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西烽烈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六章:意料之外(上)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二百二十六章:意料之外(上)

十二月十三,出使梁國的司馬陵還是沒有回來,按照時間來算,他差不多是可以回國的。薛王開始擔心,是不是司馬陵在路上被隨、衛兩國給截了。

但是出使梁國的效果正在逐漸萌發,薛王接到報告,隨國和衛國在晉陽南方集結的部隊正在向南回撥。雖然訊息還沒有傳過來,但很明顯,梁國要麼在邊境增兵,要麼已經越過國境偷襲了。

梁國和其他邦國不同,擁有全天下最多的邊軍。薛、隨、衛三國雖為四戰之邦,但國土畢竟有限。可是梁國卻不同,光其北方國境,便與秦、衛、隨、商、徐五國接壤,國境綿延數千裡,而且每個鄰國都不是好相與的。在歷史上,由於民族問題,梁國一直是列國的異類,本身也長期頂著“蠻夷”的帽子,甚至還曾經高傲地說過“我蠻夷也”一類的挑釁話。當然,國力日漸強盛之後,就輪到梁國貶低他國是“蠻夷”了。

但梁國和中原諸國之間畢竟還是有隔閡的,它與五大鄰國之間的關係也都很緊張,儘管曾經為了合力抵制秦國,曾與三秦、徐國結成過同盟,但是這種同盟大都很快破裂了。所以薛王其實並沒有把希望寄託在梁國身上。

剛剛聽到隨、衛開始撤兵的訊息,薛王就知道這一定是梁國動手了。他迅速開展了一次新的朝會,在會上招呼群臣坐下,然後激動地說出此事。剛開始大家也很高興,但是北成君敏銳地指出,隨、衛大軍還沒有撤完,而且就算梁國出兵,秦國還掌握著梁國的咽喉:楚關。一旦秦國派出國內大軍出楚關,徐國再發兵淮泗,龐大臃腫的梁國便很難支撐。所以梁國雖然出兵相助,但也只能拖延一會兒時間罷了。

對於北成君的掃興,雖然薛王有點不滿,但心裡也不得不承認北成君說的是事實。

至少,在隨、衛被梁國牽扯的情況下,秦國無法依靠四國連橫軍對薛國進行毀滅性打擊。西境傳來的訊息也成為了印證:在久攻不下之後,周傲和蒲伯終於中止了攻城,開始在西河邊上休整。

但是徐國在東境的挑釁還是沒有結束,鄲平郡雖然有薛國的河北軍一萬五千餘人,邊軍也有不少,但是廣平君蕭仁愷還是發信告急。這個素來天不怕地不怕的廣平君,現在似乎也終於怕了。他也的確應該害怕,因為鄲平郡的東面,是枕戈以待的徐國常備軍主力:東萊軍與北蓬軍。而在鄲平郡的南面,從隨都北上的數萬武卒也已經就位。就憑他手裡的那點兵力,根本應付不了隨國精兵與徐國精銳的夾擊。

東萊軍與北蓬軍是徐國最精銳的兩支中央常備,徐王竟然把他們全部派到了鄲平郡的邊境,而且還在繼續增兵,其胃口可見一斑。這兩支部隊加起來有四萬,再加上徐國邊軍和徵召軍,也即將湊成八萬之數。如果徐國想乘秦、隨、衛三國被梁國拖住的時候出手拿下薛國河北,先行佔一個大便宜,連橫的其他三國也不好說什麼。

蕭仁愷當機立斷,徵發了全郡的民夫,而且下了全郡總動員的死命令。鄲平郡是一個大郡,人口又多,相當富庶,蕭仁愷徵發了郡內所有在籍的十六歲以上的成年男丁,足足徵發了六萬多人,接近七萬。除此之外,他還將封地邯陽的所有私兵也拿了出來,湊了幾千,又和邊軍混合。這樣算下來,自己手裡面也算是有了十萬大軍。

但是這十萬大軍中的絕大部分都是徵召軍,戰鬥力先不論,動員之後還要進行部隊整編、裝備武器、各就各位,所需要的時間不少,而東、南兩方的敵人,卻已經“飢渴難耐”了,恐怕不會老老實實地坐等蕭仁愷部署妥當。

對此,蕭仁愷也沒有什麼辦法。他向來眼高於頂,但是現在也不得不在內心暗暗希望使徐的公輸起能夠凱旋。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但他也知道,這只是一廂情願罷了。

就算是薛王自己,在時日的消磨中,也失去了對公輸起的信心。他越來越難以想象,在薛國成為俎上魚肉的情況下,徐王真的會答應與秦國斷盟?就算公輸起是捭闔家的高徒,口才了得,但列國紛爭,絕無靠嘴皮子謀國取地的事情,他公輸起就算是仙人,怕也不能救眼下的薛國了。

在這種心態下,薛王終日惶惶,他現在最大的期望就是梁國能夠多撐一會兒,這樣自己就能多幾日的活路。萬一自己正好大限將至,也正好就把爛攤子撒手交了出去。讓他自盡、退位,這個一路拼殺到現在的薛王是不願意的。可是雖然心力交瘁,身體反而還好了起來,比以前終日盡享清福的時候要好了許多。對此,薛王哭笑不得,卻又沒什麼辦法。

算起來,根據蕭平和蕭弭的報告,正月二十八的時候公輸起就已經入了徐境,算時間,公輸起早就應該回來了才對。這麼一想,薛王更是覺得希望渺茫,只好打消對公輸起的指望。

反而是薛武安和林安的發言和奏疏能解當下之急,薛武安、莫臼從武將的角度出發,在朝會上指出當今之計唯有力戰到底,當在撐過開春之後,徵發全國士卒,做出魚死網破之狀。連橫的諸國都是勢利之徒,同盟之心本來就不齊,再有梁國南方策應,至多堅守一年,連橫便可自散。

而林安則上了一封書,指出若晉陽實在不可守,便可遷都河北,割讓河西的四百裡土地,任由連橫四國瓜分,他們若分地不勻,必生齟齬,同盟破裂。薛國再勵精圖治十幾年,必可重新出兵奪下失地。

這個林安是內史林甫的兒子,雖沒有一官半職,對邦交策論也沒有多深的研習,上書的計劃也欠缺深思。但是在薛王眼裡,林安的上書卻給了他一個新的思考方式。如果晉陽真的被圍困,他大可自己出逃,尋求幽山國或者商國的庇護,全當自己沒建立過這個邦國。

在薛王的眼裡,自己既然建立了薛國,自然也有權利捨棄它,自己的性命才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