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鉅艦大萌最新章節列表 > 設定集:甲申戰爭之前大明水師的建設1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設定集:甲申戰爭之前大明水師的建設1

大明帝國首先在馬尾建設第一座近代化造船廠——船政船廠或稱馬尾船廠。

比馬尾船廠晚了幾個月,尚海的江南船廠破土動工。

羊城的黃埔船廠則要晚幾年,而且規模要小許多。

……

馬尾船廠仿造的第一艘新式戰艦是千噸級炮艦“萬年明”

萬年明級炮艦:“萬年明”

排水量:1300噸,航速10節,10門160磅前膛炮

本級艦隻有“萬年明”一艘,取“江山永固,大明萬年”之意。

本艦為風帆蒸汽混合動力炮艦。

868年服役,一開始主要在福建臺澎巡航,並執行一定的運輸任務。875年正式編入船政水師。

【穩定運行多年的小說app,媲美老版追書神器,老書蟲都在用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後在澎湖海戰中被法彌斯艦隊擊沉。

……

江南船廠仿造的第一批軍艦所邁的步子要小一點,他們選擇了英格雷樣式的小型炮艦。

藝新級炮艦:“藝新”、“操江”、“測海”

排水量640噸,航速9節,160磅前膛炮2門

噸位小,技術相比萬年明跨度要小一點,因而雖然晚開工,但反而比萬年明早完工兩個月,因而“藝新”號成為大明自造的第一艘先進戰艦。

868年服役。北洋、南洋、船政艦隊各分配一艘,主要用於訓練,讓官兵熟悉新式艦船的操作和鍋爐。

甲申戰爭中“藝新”號在馬江海戰中戰沉。

其餘兩艦分別負責渤海海口和粵省的防禦警戒任務。

之後,不按船廠,按照順序建成的軍艦如下:

……

湄雲級炮艦:“湄雲”、“振威”、“福星”、“靖海”、“鎮海”、“鎮濤”

排水量:540噸,航速10節,160磅前膛炮2門

沒什麼說頭的小型木殼炮艦,869至871年間全部建成服役。

建成後“湄雲”號給了北洋,南洋拿走“靖海”,與各自的藝新級配成小隊,任務也基本相同,其他四艦全都留在船政。

884年馬江海戰,振威、福星、福勝、鎮濤悉數戰沉。

……

海晏級巡洋艦:“海晏”、“馭遠”

排水量:2800噸,航速12節,170磅前膛炮2門,160磅前膛炮6門

說是巡洋艦,但其實更像是武裝運輸船或者說輔助巡洋艦,噸位很大但戰鬥力不強,而且有技術缺陷,一直被水師官兵詬病。

建成後編入南洋水師服役,石浦海戰兩艦被法彌斯艦隊擊沉。

……

揚武級巡洋艦:“揚武”

排水量:1560噸,航速12節,150磅前膛炮2門,70磅前膛炮8門,24磅前膛炮2門

樣式上來看這艘船還是具備濃厚風帆時代風格的巡洋艦,不過技術上已經顯得較為成熟,就是火力選擇上顯得太過單薄。

872年建成編入船政水師服役,是船政水師旗艦。

884年馬江海戰中被法彌斯海軍擊沉。

……

伏波級炮艦:“伏波”、“飛雲”、“濟安”、“永保”、“琛航”、“元凱”、“安瀾”、“大雅”

排水量:1250噸,航速10節,120mm後膛炮8門

大明船廠在技術上逐漸成熟後的產物,鐵肋木殼大型炮艦,大明第一款採用後膛炮的級別。

之所以一口氣造了8艘之多,是因為建造期間得到臺島延平郡王家的資助,因而服役後。按照此時的慣例全部加入船政水師。

884年馬江海戰中,“伏波”、“飛雲”、“濟安”、“永保”、“琛航”5艦被法彌斯艦隊擊沉。

……

超武級炮艦:“超武”、“康濟”、“橫海”、“泰安”、“澄慶”、“登瀛洲”、“威遠”、“海境”

