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鉅艦大萌最新章節列表 > 017 實力對比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17 實力對比

884年6月17日,北洋宣撫艦隊加速返回劉公島,與劉公島駐留艦隊、旅順駐留艦隊會師。

至此,除了兩艘二等炮艦以外,北洋艦隊全軍到齊。

同一天,北洋艦隊總司令劉步蟾海軍中將下令,艦隊進入戰時編組如下:

第一支隊:

第一小隊:“龍威”(艦隊總旗艦,10500噸)、“定遠”(7500噸)

第二小隊:“鳳翔”(艦隊預備旗艦,10500噸)、“鎮遠”(7500噸)

第二支隊:

第三小隊:“致遠”(支隊旗艦,2350噸)、“經遠”(2900噸)

第四小隊:“靖遠”(支隊預備旗艦,2350噸)、“來遠”(2900噸)

第五小隊:“濟遠”(2400噸)、“滄遠”(2400噸)

第一強擊偵查支隊:

第一小隊:“揚遠”(支隊旗艦,4300噸)、“超遠”(4600噸)

第二小隊:“威遠”(支隊預備旗艦,4300噸)、“勇遠”(4600噸)

第三小隊:“恆遠”(3900噸)、“興遠”(3900噸)

第一魚雷艇支隊:

左隊一至左隊十二(95噸級)

第二魚雷艇支隊:

右隊一至右隊十二(55噸級)

合計戰艦16艘,69100噸,另有魚雷艇24艘。

北洋艦隊打破了和平時期同級姐妹艦組成小隊的管理,把龍威級和定遠級,致遠級和經遠級,揚遠級與超遠級混合編組,以期發揮各自強項,小隊內互相支援。

於此同時,南洋艦隊也在迅速整軍北上,按照海軍部的統籌安排,南洋艦隊戰時編組如下:

第三支隊:

第六小隊:“大捷”(艦隊旗艦,6800噸)

第七小隊:“龍驤”(艦隊預備旗艦,2200噸)、“虎威”(2200噸)

第八小隊:“寰泰”(2200噸)、“保民”(2200噸)

第四支隊:

第九小隊:“開濟”(支隊旗艦,2200噸)、“鏡明”(2200噸)

第十小隊:“南瑞”(支隊預備旗艦,2200噸)、“南琛”(2200噸)

第十一小隊:“福靖”(1350噸)、“福寧”(1350噸)

第二強擊偵查支隊:

第四小隊:“南甲”(支隊旗,1000噸)、“南乙”(1000噸)

第五小隊:“廣丙”(支隊預備旗艦,1000噸)、“廣丁”(1000噸)

第三魚雷艇支隊:

南龍級六艘(110噸級)

第四魚雷艇支隊:

雷一至雷十二(55噸級)

合計戰艦15艘,31100噸,另有魚雷艇18艘。

各艦隊大小炮艦炮艇暫且沒有參戰計劃,各自留在駐地港口,負責主力艦隊離開後的警備工作。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最為對比,東瀛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也把手下艦隊進行重組,以“松島”、“嚴島”、“橋立”、“千代田”、“比叡”、“扶桑”六艦為本隊。

以“八重山”、炮艦“磐城”(720噸)、無防護巡洋艦“天城”(930噸)、炮艦“赤城”(620噸)以及輔助巡洋艦“西京丸”(2700噸)為本隊附屬附屬部隊。

以快速巡洋艦“吉野”、“浪速”、“高千穗”、“秋津洲”為第一游擊隊。

以舊式鐵甲艦“金剛”、無防護巡洋艦“葛城”(1500噸)、“大和”(1500噸)、“武藏”(1500噸)、“高雄”(1750噸)、“天龍”(1550噸)為第二游擊隊。

以巡洋艦“築紫”、“海門”(1400噸),炮艦“摩耶”(620噸)、“鳥海”(620噸)、“愛宕”(620噸)、“大島”(630噸)為第三游擊隊。

總計27艦,總噸位58000略微不到,此外還有20艘魚雷艇(40噸級4艘,55噸級16艘)。

伊東把一大票千噸以下的小炮艦都拖出來編入艦隊,總噸位也不過是北洋艦隊的85%,如果加上南洋艦隊,那麼聯合艦隊實力只有明軍的58%。

只不過在南洋艦隊到來之前,東瀛軍似乎還有掙扎的餘地。

似乎還有而已。

陸軍方面,雙方的實力差距也很相似,東瀛軍有7個步兵師(近衛,1-6),常備兵力12.3萬,野戰炮168門、山炮12門。

此外還有一些守備隊、後備隊、屯田兵團,大約10萬人左右,經過充分動員,東瀛軍隊可以擴充到30萬上下。

由於私下裡跟俄圖斯達成部分協議,東瀛除了在北海道留守少數部隊外,其餘陸軍都做好了登陸高麗參戰的準備。

目前,東瀛已經準備了三個軍下轄6個師又6個守備聯隊,共計15萬人的野戰軍,其中兩個軍10萬人已經登陸高麗,第三軍也有部分人馬完成登陸。

東瀛軍的武器很雜亂,裝備的步槍中既有自己設計製造的村田13、18、22式,也有施耐德等進口的後裝步槍。

炮兵則是以克虜伯75mm野戰炮(仿造、進口都有)和75mm山炮為主。

明軍方面,新軍如今也有7個步兵師,改良軍6個步兵師,加上海軍陸戰隊、海防軍和部分獨立的工兵、輜重、騎兵、炮兵單位,近代化武裝力量有26萬人,另外還有30萬舊式練營並未裁撤。

即使不動員,明軍常備兵力也有東瀛的兩倍,不過明軍要防守的國境線實在太長了,陸軍的主力現在主要駐紮西北和遼東兩個地區,能夠投入高麗的部隊並不多。

大明陸軍部為應對戰爭,已經準備了三個集團軍,其中第一集團軍包含3萬常駐高麗的舊軍,2萬先期進入高麗的新軍/改良軍,以及1萬高麗人(含義軍)。

第二集團軍正在透過陸路進入高麗,有5萬人,第三集團軍在魯省等待跨海進入高麗,也是5萬人。

陸軍準備進入高麗的部隊合計16萬,與東瀛基本相當,考慮到其中包含舊軍和高麗軍,東瀛陸軍其實還要強一點。

不過明軍在裝備上有一定優勢,進入高麗的新軍/改良軍裝備較為統一,基本都是自造的快利步槍和委員會871步槍(半數為仿造),火炮方面,明軍有一半是75mm克虜伯炮,另外一半則是採用法彌斯炮架和克虜伯炮管結合的輕量化70mm火炮(參考歷史上東瀛在日俄戰爭中使用的31式)。

另外一個優勢是,明軍新軍每個步兵師有一個機槍連,裝備12挺帶輪架的馬克沁或格林機槍。

先進武器帶來的火力優勢將彌補舊軍素質上的差距,另外大明動員後背力量的能力也遠超東瀛,如果有需要,大明可以在一年內把陸軍總兵力擴充到120萬人以上。

因此,至少在這場戰爭中,大明是利於不敗之地的。

戰爭結局的唯一區別在於,到底是東瀛達成戰略期望至少侵佔半個高麗,還是大明完成既定目標,徹底打垮東瀛,讓其不再成為一個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