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越過波濤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節 北國事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一節 北國事

“北國風光,千裡冰封,萬里雪飄……”

------------------------來自北方的一位不知名的吟遊詩人。

“在我這一生當中,最難以忘懷的奇景就是北洋的驚濤駭浪。那是我第一次距離死神如此之近,讓我深切地體會到了人力在自然面前是多麼地渺小無能。所以在日後的生活中,我每時每刻都保持著對自然偉力的敬畏。以至於看見那些年輕的實業家和資本家們叫囂著‘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時候,我不得不給他們潑上一盆冷水。”

“在北方的日子裡,也真正地讓李興漢磨練出了堅不可摧的意志。正如他所用的雪鷹旗幟一般,這位戰無不勝的將軍擁有天才的戰略思想和敏銳的戰術嗅覺,能在紛繁復雜的戰場上抓住沒一絲稍縱即逝的機會,一擊即中,獲得別人難以想象的戰果。這無疑是在北國的冰天雪地中歷練出來的-------------因為只有那些最精明,最大膽,最敏捷的獵手才能從這片白色墓地中活著走出來,那些稍微差一點的人物無一例外地永遠躺在了那片冰雪覆蓋的土地之下。”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李興漢傳》,顧明月著,一九一二年中華書局出版。

“在一開始經略北洋的時候,國會和內閣裡的那些先生們都是很有些疑惑的:這樣的苦寒之地真的值得我們耗費物力財力,以及上萬熱血青年的生命去爭取嗎?多虧了武皇帝陛下的遠見卓識,這番計劃才得以推動。又多虧了胡傳綬元帥苦心孤詣地經營,這片地區才得以處於我國的控制之中。在今天,阿拉斯加與阿留申地區已經成為了重要的開發區,在整個帝國的經濟體系中發揮重要作用,試問現在還會有哪個專家和閣老會質疑開發北洋的正確性?”

----------------------------------------《北洋開發實錄》,劉閔行著,一八八八年北方工業出版社出版。

“我國與俄國所開闢的北洋戰場,毫無疑問是這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的最殘酷、最惡劣的戰場之一。無數的有為青年在這裡拋頭顱、灑熱血,將這片終年凍土染成通紅一片。而在這長年累月的血腥廝殺當中,誕生了無數知名的指揮官,不論敵我。”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李興漢,林遠達,杜元星,張天任……這些被刻在光復英雄紀念碑上的名字,幾乎有一半都出自北洋(編者注:此處有所謬誤,李興漢首先在臺灣艦隊服役,後轉至北洋。而並非像其他人一樣是北洋的老班底出身。至於林遠達,更是沒有去過北洋),在風刀霜劍中磨練出來的司令官們,在日後的歐陸戰爭與光復戰爭當中大顯身手,譜寫出了一幕幕光榮的救贖。可以說,在剛剛過去的那一百年中的世界歷史,就是由這些來自北方的英雄人物們所創造的。”

-------------------------------------《國民革命英雄考》,莊韻文著,一九一九年中央商務印書館出版。

“歷史者,人民群眾之歷史也;而非英雄人物之歷史。李、林、杜、張諸保皇黨,皆為時勢之英雄也,縱無上述諸人,也終將有他人代替之。須知歷史乃人民群眾所創造,先進之革命階級所推動,豈是反動落後之保皇黨人所能創造耶?其之黨羽,竟大言不慚,‘英雄造時勢’云云,殊可笑也。”

---------------------------------《紅色革命宣言》,陳聞天一八九〇年發表於《社會主義黨人》創刊號上。

如果我可以重生,我會毫無疑問地選擇重生在本世紀前十年的北洋。那是一個英雄輩出的地區,一個星光耀眼的時代。我新明近代歷史上幾乎一半的知名將帥都出自那裡。

那是一個人類社會飛速進步的年代,無數的新科技在長年累月的戰爭中被發明和普及。現今的我們可以足不出戶就知曉天下事,把訊息傳送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多虧了無線電的使用。而這種技術一開始,就是為了在戰場上應用的。還有如今遍佈國內的鐵路網,它被建造的初衷也是為了軍方服務,讓我們的部隊擁有更加強大的機動力以及更快的反應速度。而如今,這些鐵路網路已經成為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支撐著我們工業的發展。

還有那些在海上冒著濃濃黑煙的蒸汽船,他們一開始也只是海軍部興趣使然的產物罷了。在當時,負責建造蒸汽船的小組甚至為了向海相申請經費而發愁,歐洲的君主們還認為這種鋼鐵製造,沒有風帆的船隻是可笑的天方夜譚。而如今,我們每個人,每個孩子都知道這些航行在大海上的船隻有著多麼重大的作用,那些馳騁大海數百年的帆船,僅僅用了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就完全地、徹底地推出了歷史舞臺,這恐怕是蒸汽船的發明者一開始也沒有想到的。

-------------------------------《新明科技史輯略》,汪兆銘著,一九二一年江南書局出版。

永遠也沒有人能夠事先想到,本來被視為苦寒之地的北洋地區,會在她被開發的幾十年後成為世界大戰的導火索之一。

那裡本來是最窮苦的獵人和漁民才會去的地方,即使北洋艦隊的長官們開出天價的薪水與津貼,都無法招募到足夠的人手。

然而這一切在大阿拉斯加地區發現黃金與石油之後都改變了。在這樣一片廣大的地區當中,竟然蘊藏這如此眾多的“黑黃二金”,是從來沒有人能夠想到的。正因為如此,新明與沙俄之間為了爭奪這塊戰略資源豐富的寶地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拉鋸戰,直到十九世紀的最後十年,終於是因為北方四島,蒙古地區與外滿洲的地域衝突,爆發了兩個大國之間的傾國大戰。沙俄也趁機要求我們歸還所謂的阿拉斯加地區的“合法領土”。

沙俄的外交部長契爾年科無疑是那個時代最出色外交家之一,竟然能夠聯合起常年與他們作對的英國,日本等國,一同與我國作戰。幸而他們的沙皇是個無能的昏君,因為一封電文的措辭不當而惹怒了好戰的普魯士國王威廉,普魯士破天荒地與世仇法蘭西結成了盟友,加入到我們正義的聯盟當中來,即使同盟國一方後來又拉攏了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王國,我們也獲得了西班牙,比利時,荷蘭,瑞典等中立國的支援。

這場幾乎把世界上所有的“列強”國家都卷進來的戰爭,給整個世界帶來了無盡的災難。我們稱之為“世界大戰”,歐洲人稱之為“The Great War”的這場戰爭,幾乎消耗掉了十分之一的世界人口,直到現在仍舊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

------------------------------------------------《世界戰爭史》,常凱申著,一九一九年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