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又有些詫異的道:“之前外面的風聲,臣妾也聽人說過一些。只是一直以為是傳言,是旁人以訛傳訛的。畢竟那小姑娘我也見過,溫溫柔柔的,不像是鬧事的人。不曾想外頭的傳說竟是真的,她真的帶著人進京了。”
“鬧事?”奉昀帝道:“也未必是鬧事吧。朕知道,要敲鳴冤鼓,敲鼓之人自己都得坐笞五十,真是鬧事,付出這樣的代價,也實在不划算了些。”
他站起身,道:“到底是怎麼回事,朕還是親自去外頭,聽看看他們到底想怎麼說吧。蘇公公,你跟我來。”
蘇公公連忙跟上。
淑貴妃也趕緊側身,行禮送奉昀帝離去。
她沒有跟上去,跟了奉昀帝這麼久,她也知道皇帝的性子,做正事的時候,她最好還是迴避。
皇帝最討厭的就是後宮干政,奉昀帝喜愛她,喜愛的就是這份雲淡風輕,從不插手朝事,在她這裡才最輕鬆。
但……
淑貴妃神色不定的想,關於唐宛央和段家一案之事,她倒是看不出來奉昀帝是個什麼反應。
要說震怒,分明就不是震怒的神情,要說支援,倒也不見得。
皇帝一年比一年更加喜怒不形於色了,很多時候,她也辨別不出來奉昀帝的心思。
她身為蕭家的女兒,知曉蕭憐秋在唐府裡因唐宛央而出現的麻煩。
淑貴妃當然不希望唐宛央順利,甚至也如蕭憐秋所盼的一樣,希望能藉著這件事,兵不血刃的除掉唐宛央。
但她在宮中,雖然有皇帝寵愛,反而必須更加謹慎,不能輕舉妄動,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奉昀帝來到了御書房坐下。
不斷地有內侍進來,將長安門的境況仔細的報與他聽。
當說到唐宛央所說的“鳴冤鼓的人不止一人,一百來號人一共坐笞五十也不過一人半杖”時,繃著的臉也忍不住笑起來,笑罵道:“唐修謹還真是生了只小狐狸!”
蘇公公在一邊瞧著,奉昀帝這麼說,面上的神情也沒有一點震怒。
心裡便回過味兒來了,至少唐宛央帶著鄉民進京鳴冤鼓這等大事,對於奉昀帝來說,並沒有震怒。
奉昀帝的心裡,沒有怪責唐宛央的意思。
“皇上,這十幾年來沒人在天子腳下鳴冤鼓了……”蘇公公道:“唐大小姐這回,可成了上京城的大事。多少雙眼睛都盯著呢。”
“蘇公公,你以為她這事做的如何?”奉昀帝問。
“這……老奴不敢瞎猜。”蘇公公道:“只是不知道唐大人知不知道唐大姑娘這般行事。”
“當然不知道。”奉昀帝一笑,“這唐家小姐,連唐府都沒回,就匆匆忙忙的趕到長安門鳴冤鼓,真有這麼急,回府的功夫還是有的。要是唐修謹,絕不會讓她行程如此匆忙,很明顯,唐家小姐是怕橫生變故,被唐修謹阻撓,才決定先斬後奏。”
蘇公公看著奉昀帝,笑道:“唐家姑娘是個機靈人兒。皇上上回還賞了她呢,就是膽子忒大了些。世家小姐,誰敢做這些事,還和庶民們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