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烽烈最新章節列表 > 第十三章:秦境偶遇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十三章:秦境偶遇

按照北成君說的到了渡口,出示令牌,等了小半日,便坐上了船過了河,一上岸,就有幾名黑甲的士兵在擁上前來,仔仔細細地把坐船的諸人都檢查了一遍,查到薛武安的時候,他們一眼就看到了那柄銅劍。

“這是什麼?”檢查薛武安的那名士卒操著濃厚的秦地口音說。

“墨家非攻院的劍。”薛武安想了想,還是覺得要把墨家的名頭搬出來。

“依我秦律,城中不得帶劍,也不可把劍拿到市集裡去販賣,你可記好了,免得到時候被抓!”檢查他的那名士兵義正辭嚴地說了一通,然後放薛武安過去了。

秦律嗎?

走上秦國土地的薛武安腦海中不斷琢磨著這兩個字。

諸子百家中,他對法家的知識最為匱乏,不僅因為法家著作較少,更因為他平生最不喜歡的就是刑名之學。在他眼裡,那些法家之徒都是一群視人命如草芥的瘋子,只會用一些花言巧語來魅惑君王。

但是現在想來,西秦比起其他六國,似乎更為有朝氣一點。秦律甚是嚴格,執行力度也很大,而且經過秦帝國數十年的經營,已經變得相當完善,繼承了秦帝國衣缽的西秦能在四家分秦之後迅速在關西站穩腳跟,甚至猛撲六大戰國,秦律功不可沒。

而三秦卻並沒有很好地繼承秦律,薛國選擇另起爐灶建立薛律,但多年沒有什麼進展。衛國和隨國都恢復了被秦帝國滅國之前的舊法,一時間也是問題多多。

因為不是第一次來秦國,薛武安也並不覺得生分,走了一會,天已經黑了,便想隨便找一家酒舍過夜。這裡臨近長城,風沙較為嚴重,雖然人口不多,但是每年秦國長城換防時都要從這裡經過,所以一路上也有不少人在這裡開店迎客。但薛武安運氣卻不是很好,沿著官道走了很久,別說酒舍了,連一戶人家都沒有看到。就在他暗自盤算是否要在荒野上睡一晚時,一點燈光進入了他的視野。

那是一家很普通的酒舍,連招牌都沒有,看上去和一般的農家也沒太大區別,只是院子更大些,房間更多些。

走進酒舍,和酒家談好價格,交了錢,薛武安便拿了一壺酒,坐在正堂的角落裡自酌自飲。二十多天沒嘗過酒味,一飲之下,竟還有些不適應。

酒水入腹,身體便暖和了起來,似乎連帶著讓心也變得暖了。薛武安這時才意識到他是一個人在秦國的地界行走,以往來秦國,大都是跟著鉅子或者跟著非攻院的掌事焦回,主要是去咸陽分院辦正事,一路上從來沒有仔細觀察過西秦。

幾樽酒下肚, 薛武安忽然奇怪起來,他為什麼要來這兒?為什麼面對著北成君他就是無法冷靜?為什麼他要給北成君說那麼多近乎氣話的話?更傻的是,他為什麼要履行那些氣話?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那可是百鎰黃金啊……

薛武安揉了揉自己的太陽穴,盡力把那道金光從腦海中驅逐出去。

更讓薛武安感到氣憤的是,雖然他在北成君面前證明了他是一個合格的墨家遊俠,但他分明知道他不是。

用力給自己灌了一口酒,薛武安感覺肚子有一點疼,這才想起今天還沒吃什麼東西。他連忙站起身跑到酒家面前,買了幾塊乾糧,幾塊牛肉,拿到自己的位置上吃了起來。

才吃了沒兩口,正堂忽然又來了兩個人,顯然酒家很熟悉他們,沒有收錢便招呼他們坐下了。

“蘇兄,怎麼樣,還順利嗎?”

