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烽烈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六章:興兵(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百四十六章:興兵(上)

薛武安和莫臼用了五天的時間,最終抵達了第一個目的地,大瀘郡的代城。

大瀘郡是薛國東方三個邊郡之中最靠北的,古時候這裡也是有一個代國的,後來被滅。薛武安注意到,這裡百姓的生活習俗也好,容貌口音也好,都和薛人有極大的區別。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在這裡生活的是代人,據說也是有北狄血統的。”在經過一些聚落時,莫臼看到了薛武安臉上的疑惑,向他解釋道,“大瀘郡和靠南的東蔑郡,原本都是別國的國土。後來被慢慢地滅掉。薛國建國之後,在這裡設大郡,雖說是為了管理方便。但是這郡設的太大,代人和代地以南的中山人恐怕也都不服薛國的統治。”

大瀘郡郡內甚少有固定的村莊,大都是一些簡易的帳篷。這裡臨近北地草原,草水充沛,卻不適合耕種,所以農人甚少,牧人甚多。他們所操的也都是薛武安完全聽不懂的語言。其實算起來的話,他一直都是與薛國的上層打交道,真正的薛言自己也是不會說的。

薛武安側過頭問:“他們說得是薛言嗎?”

莫臼向四周看了一眼,看著那些對自己指指點點、面露驚恐的牧民,笑道:“薛言?怎麼可能?他們代人有自己的語言,只不過沒有文字罷了。”

薛武安木然地點點頭,長出了一口氣。

代城作為薛武安一路上看到的唯一一座大城,人口和規模都不遜色於晉陽。薛武安對此很是不解,莫臼解釋道,代城有薛國北境最大的市場。北方的代人們逐水草而居,有時候需要購置物品,便都會湧到代城來。最多的時候,代城足足有一二十萬人口。但是一到冬天,代城的人口就會降到三四萬。

這與晉陽所處的中原相比,無疑是完全不同的風光。薛武安心中若有所思,也沒多說話。進了代城,郡守熱情款待了薛武安。這郡守也是一個代人,容貌迥異於中原,說的雅言也不是非常流利,但交流是沒有任何問題的。薛武安在出發的時候,薛王就已經對這三個郡下達了徵兵指令,薛武安只是過來帶走的而已。

饒是如此,當郡守把詳細的數字表拿出來給薛武安看的時候,薛武安還是頭大了一圈。

“……本郡所有適齡男子,已經徵發了七成。這也是慣例了,如果不是緊急軍情的話,不能徵發太多,以免誤了農時牧時。現在我郡已經徵調到一萬五千士卒,實在是不能再多。”郡守給薛武安解釋了半天,薛武安才終於明白了那些表上的數字都是些什麼意思。

“糧食怎麼辦?”薛武安問了一句。

“大瀘郡沒有戰時糧庫,只能等西側的井陘郡調發糧草過來。將軍可給王上發一封書,請求調發糧草。”

“一來一去又是七八天,來得及嗎。”薛武安有點焦急,不禁嘆道。

“將軍啊,打仗可不是這麼算的。”這個郡守似乎有點經驗,笑道,“維護好糧草比什麼都重要,就算晚了幾天,也不能耽擱吃飯啊。”

“將軍。”一旁的莫臼提醒道,“蕭弭和蕭築二位將軍已經在路上,他們經過井陘郡,一定會帶糧過來的。”

薛武安點點頭,對郡守道:“這樣吧,我先去東蔑郡和鄲平郡。已經徵發好的士卒集結起來,等待進一步指示。糧草嘛……先由郡府出資在代市上購買,事後再由晉陽官府補償。”

郡守高興地拱手道:“是。”

出了郡府,莫臼的臉色卻是非常難看,“將軍,你剛才犯了一個錯誤。”

“什麼?”薛武安愣了一下。

“你以為那個郡守聽到你說自購糧草的時候為什麼那麼高興?”莫臼冷哼一聲,道,“要不是剛才不好說話,我真想給捅穿了。現在是秋天,糧價本來是不貴的。但如果代城大規模購入糧草,無數商賈就會向代城集中,恐怕出不了幾日,代城糧價就會飛漲。他大可與一些巨商談一筆交易,鉅商用較為低廉的價格將糧草賣給他,他再給晉陽報上飛漲過後的物價。如此,多出來的錢便都進了他郡守的腰包,可與那些鉅商分贓。”

薛武安聽得一驚,“什麼?”

莫臼苦笑著搖頭道:“其實這也沒什麼,官場上常有的把戲罷了。只不過我一個當兵的,到底是看不慣這種伎倆。”

薛武安也沉默了,他雖然見識過隨國地方官吏前倨後恭,揣摩上意。但還是第一次見到地方官如此膽大妄為地貪汙。不由得咬牙道:“就沒人管嗎?”

“管?”莫臼冷哼一聲,“他是一郡之首,地頭蛇一般的人物。郡縣的治理,大多都要靠本地人當官。只是貪圖小財而已,中央官府又能拿他怎樣呢。如果強行懲治,萬一處置不當,代人會以為這是在針對他們,揭竿而起都不是不可能。”

聽到莫臼的解釋,薛武安再度陷入了沉默。

三天之後,薛武安到了東蔑郡的郡府所在——靈壽。東蔑郡郡守也熱情招待了薛武安等人。薛武安看了看地圖,東蔑郡的位置正好發動奇襲,如果現在就可以組織起武裝的話,兵貴神速,直插易水,幽軍便會不戰自潰。

但他也非常清楚,此戰的主將不是自己。如果自己貿然行動,很有可能會觸怒薛王。

東蔑郡郡守叫李奇,容貌也不似中原人。他的雅言就比大瀘郡的郡守要好多了。他拿出來的賬目,看上去也比大瀘郡的郡守要清晰得多。看來不同的官吏,也有不同的習慣。只不過公文書寫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送達中央豈不是誤事。

薛武安低頭看了看李奇的報告,東蔑郡與大瀘郡不同,人口較多,戶籍管理也比較好,已經徵發了三萬人。但是令薛武安有點意外的是,東蔑郡的武庫中沒有足夠多的武器。

“如你所見,鎧甲和盾牌基本還是夠的,但是箭矢……”東蔑郡郡守李奇嘆了口氣,“這的確是我的失職。我去年才接任郡守,去年的時候我開庫檢查,發現武庫中的箭桿已經由於缺乏護理而腐爛大半。這一年雖然盡全力補救,卻也只督造了三萬支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