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鉅艦大萌最新章節列表 > 042 北折大捷(暴更完成)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042 北折大捷(暴更完成)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不為堯存,不為桀亡。

經過一個多月的發酵,鎮海海戰的結果開始明裡暗裡在世界上引發更大的影響。

與法彌斯結成緊密同盟的俄圖斯帝國開始在明俄邊境上集結軍隊,並要求符拉迪沃斯託克的俄圖斯太平洋艦隊進入戰備狀態,以從北方給大明壓力。

不過大明對此絲毫不懼,俄圖斯是當今世界一流強國,但西伯利亞大鐵路遠未到修通的時候,他們能在東方投入的兵力很少很少。

六年前,如今的大明陸軍大臣左季高領兵順利平定西北地區由俄圖斯出槍出教官煽動的叛亂,這讓大明民心士氣大為高漲,因此俄圖斯給大明實際壓力其實並不大。

不過畢竟對方是列強,該做的反應還是得有,因此大明內閣不得不把剩餘新軍3萬餘人和10萬練營調往關外,與俄圖斯對峙。

好處是,鎮海海戰讓東亞的另一個野心家東瀛帝國感受到極大震動,作為直接觀戰方,東瀛人認識到現在他們的海軍無法對抗大明水師,因而不得不取消了趁明法戰爭侵略高麗的計劃,只是東瀛人還是忍不住入侵了琉球,並且把這個海上小島國吞入腹中。

大戰之中,大明對蕃屬被吞併也只能暫且裝聾作啞,不過這也引發了大明內部對東瀛的警惕和嚴重不滿,為未來的戰爭埋下一個伏筆。

另一方面,由於大量新軍和有戰鬥力的練營兵被牽制在北方漫長的邊境線上,接下來與法彌斯的戰爭,陸軍也只能依靠現以南下的約2萬新軍和南方練營了。

而戰爭的另外一方法彌斯人,這段時間也沒有閒著,法彌斯議會要求總力茹費理對鎮海海戰的失敗承擔責任,甚至打算在議會表決對其的不信任案。

不過不信任是一碼事,議員們可不覺得戰爭不應該繼續打下去。

最終,法彌斯議會透過了高達兩億法郎的特別戰爭軍費(摺合5100萬兩),並且透過決議,向安南增派援軍。

只是因為距離的暴虐,援軍不是那麼好派的。

何況還有傳統敵人德里志的威脅必須加以應對。

明法戰爭開始前,法彌斯海軍共有23艘裝甲艦,其中5艘已經部署在遠東,按道理來說,再派出一支強大的援軍並不困難。

然而此時德里志海軍也已經有12艘鐵甲艦,而法彌斯自己最早的三艘海洋級已經到了退役年限,想要維持對德里志的絕對海上優勢,本土艦隊還真的很難調出船來了。

何況德里志、英格雷都已經開始對大明提供支援,這種危險,法彌斯不能不予以考慮。

因此,直到884年11月,法彌斯議會才正式批准海軍抽調4艘裝甲艦(巴雅級1艘,阿塔朗特同級的阿爾瑪級3艘)和16艘巡洋艦,共20艦,命名為第二遠東艦隊,準備馳援東方。

這支艦隊的實力很強,單艦隊就超過南北水師之和,而且超出很多,只要抵達遠東,大明恐怕連保住區域性制海權都無望,只能避戰保船。

但這樣一支大艦隊想要從本土到東方,也不是那麼容易的,實際上到12月,艦隊才因為安南陸上戰局突變而緊急啟程。

所謂陸地戰局突變,是指884年11月中旬,法彌斯安南遠征軍前鋒部隊三千餘人和安南偽軍、民夫五千多人,趁大明新軍主力尚未抵達的時機,對32000明軍舊式練營(含黑旗軍)駐守的北折發動進攻的北折戰役。

此戰前,明軍在老將馮子材的指揮下修築起一道長1.5公里,高7尺、寬4尺的長牆作為防禦,並在長牆前挖了深4尺的壕溝,在長牆間修了不少土石堡壘。

【鑑於大環境如此,本站可能隨時關閉,請大家儘快移步至永久運營的換源App,huanyuanapp.org 】

11月17,法軍前鋒部隊指揮官尼格裡上校派兵走小路包抄明軍側翼,但被安南當地人看到,並把訊息賣給明軍,隨即馮子材和黑旗軍劉永福分別派大兵在山間兩側埋伏,待法軍進入埋伏後槍炮齊鳴,斃傷法軍60餘人,法軍包抄部隊被迫撤退。

這次接觸不在於殺傷了多少敵人,重要的是使法軍失去從兩翼包抄明軍長牆的信心,只能選擇正面強攻。

11月19號9時左右,法彌斯軍開炮轟擊明軍長牆。

如果說,南方的舊式練營還能透過幾十年的積攢,裝備一些新式槍械的話(馮子材的萃軍和黑旗軍都是多種槍械和冷兵器混裝,馮軍手中有一些新到的溫切斯特和馬提尼亨利,黑旗軍則用前裝的米涅槍充數),更依賴專業人才和龐大財源的炮兵,大概是此戰明法兩軍差距最大的部分。

明軍依靠的是少數12磅拿破崙炮(米利堅南北戰爭剩餘物資)和陳舊的8磅紅衣炮,在炮戰中被法彌斯軍的1877型80mm野戰炮完全壓制,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到11時左右,明軍炮兵已經啞口無言,長牆中部被轟開幾個大的缺口,土石堡壘被摧毀大半,法軍趁勢發起衝擊。

明軍陣地雖然被破環嚴重,但畢竟還有十倍的兵力優勢,馮子材命令集中所部全部快槍手(裝備溫切斯特槓桿步槍),在極近的距離內對法軍潑灑瓢潑彈雨,只有單發步槍的法軍支撐不住,只能暫且後退。

下午四時,法軍兵分三路,在炮兵掩護下發起第二次進攻,這次他們把5管11mm諾登飛機槍搬到前沿壓制明軍步槍火力,明軍又被打的抬不起頭來,法軍成功突破長牆,開始向兩翼發展。

就在此時,70多歲的明軍主帥馮子材揮舞長刀,率領兩個兒子和親兵隊躍出陣地,對法軍發起反衝鋒,隨即明軍主力士氣大振,洶湧而出,與法彌斯人展開白刃戰。

由於距離很近,害怕誤傷,法軍機槍和火炮都無法開火,結果衝鋒的法軍被越來越多的明軍壓得步步後退,法軍也只能不斷派遣援軍試圖逐退明軍反攻。

血腥的戰鬥進行到黃昏,黑旗軍和另一路明軍趁視線下降的機會大舉出動,從兩翼包抄法軍,劉永福部黑旗軍敢死隊在付出慘重傷亡後衝上法軍炮兵陣地,殺死法軍100餘人,繳獲火炮8門。

明軍則切斷法軍退路,消滅沒有什麼戰鬥力的安南偽軍和民夫,摧毀其後勤陣地,繳獲2000發炮彈和6萬發子彈。

戰至此時,法軍已經被明軍三面夾擊,指揮官尼格裡上校被擊中受傷,認識到佔領北折已經無望後,法軍迫不得已只能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