“可不怎麼順利,你也知道,這次徵發的九個縣,都是以前薛國的地盤,反應比較大。”

聽他們說話的口吻,似乎是秦國軍隊的小吏,當今天下各大戰國,雖然已經有了比較固定的常備軍,但大型戰鬥很大程度上仍要依賴臨時徵發的部隊。夏朝時諸侯爭鬥,都是徵發名下封君的私兵,夏朝奔潰後,各國逐漸開始建立郡縣,這樣徵發部隊更快,也更方便管理。

定陽以北,河水以西三百裡土地,以前便是薛國的兩個大郡。西秦攻取之後,沒費多少力氣便安頓下來了。但是這次徵發部隊似乎也遇到了麻煩。

但是……九個縣?這似乎太多了一點,如果徵發得當,九個縣可以徵發出近兩萬人,秦國到底是出於什麼原因要徵發九個縣呢?

但是轉念一想,這和自己也沒什麼關係,便繼續喝酒吃肉,不再管他。

“不管怎麼說,還是得感謝當年的武成君,送給我們秦國兩郡二十一縣,哈哈哈哈。”

聽到那個姓蘇的人說這句話,薛武安忽然愣住了。

過了片刻,他放下酒肉,默默地離開正堂,到了自己的房間,坐在炕上,倒頭便睡了。

他還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在想些什麼,也不想知道。

第二天,他早早的便離開了酒舍,很快就到達了生水,河水在秦國地界上有三條支流,自北向南呈“三”字形分佈,分別是生水、辱水和區水,度過這三水,才能到達定陽,一路上足足有二百五十裡。

又是數百裡的路程啊……

薛武安想著這二十多天的旅程,總有一種夢幻的感覺,但他也明白現在不是緬懷的時候。

生水不算湍急,所以既有渡口,也有大橋,只不過大橋距離自己尚遠,所以薛武安還是打算在渡口坐船渡河。但是這個渡口不是官辦的,而是某位大商的私營,雖然不會有人來盤查,但價格也貴得多,等待的時間也更久。

薛武安正在猶豫要不要多走幾步路去過橋時,一艘小舟忽然從河水對岸劃了過來,停靠在了渡口邊。一個錦衣高冠的中年男子慌慌張張地從船上下來,身上還揹著一個不小的包袱。

“如果有人問起,千萬不要提起我。”那個中年男子給店家吩咐道,順手塞了一塊赤金給店家。赤金的價值雖然不如白金和黃金,但數量很多,是各國之間交易的主力,這麼一大塊赤金,能保一戶人吃上大半年。

那店家自然非常高興,滿口稱是,把那塊赤金收了起來,向中年男子施了一禮送行。

那中年男子慌慌張張地走過來,薛武安見他連路都不看,本以為會撞上自己,便想讓開一步,誰想到那男子雖然慌忙卻也不想撞到人,也是錯開一步,兩個人正好撞在了一起。

“真是抱歉。”薛武安連忙道歉,但那中年男子似是無心糾纏,擺了擺手便要走,餘光掃到了薛武安手裡的劍,竟是愣了一下,重新打量了一下薛武安,驀地停住腳步。

“足下可是墨家弟子?”

當墨家弟子的一個壞處就是,似乎到哪裡都能被認出來,有時候薛武安希望被人認出來,有時候卻不想。現在他眼看著有船了,急著想過河,實在沒什麼心思和這個奇奇怪怪的人搭話,“是啊,在下的確是墨家的一個小弟子。”

“可知你家鉅子現在何處?”那男子問道。

一聽這話,似乎這人和鉅子挺熟,薛武安也不敢怠慢,只好道:“不知,我出發時,鉅子尚在梁國墨家總院,已過去月餘,實在不知他會在哪。”

“少俠是哪一院的?”中年男子問道。

難道這個人也是墨家的?薛武安這麼想著,嘴上還是回答道:“非攻院,薛武安,蒙鉅子不棄,授予墨守劍,讓我在三秦一帶活動,等待下一步的命令。”

一聽這話,那個中年男子激動地抓住了薛武安的手,嘴唇顫抖,連帶著鬍子都在微微發顫。

果然是墨家弟子!墨家弟子遍佈天下是不假,但在這裡遇上也太難得了一點。看他這麼激動,薛武安已經做好了跟著他喊出“墨守天下,兼愛非攻”口號的準備。

“久違了!”中年男子的眼睛裡已經有淚花在閃現,“對了,自我介紹一下,我是秦國左丞相,皮密新。”

“啊……啊?!”

