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三章 曬與煮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八十三章 曬與煮

自先秦以來,海鹽的製取都要靠煮,透過人工加熱的方式把海水蒸發掉,這種製鹽工藝要消耗大量的燃料也就是柴禾。

而同樣是加熱,卻有另一種更省事、省柴禾的辦法,那就是讓海水曬太陽,相對於煮鹽法,這就是曬鹽法。

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將海水引入一塊塊鹽池組成的大鹽田,藉助強烈的日曬將海水蒸發,最後得到剩下的鹽分,這個過程根本就不需要人工加熱,所以能節省大量成本。

宇文溫當然知道曬鹽法,但他沒有實際操作過,所以這種新穎的製鹽工藝提出來後,是重獲新生的灶戶們想辦法將其實用化。

簡而言之,是在海邊灘塗上挖兩個池子,於潮水水位高時引海水入第一個池子,然後經過日曬蒸發水分到一定程度後,將池水引入第二個池子繼續曬。

此時的池水(滷水)鹹度很大,曬上一段時間後池底漸漸就會有析出的鹽分。

確實很簡單,但要正式進行大規模曬鹽,工藝就沒那麼簡單,不過這對於灶戶們來說不是問題,他們可能根本就不識字,但世世代代和海水打交道,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製鹽經驗。

因為債務全免,家境得到極大改善,灶戶們琢磨新工藝的積極性空前高漲,數個鹽場都在同時琢磨曬鹽法,相互間還進行經驗交流,所以很快就整理出一套有效的曬鹽工藝。

首先是建灘,在平坦的沿海灘塗上按一定的尺寸建造方形灘池,灘池由上而下逐級挖低,落差一般為數寸,上下池之間開有池門,用以引導池水向下走。

最底部的池子裡築平臺,用以儲備析出的海鹽,暫稱為鹽臺。

而灘池周圍挖兩面或者三面大溝,以備納潮儲水,暫稱為鹽溝,向海一面的溝堤防開一水門,設閘以便開關控制水流。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其外再開一道潮溝,直通大海用來引潮入溝,備鹽溝納潮所用。

鹽灘(池)建成後還要整理,將池內泥土挖松、晾乾,再放入海水中泡稀,用腳在池內將這些泥土踩均勻,再用刮板平池底,然後將池內海水排出,用石碾將池底壓實壓平。

鹽灘(池)準備好後就能納潮,漲潮時等海水達到最**位時開水閘引海水入鹽溝,然後藉助立軸風車或者人力水車將海水從鹽溝引入鹽灘(池)中最高的那一級。

曬了一日後將第一級池子裡的海水匯入第二級,曬一日後匯入第三級,與此同時又引海水入第一級,逐日以此類推,利用日曬蒸發海水,讓池中滷水濃度逐級變高。

待得滷水流入最低層的鹽臺上時,已經接近鹽分濃度最大值,再曬上一段時間就會析出鹽分,即為“出鹽”。

當然,逐級日曬讓滷水濃度增加的工藝需要技術操作,要靠人來判斷其濃度是否達到“出鹽”的地步,因為滷水流入最後一級的鹽臺上時,濃度不夠會導致出鹽量低,而濃度過高水量不足同樣也會導致出鹽量低。

這需要經驗,但對於灶戶們來說不是問題,曬鹽和煮鹽,其實除了蒸發過程有人力和非人力的區別,對滷水濃度的判斷並沒有區別。

數百年的煮鹽經驗,讓灶戶們對如何判斷滷水濃度很在行,他們將滷水濃度分為十成,十成滷水就是濃度最大的滷水,達到了出鹽的條件。

如何判斷滷水的濃度呢?靠舌頭去品嚐不是不行,但缺點太多,所以灶戶們有祖傳的辦法,那就是用滷水浮子。

這是一種特製的浮子,分為兩枚,一枚為“五成浮子”,一枚為“十成浮子”,若五成浮子在滷水中抬頭,那麼意味著這滷水濃度大概是二到三成,若平浮在滷水面上即為五成滷水。

十成浮子若在滷水中斜浮,說明此水為七到八成滷,若浮子平浮於滷水面上,意味著滷水為十成滷,可以出鹽了。

宇文溫端詳著手上那兩枚浮子,心中想到了現代測海水鹽度的一種裝置:鹽度比重計,看著面前一個個目光真摯的灶戶,他不由得感慨萬千。

這些灶戶目不識丁,不可能知道海水有“鹽度”、“比重”的說法,也不知道海水裡有氯化鈉、氯化鎂等氯化物鹽類,但他們就是靠著世世代代的經驗積累,做出了看上去很低端的滷水浮子。

沒有任何理論依據支撐,沒有什麼科學鉅著,純粹靠總結經驗而製作出來的滷水浮子,實際上是能測海水鹽度的比重計雛形,就這麼默默的出現在民間。

經驗科學,父子相傳,一逢亂世便戛然而止,滷水浮子還算是好的,畢竟鹽業不會斷絕,可又有多少萌芽於民間的科技,就這麼默默無聞的消失在歷史長河裡了?

楊濟見著宇文溫出神,其他人大氣不敢出,場面就此僵持著,於是乾咳一聲,讓對方回過神來。

“東西不錯,然後呢?”

“大王,這是兩種鹽,一種是煮出來的鹽,另一種是曬出來的鹽。”

兩個小碟子裡各自盛著食鹽,一碟看上去很白,是煮鹽,另一碟看上去顏色不純,這是曬鹽。

宇文溫分別嘗了嘗碟子裡的鹽,很明顯煮鹽的純度高,基本上沒有雜味,而曬鹽的味道麼,摻雜著苦澀,雖然不至於和黃蓮一樣,但能感覺得出來。

“大王,曬鹽法省力省柴禾,可是曬出來的粗鹽味道卻不行,若是和煮鹽一比,恐怕尋常人家若有的選還是會選煮鹽。”

宇文溫點點頭,他明白灶戶們說的是什麼意思,而作為一個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他還知道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海水中除了氯化鈉,還有氯化鎂、氯化鈣、氯化鉀等鹽類成分,曬鹽之所以有苦澀的味道,主要就是因為這些雜誌在作祟。

如何排除這種雜質干擾?他不知道,灶戶們原本也知道,但最後還是琢磨出來了。

“大王,同樣的海水,煮出來的鹽鹹味比較純,曬出來的鹽鹹味卻有些苦澀,草民等琢磨了幾日,想出了一個辦法。”

“那就是把曬出來的粗鹽再用淨水溶了,放在火上煮幹,如此所得的精鹽,味道和先前的煮鹽一樣。”

又一碟食鹽端了上來,顏色白淨,品相明顯比曬出來的粗鹽好許多,和煮鹽沒有區別,宇文溫嘗了嘗,除了鹹味就沒有苦澀的味道,論起鹹味的純度,比一般的煮鹽稍好些。

同樣是煮,二次溶解所得滷水煮出的鹽,比用灘塗上天然滷水煮出的鹽純度高,所以,曬鹽法所得粗鹽,若不進行二次處理,其味道比不過常見的煮鹽。

不遠處有一排新起的房子,那是對粗鹽進行二次加工的地方,裡面用的是全新打造的大鐵鍋,省柴禾不說,有房頂擋太陽,全新灶臺隔熱效果很好,鹽丁們煮鹽再也無需忍受高溫烘烤。

曬鹽再煮鹽,其綜合成本不比單純的煮鹽成本高,而按照宇文溫的觀點,粗鹽和精鹽,其實可以有很多花樣玩法,其中利潤最高的那種,當然是他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