排水量:1300噸,航速12節,120mm後膛炮10門

伏波級的改良型,其實這個級別比海安級和揚武級更適合稱為巡洋艦。

本級艦的建成,象徵著大明已經能夠熟練組裝建造類似無防護巡洋艦級別的小型巡洋艦/大型炮艦。

本級艦在建造時就受到各水師的青睞,建成後,北洋挑走“康濟”、“泰安”、“威遠”;南洋挑走“橫海”、“澄慶”、“登瀛洲”、“海境”。

船政競爭不過號稱朝廷海上禁衛的北洋和有海外華人支援財大氣粗的南洋,無奈只留下“超武”一艘。

本級艦和伏波級一起,在整個70年代支撐其大明水師主力,因而甲申戰爭中,這兩級艦損失十分慘重。

……

超勇級巡洋艦:“超勇”、“揚威”

排水量:1350噸,航速15節,254mm炮2門,120mm炮4門

進入80年代之後,大明水師的發展進入快車道,本級艦在881年從英格雷歸國,當時,這兩艘船可謂新銳巡洋艦,航速快、火力猛,甚至引發東瀛向英格雷抗議,最後英格雷人幫他們從智利轉購一艘同級別巡洋艦“築紫”號之後才罷休。

實戰中這兩艦的254大炮也確實表現出色,但大明發現這級巡洋艦防護力太差,作為撞擊巡洋艦,實際上不具備撞沉大型敵艦的能力——即使撞擊成功,這級船自己也會受到重創。

因而這級巡洋艦一度引發海軍衙門對英格雷人的不信任,以至於後續很長一段時間,大明造艦習慣學法彌斯人,賣船喜歡找德里至人。

……

開濟級巡洋艦:“開濟”、“寰泰”、“鏡明”、“保民”、“南瑞”、“南琛”

排水量2200噸,航速15節,210mm克虜伯炮2門,120mm克虜伯炮7門

儘管船政水師毀於法彌斯人之手,但實際上,明法開戰前,大明對法彌斯人還是很友好的。

蓋因馬尾船廠建廠時受到了一個法彌斯人日益格的鼎力支持,在這個人的影響下,船政船廠早期的造艦基本都是法彌斯風格,伏波級、超武級,以及開濟級都是如此。

實際上,開濟級設計原型是法彌斯人參加馬江海戰的“杜居士路因”號,只不過噸位縮小一圈,炮裝也採用德里至人的克虜伯炮。

一開始大明只打算建造“開濟”、“寰泰”、“鏡明”三艦,然後南北兩洋和船政各分一艘。

不過此時船政水師有太多老船,包袱比較重,財政較為困難,因而率先宣佈放棄,而北洋因為把重心放在定遠級和濟遠級上,也不願為這級巡洋艦投資。

因此最後南洋給北洋和船政各協理20萬兩軍餉,拿走全部本級巡洋艦。

而且南洋還不滿足,申請在加購兩艘,於是大明朝廷選擇德里至人,讓其按照開濟級的樣式原樣製造兩艘同級戰艦,這就是“南瑞”、“南琛”。

讓德里至人造法彌斯樣式的軍艦,也就這個時代什麼都不懂的明人能做出這種決定,不過德里至人為了利益,倒是也接下訂單並且盡心盡力的完成了。

最後,南洋水師跟東南亞華人一直有很深的聯絡,水師成立後不久,就曾派遣戰艦抵達三寶壟,與當地華人、華裔聯誼,以此給當地漢人移民撐腰。

這種行動在當時被稱為“宣撫南洋”。

由於東南亞華人華裔相對較為富裕,這種關乎到自己切身利益,甚至可以說對他們生死攸關的行動自然鼎力支持,因此這個群體一直以來習慣給大明水師捐款投資。

這一次,南洋華人顯然對開濟級的效能也非常滿意,因而直接集資給南洋,要求他們再追加一艘,並且按照他們的意思,本艦明明為“保民”號。

這艘船為何叫這個名字,所有人都是心知肚明。

民間捐一艘巡洋艦!這種好事南洋自然笑納,不過此時馬尾船廠工期以滿,無力建造第四艘開濟級。

於是本著扶持本地工廠的想法,“保民”號由馬尾船廠提供技術和人員支援,在羊城的黃埔造船廠建造。

本級艦全部在甲申戰爭之前及時服役,是南洋水師絕對主力,在戰爭中表現不俗。

……

定遠級裝甲艦:“定遠”、“鎮遠”

