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求活在金朝末年最新章節列表 > 一九三章:燧發槍,市舶司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一九三章:燧發槍,市舶司

經過半年的忙碌,陳憲終於擴軍完成,但要讓這些擴編的軍隊恢復戰鬥力,還需要更長時間的訓練。

擴軍之後,陳憲麾下的步兵就由原本的六個團增加到了二十四個團,這二十四個團組成了八個旅,總人數接近十萬人!

陳憲從這二十個團中抽調出六個精銳團,暫不做安排,剩餘十八個團則組成了六個步兵旅。

這六個步兵旅分別駐紮在益都東部平原,泗水和奉符縣東部,臨沂南部平原,依託城堡群組成北,西,南,三條防禦線。

陳憲除了給每個步兵旅留下一個輕騎兵營作為偵查用之外,將幾乎所有騎兵都調回了密州軍營。

經過這兩年的陸續擴編,陳憲麾下騎兵營,目前已經增加到了十六個,其中八個騎騾馬的馬步兵營,四個突騎兵營,四個輕騎兵營。

這次擴軍,陳憲將八個馬步兵營全部轉成了正式騎兵,這些馬步兵經過幾年的訓練,在騎術上已經沒有問題,轉變成突騎兵和輕騎兵都比較容易。

之後,陳憲將之前步兵整編後,剩餘的六個步兵團直接成建制的轉變成六個馬步兵團!

馬步兵團不再按照騎兵編制,而是按照步兵編制。

陳憲從原本的馬步兵中抽調出一部分優秀軍官和士兵,分配到新成立的六個馬步兵團中,擔任軍官和教官。

就算陳憲已經佔領了大半個山東,他也難以湊夠六個馬步兵團所需要的數萬匹騾馬,除非他連麾下農業公司的牲畜需求都不管不顧,這當然不可能。

所以,這六個步兵團雖然編制已經變成了馬步兵,但實際上,騾馬數量只有不到八千匹,分到六個步兵團,連三人一個坐騎都有些勉強,好在只是輪流訓練的話,倒也勉強夠了。

按照陳憲的記憶,他還有幾年的緩衝時間,他必須要在這幾年內,弄到足夠的騾馬。

為了給這群馬步兵弄到足夠的騾馬,陳憲採取了三管齊下的方法。

第一,他頒佈了一系列的補貼政策,鼓勵境內的農業合作社,農戶,商戶等……多養騾馬。

第二,用高價鼓勵商人從境外購買騾馬來賣給他。

第三,擴大馬場的規模。

為了養馬,陳憲甚至將密州城西邊的一大片數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圈成馬場,將這片地方的堡寨全都遷移出去,用來種草養馬。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這兩個馬步兵旅,八個突騎兵營,四個輕騎兵營就是陳憲計劃中居住策應的機動兵力。

當馬步兵增加到六個團的規模的時候,要供應這麼多的轉輪火槍,對軍需的壓力就太大了。

轉輪火槍這東西,精密,昂貴,故障率高,一次成功發射率低,伺候一條轉輪火槍,比伺候五條火繩槍還麻煩。

陳憲已經受夠了這種價高質低的武器,所以,藉著這次擴大馬步兵規模,陳憲十分乾脆做出了給騎兵全面換裝燧發槍的決定。

能生產更複雜的轉輪火槍,那生產燧發槍就完全沒有問題,陳憲也早已經在他的試驗工廠裡完善了燧發槍的生產工藝,並且培養了一批成熟的工人,他將這些工人分散到各個兵工廠後,各地兵工廠很快就拿出了成品,燧發槍的批量生產迅速展開。

有了燧發槍,陳憲乾脆連紙殼定裝子彈,定裝炮彈,顆粒火藥技術一次全都拿了出來。

這些年,陳憲也想通了,近代戰爭的模式已經在向現代戰爭模式靠攏,戰爭更多打的是後勤補給,如果敵人只是學去了槍炮的制作方法,而沒有學會他的生產體系,在大規模的戰爭中,要靠鐵匠的榔頭和他的水力工廠競爭,最後一定回死的很難看。

如果有一天蒙古人真的扔下弓箭,拿起了火槍,他高興都來不及。

他打算等到給騎兵完成了燧發槍的換裝後,就接著給步兵換裝。

雖然準備換裝燧發槍,但陳憲卻並不打算馬上淘汰莫里斯方陣。

一方面,莫里斯方陣到線列戰術轉變跨度太大,軍隊需要一個適應過程。

另外,線列戰術時代的戰場環境和這個時代有著極大的區別,如何用線列戰術去對付一支強大的純騎兵軍隊,陳憲的心中並沒有答案,線列戰術更主要的是用來對付同樣使用火槍的步兵的,當面對騎兵時,燧發槍兵也需要組成方陣來對抗,在拿破崙時代,也有不少被衝擊騎兵擊潰的燧發槍方陣的戰例。

陳憲目前反正也不需要對付燧發槍步兵,那他是不是應該保留更針對騎兵的長槍方陣?

反正目前使用的莫里斯方陣,在之前的戰爭中表現的不錯,那何不繼續保留這樣的戰術呢,反正燧發槍和莫里斯方陣不但不衝突,而且有著加成作用。

陳憲最終決定還是暫時保留莫里斯方陣,最後讓戰場去檢驗,再透過戰場經驗,去對戰術進行改進,而不是現在就在這裡憑空想象,拍腦袋決定。

畢竟他如今已經是穿鞋的了,再不能像以前光腳的時候那樣隨心所欲了。

經過大半年的折騰,陳憲將密州城西邊的大平原變成了一個大兵營和大馬場。

就在陳憲在密州忙碌的時候,他的商船隊經過兩個多月的海上航行,終於抵達了甬江口。

有宋一朝,市舶收入在朝廷財政收入中,佔據著相當的比例。

據說在南宋時期,光是市舶收入,就高達四五百萬貫。

南宋前期,共設有兩浙路,福建路,廣南東路三路提舉市舶司,長官稱為提舉市舶。

南宋幹道二年,朝廷罷了兩浙市舶司。

罷了兩浙市舶司,並非兩浙市舶司不重要,恰恰相反,是因為他太重要了。

眾所周知,兩浙是南宋最核心,最繁華的地區,這裡有著南宋最重要的市舶口岸,如果將這裡的市舶口岸置於一個衙門的掌管當中,就會造成這個衙門的實際權柄,遠遠大於它的地位,所以,宋庭罷了兩浙市舶司,讓兩浙地區的市舶口岸,各自以“市舶場”的地位繼續存在,不再被置於同一個衙門管理之下。

兩浙地區設有杭州市舶場,明州(寧波)市舶場,華亭(後世上海松江地區)市舶場,這三處大的市舶場。

罷了兩浙市舶司之後,兩浙地區的市舶場,就由地方長官直接負責領導。

陳憲派出的商隊,這次的目標就是南宋最大的市舶場之一,明州市舶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