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穿越 > 逆水行周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三十五章 利涉大川(續)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四百三十五章 利涉大川(續)

黃河峽谷,南北兩岸俱是陡峭山壁,原本寬闊的河道,到了這裡陡然變窄,以致水流湍急,又有暗礁險灘,使得過往舟船稍有不慎便會傾覆。

南岸高山上一處平緩山坡聚集著許多人,當中多有身著官服者,迎著凜冽北風,用千里鏡觀看眼前河道,看著中流砥柱。

《水經注》雲: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

【新章節更新遲緩的問題,在能換源的app上終於有了解決之道,這裏下載 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同時查看本書在多個站點的最新章節。】

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

所謂“三門”,在砥柱上游,河中兩座石島(神門島、鬼門島)把急流分為三股。

自北向南,依次為“人門(北道,北岸人門半島與河中神門島之間激流)”、“神門(中道,神門島和鬼門島之間激流)”、“鬼門(南道,鬼門島與南岸之間激流)”。

三門之中,“鬼門”最險,不僅河道彎曲,而且水下暗礁密佈,水流湍急且多旋渦,舟船行經於此如有不慎,便會葬身河底。

“神門”稍好,但行船風險依舊很大,只有最北面的“人門”,相對來說好走一些,但水流依舊湍急。

三門以下不到半里便是砥柱山,船隻走到這裡,同樣面臨激流、旋渦、暗礁,若能平安透過砥柱山,卻依舊不得安寧。

自砥柱山起下游百餘里河段,行船同樣不易,《水經注》雲:自砥柱以下,五戶(灘)以上,其間百二十裡,河中竦石桀出,勢連襄陸...

...尚梗湍流,激石雲洄,濃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長江)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這一百二十裡險灘峽谷,便是“黃河三峽”,有十九處險灘,自古以來多有船隻遇險沉沒,連同三門峽險(三門及砥柱之險),構成了黃河漕運最艱難的河段。

若漕船從下游逆水而上,出三門,沿途激流險灘全靠縴夫拉縴,全程耗時一般都要三個月左右。

自秦漢以來,歷朝歷代為了黃河漕運的通暢,無不在這河段動腦筋,然而無論是開鑿兩岸峭壁拓寬河道、試圖挖倒砥柱山、或者在兩岸峭壁開鑿棧道以便縴夫拉船過險,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卻都收效甚微。

