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晚唐駙馬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八章 駙馬爺升堂(四)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六十八章 駙馬爺升堂(四)

當車隊到達扶風縣的時候,因為事先通報過,扶風縣令早已率領一眾差役等在城門口。

馬車緩緩停在迎接隊伍前,一身錦緞玉袍的魚恩在香兒的攙扶下,緩步走下馬車顯得奢華至極。

見到這一幕,縣令急忙上前見禮:“扶風縣令李昌,率一干衙役,恭候賑災經略。”

一眾衙役也跟著附和,顯然是給足了他這個駙馬經略的面子。他也絲毫不掩飾臉上自得的神色,昂首挺胸,傲慢的揮揮手,就算是給眾人回禮。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禮數雖然做到了,但絕對算不上得體,輕視之心溢於言表,眾人的臉色也跟著有些尷尬。心中雖然有些不喜,但人家畢竟是天子欽點的經略,皇家的駙馬爺,不拿正眼看他們,他們又有什麼辦法?

縣令吃癟很是尷尬,急忙再說:“經略一路車馬勞頓,還請隨本官去縣衙稍事休息,本官早已略被薄酒為經略接風。”

只可惜熱臉貼著冷屁股,魚恩並沒有和他答話,似乎沒有聽到,更像是置之不理。

自顧自對身邊香兒問:“你可知這扶風縣名字的來歷?”

作為一個婢女,香兒哪裡知道?躬身搖頭便是回答,顯得謙卑至極。

顯然很享受香兒虛心求教的模樣,臉上瞬間爬滿自得的神色,昂首傲然道:“扶風縣取的是“扶助京師、以行風化”之意。只可惜人心不古,至如今卻出現如此有違風華之事……”

說道這裡忽然停頓下來,低頭俯視縣太爺,抑揚頓挫的道:“明府這個太爺當得好啊!”

明府這個稱呼在漢朝的時候指太守,是明府君的簡稱,但自從唐朝之後多用來代指縣令,到了清朝用來指知府。

縣太爺是一臉矇蔽,不知道自己哪裡的禮數不周,居然惹得經略如此生氣。旁邊的掌書明顯要激靈許多,悄悄拉一下他衣角,讓他往後看,這才看到車隊後面眾多流民,心中才有計較。

唐朝時期的掌書,基本就是後世的師爺,縣令問案負責記錄,私底下幫縣令出出主意,官位雖然沒有縣丞高,可地位卻比縣丞高許多。差役們可以不給縣丞面子,但必須給掌書面子,因為他是縣令的直系內人。

看清問題所在,縣令臉上的尷尬神色瞬間消散,換上一副苦澀的模樣,哀聲說:“明公似乎對本官有些誤解,扶風縣連年欠收,糧倉早已見底,實在養不活這麼多百姓。與其讓他們在這裡餓死,還不如早些放他們一條活路。本府丟些考績總比餓死人強,明公以為然否?”

說話的時候躬身低語,謙卑至極。只是言語中的意思卻沒有一點謙卑的意思,反而像是有道不盡的苦楚。

稱呼也從經略變成明公,說明縣令對魚恩明顯尊敬許多。在唐朝下官稱呼上官一般都稱呼明公,這是一種尊稱。而直呼官位,例如縣令剛才經略的稱呼,雖然算不上貶義,但卻很正式,少一股親切。

只可惜魚恩今天似乎決定將傲慢進行到底,縣令有意拉近距離的舉動他是完全視而不見。反而丟給他個鄙夷的眼神,似乎在他眼裡這個縣令一無是處。

縣令到現在還沒摸清魚恩的脈,只能透過短暫的接觸斷定這位駙馬爺官架子十足,喜歡賣弄,輕佻傲慢。按照他以往的經驗,這種上差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好大喜功。

只見縣令苦澀的模樣盡退,臉上的怒容若隱若現,恨聲抱怨:“殿下有所不知,扶風毗鄰京師,豪門大戶自然多一些,有些事情下官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果然不出縣令所料,好大喜功的魚恩一聽這話,頓時怒聲到:“光天化日,朗朗乾坤之下刁民竟如此猖狂。明府放心,既然讓本宮遇到了,定不會輕饒!”

聽見魚恩這番話,掌書悄悄給縣令遞過去個焦急的眼色,意思是在說,大人您怎麼能這麼說?扶風縣的大戶可鬥和咱們有關係,這位爺要辦哪個都得牽連到咱們。縣令也還個他一個稍安勿躁的自信眼色,告訴他自己有絕對的把握。

其實縣令早就算計好了背鍋的人,到時候找個李姓的人家背鍋,上差留個不畏豪強的美名,自己得下點實惠豈不是雙贏?至於這人家為何姓李,道理很簡單,大唐姓李的不僅多,而且多喜歡與皇家攀上點關係,辦他們才能兩全其美不是?

只可惜他天衣無縫的算計,偏偏遇上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只聽魚恩胸有成足的安慰道:“明府放心,本宮路上聽流民說,李家莊李家為富不仁,對朝廷命令居然陰奉陽為,每日讓流民勞作許多不說,還只給流民吃流食,實乃見利忘義的刁民!”

縣令聽到這裡,暗道一聲不好,這位經略大人莫不是收到什麼風聲,用這番話來試探自己?正遲疑間,魚恩下一句話讓他心中的石頭落地。

只見魚恩一臉憤慨的道:“大戶人家招養災民,流民以工換吃食,乃是本宮上稟聖聽的良策。只可惜總有人想從中撈些好處,居然從流民嘴裡剋扣,這李家實在欺人太甚!”

聽完這番話縣令忽然覺得自己有些多心了,因為這位經略明顯是因為自己良策被陰奉陽違而生氣,顯然不是因為聽說什麼風聲才來這裡試探。

足夠強大的藉口消除縣令的疑慮,只是縣令這口氣還沒來得及放鬆,又因為另一件事變得更加提心吊膽。因為這位上差一旦提審李家,很容易讓某些更不可告人之事浮出水面。

還是掌書激靈,一聽這話連忙說道:“明公消消氣,李家的事情明府早已知曉,也已懲罰過。李家自知犯了大錯,還命人送來不少糧食。”

縣令與掌書多年相知,馬上明白他的意思,急忙跟著附和。只可惜在他們看來很好的解決方式,在魚恩看來卻有些輕,因為他現在是個好大喜功的人。

“兩位的難處本宮明白,也不必解釋那麼多,若是連小小李家都辦不了,本宮這個經略還有何顏面面對聖上?兩位稍安勿躁,且看本宮升堂問案,拿李家開刀!”

說完話也不理會兩人哭喪的臉,直接反身登上馬車,示意縣令帶他去縣衙。(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