排水量7350噸,航速14.5節,4門305mm炮,2門150mm炮

本級艦的購入,實際上是受到了光興皇帝本人的影響。

因為在此之前,東瀛人購進了三艘裝甲艦“扶桑”(3770噸)、“比叡”(2200噸)、“金剛”(2200噸),大明根本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戰艦。

這讓裝甲艦迷的皇帝大發脾氣,他甚至一度召見質問當時的英格雷駐大明公使,為何只賣給大明超勇那樣的小型巡洋艦,還慫恿大明購買蚊子船那樣的廢物,卻賣給東瀛如此強大的戰艦。

此事引發了大明朝堂對英格雷人的不信任,因此大明乾脆找德里至人購買新式裝甲艦(受到新軍中德里至陸軍教官的影響)。

此事德里至人號稱陸軍世界第一,但海軍方面一直是短板,在國際造船市場上一點份額都沒有,誰也沒想到會有這麼一份大訂單從天而降。

德里至人十分重視,首相俾斯麥親自過問,船廠集結精英團隊和設計師,結合他們本國的薩克森級和英格雷英弗來息白級裝甲艦的設計特點,為大明設計建造了定遠級裝甲艦。

原本按照光興皇帝本人的意思,應該直接訂購四艘,然而大明戶部拿不出這麼多錢來,內閣把訂單砍成兩艘。

這就是“定遠”、“鎮遠”號。

這級裝甲艦趕在戰爭開啟前回國服役,這個時候,兩艦無論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款堪稱精銳的超級戰艦,甲申戰爭中更是成為大明的海上中流砥柱。

……

濟遠級巡洋艦:“濟遠”、“滄遠”

排水量2300噸,航速15節,210mm炮2門,150mm炮1門

與定遠級同時在德里至訂購,原本應該是兩艘裝甲艦,但因經費不足縮水成巡洋艦,而且原本應該只造濟遠一艘,不過光興皇帝發了脾氣,從內府中調撥一部分款項,又拿出出售蚊子船的錢,硬是湊夠滄遠的經費。

事實證明這個決定還是英明的,畢竟在戰爭中,多一艘新銳巡洋艦,對大明來說就等於多了一個重要砝碼。

兩艦跟隨定遠級一起回國,全都參加了甲申戰爭。

……

福靖級巡洋艦:“福靖”、“福寧”

排水量1350噸,航速15節,150mm克虜伯炮3門、120mm克虜伯炮4門

本級艦是開濟級的縮小版,在南洋幫助船政水師協餉後,終於有了空餘資金補充新艦了。

只是錢還是不夠多,因此只能建造兩艘小型巡洋艦。

本級艦尚未建成,甲申戰爭就爆發了,好在法彌斯人因為在馬江遭受重大損失,因而並未攻擊船廠,讓這兩艘船儲存下來,最終得以完工。

……

以上就是甲申戰爭前和戰爭期間,大明透過建造、購買所擁有的全部先進戰艦。

這些船都有歷史原型,只不過按照作者的設定,船型比較少,一些歷史上建造的小型、雜型蒸汽艦船都沒有出現,而且建造時間普遍比歷史上提前1、2年。

下面幾張圖依次為:

萬年明——歷史上的萬年清

藝新級——歷史上的操江

湄雲級——歷史上的湄雲

海安級——歷史上的馭遠

揚武號——歷史上的揚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