薛武安驚恐地看著眼前的中年男子,輕輕地把手抽了出來。

一刻時間後,皮密新已經拉著薛武安到了一個無人的僻靜之處,一副神神秘秘的樣子,簡直就像是個人販子。這一路過來盡是草野,水面上還刮來陣陣寒風,由於沒有什麼阻礙,這些寒風一五一十地刮進了薛武安的鼻孔裡,但他還嫌呼吸到的空氣不夠多。

秦國左丞相!

丞相,為一國的百官之首,地位僅在王之下。秦帝國本來沒有此職,幾十年前為了招攬捭闔大才公孫賈,才為其設立相邦一職,秦帝國崩潰後,西秦王把相邦拆成兩個職位,分左右丞相,從此與諸國不同。

除了梁國之外,列國皆以右為尊,秦國也不例外。所以右丞相比左丞相還要高上半級,是真正意義上的一人之下,左丞相雖算不得一人之下,但也是隻手遮天的風雲人物了。皮密新這個人薛武安也有所耳聞,他十幾年前入秦,甫一入秦便以軍功在秦國成名,很快便被拜為左丞相,在相多年,雖說無甚大的功績,但頗受秦王寵信,也算權傾朝野。

為什麼秦國的左丞相會到這兒來?

第一次在作者閒話裡說話,以前不說是因為怕打亂了故事節奏,現在故事的第一卷趨於結束,節奏會比較舒緩,也就不怕了(似乎有點短?……以後的每一卷會越來越長的……)

首先感謝各位讀者,另外要特別感謝天子的推薦書評,不然點選也不會翻了好幾倍……

在這裡說話當然主要不是為了聊天,而是給大家說明一下背景的一些考證。

還有糾正一些關於戰國歷史的大眾錯覺。

比如說我們總會覺得戰國時代打仗的那些士兵都是常備軍,包括很多影視都這麼演,打起仗來都是喊一句派你領兵十萬之類的。

但其實第一句話應該是派你徵發十萬。

不論別朝,至少在戰國時代,常備軍的數量還是非常有限的,這和經濟水平有關,我算過一筆簡單的帳,長平之戰中趙國四十萬的軍隊數量如果屬實,以每人每天一斤粟來算,一年就可以吃空趙國一多半的賦稅。(具體計算過程有機會另貼),這個計算雖不嚴謹,卻也能說明問題。《戰國策》記載魏武卒五萬,武卒便應該是魏國當時負責野戰的常備軍的總和。《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李牧“於是乃具選車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五萬人”,這裡的“百金之士”有一種專業解讀便為百金僱傭來的士卒,可見當時的常備軍帶有僱傭軍的性質,是非常損耗財錢的。除了邊防守軍之外,真正負責野戰的常備軍,不管哪一國,都不可能太多。戰國策中動輒“帶甲”百萬,說的也不是各國的常備軍,而是戰時的徵召軍。

戰國時代的大戰,一般會徵發戰場附近的幾個郡縣(這也是郡縣制為何受到各國歡迎的原因之一:徵召部隊更為方便),比如《趙世家》中記載:“公子成與李兌自國至,乃起四邑之兵人距難”,如果不是長平大戰那般舉國大戰,一般不會興師動眾。而戰爭結束後,這些徵召部隊也會解散,休養生息。

這一點經常被文藝作品和大眾忽略,我在這裡說明這一點也是為了給讀者們提一個醒,因為我筆下這個架空世界裡面的戰爭也是這般的。

這裡再多說幾句,這本書雖然是架空,但是除了情節之外,基本都會努力靠齊真實歷史的戰國(諸子百家會加以浪漫化的虛構,文學方面會加入兩漢的五言詩),我個人是希望能把這本書寫得跟真實的歷史小說一樣嚴謹的,也希望大家擔待。

還有一點就是相國的問題,歷史古籍中幾乎全部把這個職位稱為“相國”,其實是因為要避劉邦的諱(先秦史料大都由漢朝人整理),這個職位的真實名稱是“相邦”,這一點是有出土文物為證的,比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二年相邦春平侯鈹”上有一條銘文:“二年相邦春平侯,邦左工師趙瘠,冶事開執劑。”

其實關於戰國歷史還有很多東西可以說,但是再說下去會影響小說的閱讀,我在考慮以後開番外專門討論這些歷史問題。它們並非無意義的,理解了戰國歷史,也就更容易理解這個故事,雖然這是一個架空,但我還是希望能把它寫得像歷史小說一樣厚重。(雖然在現今的創作環境下比較難,但我會盡力)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