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我成了仁宗之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二二章 真正的末路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九二二章 真正的末路

從早期派遣細作進入宋國境內偷師學藝,到發動小規模戰爭策應工匠北逃,再到最後起事反叛,甚至說更早些時候,他耶律乙辛設計皇后,謀害太子,都是在為契丹整個族群考慮。

耶律乙辛認為,如今的北遼皇帝,沒有能力讓大遼持續輝煌,只會逐漸敗落,從而導致整個契丹族群消亡。

他認為,只有他耶律乙辛才能讓契丹族群永遠的強盛下去。

在起事之前,耶律乙辛是聯絡過諸多部落的,也跟不少的貴族溝通過。但在他起兵之時,響應者寥寥,到最後卻反過來征伐他······

在耶律乙辛看來,這就是背叛。既然自己被他人背叛了,在窮途末路的情形下,他徹底背叛契丹這個族群,也就沒了心裡負擔······

這是理由,也是耶律乙辛在得到宋國支援後,到北遼境內禍害的情緒所在。

其實,對於耶律乙辛這樣的梟雄,妻兒老小,他在特定時期是可以拋棄的。

可惜,入境禍害之初,他曾經幾次跟北遼的朝廷聯絡······杳無音訊!

所有的因素積攢著,就給了耶律乙辛徹底禍亂北遼的理由。至死而不悔。

當然了,能不死還是不死的好,當在大宋定居的家眷,一份份帶著殷切期盼的書信到手後,一直在打生打死的他們,終歸還是想活下去,哪怕最終只是過常人的生活也行。

人都是這樣,站西山只會看東山的風景。

作為轉戰在自己母國境內,到處禍害的叛軍,找不到歸屬,唯有家眷的書信,讓他們有一絲慰藉,在情感上就有點傾向於回到中原了,也讓他們多少對宋國朝廷有了份念想。

既然征戰能為妻兒換來安身立命的基礎,是不是也存在在宋國收復燕雲後,他們可以帶著戰功迴歸平淡?

想法總是有的。但是,在傳來宋國朝廷暫時無出兵計劃時,就把他們心底那一絲絲的希望打破了。

作為叛軍,他們都很清楚,自己這支隊伍熬不過今年了。如果今年宋國不發兵收復燕雲,即便是有宋國的支援,他們也很難熬過去了。

力竭了,人力還是馬力都枯竭了,不可能撐下去了,最為關鍵的是,宋國朝廷沒有出兵準備的訊息,讓他們的心力耗淨了。

就在這時候,宋國朝廷一句軍謀不可公之於眾,帶著大遼朝廷集結兵力準備圍剿他們的訊息來了······

“這或許就是我等最後的戰鬥了,也是該給命運一個交代了。”

耶律乙辛煩了,厭煩了整日的征戰。這心思放在一年前,任何人都想不到耶律乙辛會有這樣的心思。而如今,與北遼朝廷作戰一年,又在北遼境內漂泊多半年,他是真煩了。

要說耶律乙辛現在很渴望平淡的生活,或許有點矯情,畢竟是梟雄,似乎不應該被兒女情長牽絆。事實上,這段時間,讓他想的最多的,不是曾經做大遼魏王時的意氣風發,而是小妾書信中說起么兒在大宋學堂的事······

越細微越能浸入人心。

“大王,如今咱們分兵,化整為零的作戰,朝廷大軍也未必可以將我等殲滅。宋國所謂的不出兵,在末將看來,是障眼法,只要大遼的戰力受損,宋國肯定是會趁機北上的。”

副將還在打氣,自己給自己鼓勁。

“你真以為咱們的分兵作戰就能逃出圍剿嗎?你我都清楚,大遼的朝廷是移動的宮帳,何處適合紮營,何處能過冬,何處水草豐美,何處又是必經之路,沒有比大遼朝廷更熟悉這片土地了。”

“之所以這近大半年我等能活著,是朝廷在擔心宋國出兵北上。這一次,不管宋國是不是真的不會趁火打劫,朝廷都不會再等下去了。或者說朝廷等到現在發兵圍剿我等,就是在等宋國的大朝會結束······”

艱苦的環境,讓耶律乙辛的思維很清晰,或者說,他耶律乙辛就沒有糊塗過,一直在審時度勢,只是,現實沒給他太多的選擇餘地。

或許還有,曾經的自大······

“大王······”

副將覺得大王有些消沉了,即便是朝廷圍剿,也不是沒有逃出生天的機會。糧草充足,裝備精良,戰馬還有戰力,在草原上,逃竄比圍殲要容易的多。

“不必說了!本王很清醒,並不是消沉。你可以想想,雖然我等分兵了,可隨時都可以聯絡上,難道朝廷不會一樣能掌握我等的動向?”

“更何況,本王甚至懷疑,在如今我等的隊伍中,是存在朝廷細作的,甚至連宋國的細作都有。早些時間,我等還能做到一擊即中,到後來,我等的出擊總是有所延遲,甚至幾次的突襲,都變成了惡戰。”

真正的窮途末路了······

“大王,北上吧。郝郎爾部多少跟大王還有些交情,大王曾經也多有照顧。在去歲的戰鬥中,並未見郝郎爾部的兵馬。或許北上會是我等的出路!”

相對於妻兒,自己的性命還是重要的,副將最終還是狠了心。宋國也好,大遼也罷,終將是靠不上,已經這般了,五萬精騎北上,也不是博不出一條生路來!

耶律乙辛看了看自己的副將······勇猛有餘,謀略不足呀。都到這時候了,將近半年多的時間,大遼朝廷豈允許他們再次逃脫?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當初從宋遼邊境折向東,是因為有宋國朝廷談判的策應。而且,在獲得宋國支援時,自己也曾想率領他們北上,不管是女真盤踞的遼東,還是再向北,那時候出去,或許真的能打出一片天地來。

可惜,當時的將士們都被宋國說客給描繪的美景迷糊了,只想著打完這一次戰,待宋國發兵收復燕雲時,他們也好解甲歸田。

那時候,憑著自己征戰的功勞,或許還能分到一塊不小的草場······

就那樣毫不猶豫的接受了宋國開出的條件,毫不猶豫的開始在自己的母國禍害。也就是在那時候,已經註定了今日的結果······

“半年多,你覺得大遼朝廷如此放任我等轉戰是為何?沒退路了!這半年多,本王敢肯定,我等逃出生天的通道全部封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