩咐:“去甲庫把魚恩的考卷取來,朕要看一看。”

因為科舉制度的興起,唐朝建立了專門管理官吏職名、履歷、考績、選授官員的“甲歷”檔案館,這便是甲庫。魚恩不只是駙馬,還是中舉的進士,試卷,履歷等資料當然存放在甲庫。

馬公儒聽到皇帝的吩咐,並沒有像往常那樣急匆匆的去辦事,而是在唐武宗驚異的目光中,從懷裡慢慢拿出一卷帶著點點紅斑的紙,恭敬的交到唐武宗手裡,正是魚恩那篇嘔心瀝血的考卷。

少監是在用這個動作告訴皇帝,一切都是我有意為之。

見到這一幕,唐武宗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讚賞的點點頭。他知道皇帝不可能面面俱到,很多事情還要靠身邊的人細心給他提醒,殿中少監的表現讓他很滿意。

時隔這麼久,試卷上的血跡還是歷歷在目。看到這些血跡,皇帝心中忽然感覺很惆悵,曾經為大唐嘔心瀝血的人,現在居然在大牢裡等待自己的審判。

試卷上的字跡雖然比畫上的工整一些,但也是歪歪扭扭,跟書信上深厚的筆力一樣天地有別。如果讓唐武宗自己判斷,畫上與試卷上才更像是一個人的字跡,而書信上……

皇帝忽然有個大膽的想法,會不會是魚恩找了別人代筆?不然義昌那些書信又怎麼解釋?難道堂堂公主殿下,還會和別人串通起來陷害自己的駙馬?

想到這裡,皇帝陛下再看向馬公儒的眼色從讚賞變成冷冽。他知道這位少監這麼做,未必是因為細心,很可能是聽從了別人的吩咐。至於吩咐的人,不用問他也猜得到。

……

從史料和詩詞上看,唐朝言論自由的層度出奇的高。批判皇帝,嘲諷后妃,挖苦下時政的詩詞比比皆是,就連駱賓王的討伐檄文都不被武則天禁止。

唐朝言論自由的程度,遠不是現在大洋彼岸那種看似自由,實際上確控制一切言論,用法律限制一切對國家有害言論,經常聯邦調查的那種偽自由可以比擬。也許他們宣傳出來的假象,還可以與唐朝的言論自由比一比。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流言蜚語總是傳播的很快,尤其是與皇族有關的時候。封建社會這個最神秘,最高貴的特殊群體,總是大家最關心的話題。

堂堂公主在李玉婚宴上失儀,醉話連篇,當然是個很好的嚼頭,三兩天的時間就傳遍整個長安城。再配合她和李玉不可描述的故事,人們又把唐版甄嬛傳推上大唐熱聊榜的高峰。而且這一次熱聊的程度遠非以往可比,就連大明宮裡都傳進不少流言蜚語。

身為內侍監,馬元贄經常在大明宮外面走動,接觸流言蜚語的機會自然要比別人高的多,也只有他才可以名正言順的將某些事情說給皇上聽。

麟德殿裡故作為難的一句,老奴有些話,不知當講不當講。徹底引爆義昌公主和李玉通姦一事,始終被矇在鼓裡的唐武宗,首次聽到皇家最讓人頭痛的事情。

身為皇帝,唐武宗知道大唐的公主的德行,也知道她們永遠是皇家的痛,因為她們總喜歡幹一點自己喜歡的事情,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皇家公主的臉面,正是被她們這樣一點點敗壞,直到沒人願意娶她們為止。

只是他從這件事聯想到另一件事,從裡面能嗅到不少陰謀的味道。他害怕有人是想透過抹黑義昌公主,進而為魚恩洗白。

唐武宗並沒有斥責馬元贄,反而慶幸馬元贄稟報的早,流言還沒到不可收拾的地步。無論事情是真是假,既然已經到流言四起的地步,為了皇家的臉面,他都要查一查。

一邊讓馬元贄繼續明察暗訪事實與流言的源頭,一邊宣召義昌公主入宮,當面問一問當然是最直接的辦法。

其實唐武宗對於這件事抱著懷疑態度,他心中還有一絲期望,期望妹妹只是被人誣陷。只可惜,有些事情總是事與願違,公主的坦誠把皇帝雷的外焦裡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