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十八章 好處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七十八章 好處

西陽,總管府署,將作大監宇文愷,以及冬官府的幾位官員,此時正圍在一座大型沙盤邊,拿著手中厚厚一沓資料,聽著總管長史郝吳伯的介紹。

而郝吳伯要介紹的是一個水利工程,名為“葉宛漕渠”。

葉宛道,是連線荊州和中原的一條要道,自從春秋時就存在,當年是楚國出擊中原的重要通道,千百年來,這條葉宛道的地位無法取代,是獨一無二的。

而這條道路,一直都是陸路,所以運輸能力達到一定程度後就很難繼續提升,因為要想增加陸運的運輸能力,就得增加馱馬和青壯,而馱馬和青壯需要消耗大量糧草。

馱馬和勞力的大幅增加,到一定程度後反而得不償失,因為這會讓運輸成本大幅增加,出現一個極其荒唐的現象:為了把一斛糧食運到目的地,要消耗七到八斛糧食。

如此高成本的運輸成本,哪怕朝廷的財力再雄厚也無法長期維持。

造成如此問題的原因,是陸地運輸的消耗問題,和移動速度有關,一般來說,大隊伍出行(大量徒步人員)時,移動是每日三十到四十裡,運糧隊的移動速度高不到哪裡去。

正是陸地運輸的速度瓶頸,導致成本上升。

參與運輸的馱馬和青壯,在路上多耗一日,就多消耗一日的糧草,而每一輛馬車的載貨重量是有限制的,這都制約了陸地運輸的效率。

所以,漕運才是大宗貨物運輸較為理想的方式,漕運的運輸能力比陸運要強,一艘漕船的載貨量動輒上千斛,所需船伕和縴夫,卻比同樣載貨量的馬車車隊少,糧草消耗小。

這也是自古以來歷朝歷代不斷努力開鑿漕渠、運河的原因,而葉宛道的東西兩端都有河流,若是能溝通東西水系,以漕運為主、陸運為輔,那麼就能極大增強葉宛道的運輸能力。

但古人不是傻瓜,如果這樣的構想能夠實現,當年意圖爭霸中原的楚國就會修築這樣一條運河,然而千百年過去了,葉宛漕渠卻依舊沒有出現,原因何在?

原因很簡單,地形。

葉宛道中途有一處要地,其地勢較高,形如門檻,隔斷了東西兩端水系的勾連,而這處門檻,就是方城埡口。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方城所處地區,地形狹窄,故而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而此地地勢較高,高到無法引水橫跨東西,故而千百年來,任何挖掘葉宛漕渠的構想,剛有念頭就會胎死腹中。

水往低處流,這是常識,當地勢起伏的高度差過大,漕渠、運河就會因為沒水而變成壕溝,宇文愷知道這一點,所以不會對葉宛漕渠有什麼不切實際的夢想。

但現在不一樣了,因為有了蒸汽抽水機。

有了蒸汽抽水機,可以透過逐級提升的方式,將低處的水提升到高處,那麼由多級漕渠、船閘構成的新式漕渠,就能越過方城埡口,在葉宛道成功實現漕運。

蒸汽抽水機的缺點是耗煤量巨大,如果在距離產煤地較遠的地方大規模使用蒸汽抽水機,其高昂的成本誰也承受不起,但如今葉宛道東端的葉城附近發現了大煤礦,並已經進行了試開採,這個問題就不是問題。

正是基於這個原因,豳王從黃州總管府抽調能吏,對葉宛道沿途地形進行了重新勘察和測繪,為也許會開工的葉宛漕渠做準備。

黃州的巴水堰壩,為蒸汽抽水機用在多級船閘上積累了寶貴的執行經驗,根據這些經驗彙集而成的試運行報告,可以讓人對葉宛漕渠的可行性有一個直觀的瞭解。

宇文愷和幾位同僚,此時就為這一前所未有的新式漕渠而震驚,看著沙盤上葉宛漕渠的模型,看著資料上對葉宛道沿途地形的描述,激動萬分。

他們能拿到這些資料,是因為豳王即將向丞相提出修建“葉宛漕渠”的方案,由於事關重大,所以需要有冬官府的治水能吏來把把關。

換句話說,是群策群力,讓這構想中的方案,最後能夠變成現實。

修建如此一條漕渠,牽扯甚廣、投資巨大,可能要徵發大量百姓服勞役,所以容不得任何閃失,既要保證修建成功,也要保證漕渠修建完畢後,真的可以長期運營下去。

為此,需要諸如宇文愷這樣的“專家”來參與討論,事先做足功課,待得一切準備就緒之後,才能開始動工興建。

考慮到連年戰亂百姓疲憊不堪,這條規劃中的漕渠,不一定馬上就會動工開鑿,那麼這段時間內,足夠大家對葉宛道的實際地形進行仔細勘察,以擬定出最佳的施工方案。

郝吳伯看著幾位看資料看得入神的官員,暗暗松了口氣,他監督光黃鐵路的修建已經很吃力了,若將來真要修建葉宛漕渠,還是讓別人來承擔會比較好。

想著想著,郝吳伯又有些無奈,因為蒸汽抽水機的出現,導致水利設施又有了新花樣,許多原本不可能得到灌溉的旱地,如今卻有了可以灌溉的可能。

有了水,收成就有了保障,那麼一向對於增產增收執著不已的豳王,怕是又要為此大興土木了。

但另一方面,在煤的供應有保障的前提下,如果能夠精心策劃,修建可靠的水利設施,讓更多的田地能夠得到灌溉,這對於天下百姓來說,可真是大好事。

郝吳伯想到這裡,忽然思緒飛到另一邊去了,那就是豳王為何策劃修建葉宛漕渠?

荊襄之地出產大量糧食,若要外運,一般是經由武關道輸入西北面的長安,如此一來,實際上葉宛道的陸路運輸能力不需要大幅增強,至少沒有迫切需求。

如果皇朝國都定在洛陽,那麼修建葉宛漕渠就很有必要,屆時荊襄之地的糧食,就能經由葉宛漕渠源源不斷輸入洛陽。

但洛陽不是京城,而長安實際上只需要經由洛陽輸入的關東糧食即可,荊襄之地的糧食,如果繞道洛陽輸入關中,這也太麻煩了。

所以郝吳伯不明白豳王為何要規劃建設葉宛漕渠。

難道,這能帶來什麼天大的好處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