到了十餘年前,朝廷在三門峽砥柱之險上下游地區設碼頭,實行水陸轉運,讓東來西往的貨物走陸路繞過三門峽砥柱之險,極大增強了黃河漕運的運輸能力。

待得猛炸藥出現,下游十九個險灘的暗礁也陸續被拔除,使得漕船可以自洛州從容上水,平安抵達砥柱下游轉運碼頭,極大緩解了漕運的瓶頸狀況。

但水陸轉運始終多了幾個環節,增加了轉運成本,隨著火輪船的出現,許多人寄希望於這種以機器之力航行的船隻,希望火輪船能夠克服三門峽砥柱之險。

然而明輪推進的火輪船其“力量”不足,逆流航速依舊不夠,無法確保在三門、砥柱之險中安全航行。

所以,當大家都認為三門砥柱之險無法克服之際,新的挑戰者出現了。

水流聲中,刺耳的汽笛聲吸引了人們的主意,身處山上的“觀眾”,紛紛拿起千里鏡看向砥柱下游河道。

只見一柱黑煙之中,有一艘火輪船正逆流而上,迎著滾滾河水,向上游砥柱山前進。

這艘火輪船有些奇怪,其船舷兩側、尾部都沒有划水明輪,也沒有風帆和槳,卻能在河中快速前進。

手持千里鏡的官員,可以看見這船船頭一側舷壁,寫著大大的“利川”二字。

。。。。。。

機器的轟鳴聲中,螺旋槳推進實驗蒸汽船利川號逆流而上,破開迎面打來波浪,向著前方砥柱山而去,駕駛室裡,老艄公梁挺看著前方的中流砥柱,只覺難以置信。

若是以往,行船到這裡,必須靠縴夫在岸邊拉縴,船隻才能突破激流往上游走。

全程都得小心翼翼,縴夫們在岸上拼命拉船,船工們在船上拼命撐篙、划槳以保證船隻前進方向,和岸上的人一起,讓船隻在激流中避開暗礁,艱難前行。

若稍有不慎出了意外,要麼縴夫失足落水,要麼船隻觸礁沉沒,人只要一掉進激流,瞬間就會被卷走,水性再好也沒有用。

可現在,這奇怪的火輪船“力量十足”,逆水航行在激流之中,船頭很穩,而且前進速度很快,比起以前靠縴夫拉縴前進的船隻要快很多。

眼見著熟悉的河道就在面前,讓人刻骨銘心的一個個暗礁分佈河道各處,梁挺顧不得感慨,扯著嗓子對駕船的技術員喊,以便對方駕馭著火輪船避開各處危險。

梁挺和許多船工一樣,世代住在黃河邊,靠著黃河吃飯,所以對三門砥柱之險瞭若指掌,從小時候起,他就對砥柱山滿懷畏懼。

自古以來,敢於穿行三門砥柱之險的船隻,基本上都是靠運氣,哪怕是再有經驗的船工駕船,也不敢拍著胸脯保證,一定能讓船隻順利透過三門砥柱之險。

每次冒險穿行三門砥柱之險,船工們事前都要焚香祈禱,事後都要焚香還願,他的祖輩是這般,他的父輩也是這般,祖祖輩輩都是如此。

但依舊有許多船工在駕船穿行三門砥柱之險時覆舟身亡,梁挺的祖父、父親,還有許多親友,即便是行船多年的老手,也都在一次次意外中,命喪三門峽。

常在河邊站哪有不溼鞋,三門峽航運風險極大,誰都不能保證自己行船期間絕不會出事,本來就要重蹈父輩命運的老艄公梁挺,卻因為水陸轉運的出現,活命至今。

朝廷採用水陸轉運的辦法,繞開三門砥柱之險,讓許多船工不再需要冒險駕船穿行這個河段,所以,梁挺和兒子都活到了現在。

他的孫子,也不需要如他當年一樣,要麼在岸上拉縴、要麼隨船穿行激流險灘,然後很可能在某次出航的時候,再也回不來。

“注意,往左,往左!右邊有暗礁!!”

梁挺聲嘶力竭的喊著,多年的經驗讓其第一反應是船隻再不轉向,就一定會撞上前方暗礁,而駕船的技術員卻很淡定,因為他已經看見前方河道處豎起的導航標,知道那裡有暗礁。

他穩穩把著方向盤,駕駛火輪船向左航行,輕而易舉避開險情。

梁挺眼睜睜看著高大的砥柱山從自己身邊“擦肩而過”,船隻的航向卻一直很穩定,其“力量”應對激流綽綽有餘,很快便將砥柱山甩在身後。

這個沒有明輪的火輪船(蒸汽船)突破砥柱之險,看起來比想象中的輕鬆,輕鬆得讓梁挺不敢相信。

一百多裡長的黃河三峽,他們以前駕船滿載貨物逆水而上,拼盡全力走完全程都要兩、三個月,而現在,這艘火輪船從三峽東端峽口出發,到抵達砥柱山河段,不過花了兩個多時辰而已。

雖然火輪船觸礁也會沉沒,或者也有可能因為把不住方向被激流“推”得失控傾覆,但梁挺覺得有了機器之力,船隻在這砥柱之險的複雜河段航行時,可以比以往的船隻要從容得多。

他睜大眼睛,看著前方的“三門”河段,那是無數船工葬身魚腹之地,梁挺可不敢掉以輕心,大聲提醒駕駛船隻的技術員,操縱船隻在右側(北側)的“人門”航行。

“人門”是三門之中相對最安全的航道,但水流依舊湍急,若行船不當,即便是火輪船也會觸礁沉沒,此時,不僅船上成員的心都提起來,身處北岸人門(半)島上的人們,也都緊張萬分。

他們之中有官吏,也有船工出身的當地百姓,今日聚集在人門島上,就是要見證奇蹟的發生。

眾目睽睽之下,只見利川號噴著濃煙,轟鳴著,與人門中的激流搏鬥,穩穩的逆流而上,緩緩駛過人門航道。

這一切,都是在沒有縴夫拉縴、全靠利川號自身動力航行的情況下完成,見證了奇蹟的人們,見著利川號平安透過三門,爆發出如潮的歡呼聲。

三門、砥柱尚在,卻再也不是黃河航運的鬼門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