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UU看書 > 次元 > 東北虎嘯最新章節列表 > 第156章
選擇背景顏色: 選擇字體: 選擇字體大小:

第156章

磐石縣位於奉天到吉林的鐵路線上,交通便利,不論是北上長春南下奉天都在一天以內就可以到達,最重要的是奉天到吉林的鐵路是東北自行建設運營的奉海鐵路,完全由東北控制不需要看日本人的顏色,這對部隊調動的速度和隱秘非常重要。去年年底鐵嶺事件平息之後,鑑於奉天地域不夠寬廣訓練動靜太大,所以裝甲騎兵團全團奉命移駐磐石,在磐石西北的柺子炕村一帶修建了訓練營,這一帶有一片較大的平原,背靠山地而且還有河流穿過,戰車作戰可能遇到的所有地形都能在這兒找到,而且磐石縣地處山區,人口稀少,柺子炕村不過千餘人口,在新任縣長胡聯恩的主持下,這一帶居民全部被遷走另行安置,騎兵團在營區周邊劃定了警戒線和哨卡,嚴防騎兵團訓練被日本人監視。

而在二月份,張學良一聲令下,裝甲騎兵團被擴編為騎兵第七旅,王以哲調任旅長,又相繼徵用了附近朝陽山鎮、三棚鎮數千平方公裡的土地,拆遷上千戶居民,形成了一個規模龐大的訓練場。

朝陽山鎮原鎮公所,騎兵第七旅進駐之後,這裡被徵用成為旅部,旅長王以哲起得很早,身著作訓服跟著旅部直屬部隊跑完早操吃完早飯,跳進附近的小湖洗了個澡,年初開始跟隨張學良冬泳之後,王以哲覺得冬泳強健體魄磨練意志,是一種非常好的訓練方法,所以就一直保持了下來,不僅自己還要求麾下軍官一起遊,轉任騎兵第七旅之後也一併要求軍官們照此執行,不僅如此,他還命令每天中午必搞一次幹部操練,尤其是連長以下的軍官必須認真執行,主要內容是操練步兵刺殺以及制式教練動作的整齊劃一。他認為即便第七旅是裝甲部隊,但是軍官儀表和風範是部隊的表率,每天練習步兵基本功可以有效磨練軍官的意志。

王以哲,字鼎芳,1896年生於吉林賓縣。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步兵科畢業後被分到直軍當了少尉排長。第一次直奉大戰,奉軍戰敗,王以哲這個東北人在直軍備受排擠呆不下去,只得告假離隊回到東北,想投靠奉軍,卻苦於無人引薦。為此,他斗膽給張學良寫了一封信,直指東北軍積弊,張學良深深被王以哲的膽識和勇氣所折服,再加上奉軍在第一次直奉大戰時戰敗,正是急需用人之際,故馬上約見王以哲,並委他為軍士教導隊第一期中尉連副。在之後五年時間裡,王以哲一直在張學良麾下效力,他刻苦自勵、克盡職守,兢兢業業地認真做好每一項工作,深得張學良的高度信賴和特別器重,較之當年對郭松齡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五年時間軍銜就由中尉而至中將,真是扶搖直上官運亨通。

【目前用下來,聽書聲音最全最好用的App,集成4大語音合成引擎,超100種音色,更是支持離線朗讀的換源神器,huanyuanapp.org 換源App】

早晨,王以哲在師部剛剛吃完早飯,慢慢踱到士兵餐廳,就聽到士兵們正背誦旅訓:我民族受強鄰之壓迫,危在目前。凡我旅官士兵夫等,務本司令長官意旨,犧牲一切,努力工作,以互助之精神,精誠團結,共赴國難。

走進餐廳,有值日軍官問:我們的父母是什麼人?

士兵們齊聲答:是老百姓。

問:我們的兄弟、姐妹、親戚是什麼人?

答:是老百姓。

問:我們穿的衣服是從哪裡來的?

答:是從老百姓那裡來的。

問:我們吃的糧食是從哪裡來的?

答:是從老百姓那裡來的。

問:我們原來是什麼人?

答:也是老百姓。

問:我們和老百姓有這樣的關係,應當怎樣對待老百姓?

答:應當愛護他們,幫助他們,保護他們。

王以哲滿意的點點頭,旅訓和士兵問答十二條都是他自己編寫的,是為加強士兵教育,讓他們知道為何而戰。這個教育科目每天早晚點名時都要進行一次。然後部隊才開始進餐,桌上是大盆大盆的包子、雞蛋和稀飯,春天還沒到,能吃的菜也只有泡菜了。王以哲隨手拿起一個包子掰開來,裡面果然都是大塊兒的肉餡,遞還給士兵,王以哲準備返回辦公室,這已經是他連續抽查旅裡的伙食狀況,槍斃了好幾個貪墨軍糧的後勤軍官,這才剎住了這股歪風邪氣。他尋思著,旅裡的日常工作、後勤供應都已經走上了正軌,下一階段要開始好好抓一抓裝甲戰術訓練了。說實話,他沒有學過裝甲作戰,也沒怎麼研究過裝甲戰術,只不過東北軍裡也沒有誰懂得更多一點兒,原來裝甲騎兵團團長李振遠一個資歷軍銜太低,另一個學識也不足,他帶裝甲騎兵團並不令張學良滿意。張學良之所以調王以哲過來就是看重他學習能力強的優點,能夠理論聯繫實際善於總結,當年他在軍士教導隊的時候,在示範操練之餘,王以哲還編寫了20萬字的《步兵操典詳解》,深得當時東北軍下級軍官的喜愛,幾乎人手一冊。

騎兵第七旅目前除了原來的裝甲騎兵團,又新成立了兩個裝甲騎兵團,一個裝甲偵搜營,一個機械化工兵團和一個拖拉機運輸的輜重團,以及新調來的一個鐵馬拖拉機牽引的機械化炮兵團,不過沒有152毫米重榴彈炮,這個部隊編制都是按照張學良的具體命令編列的。看起來兵強馬壯,但是遠未形成戰鬥力,有完整裝甲作戰能力的只有第一裝甲騎兵團也就是李振遠的裝甲騎兵團,但是該團裝備的九十多輛雷諾坦克都是從歐美買回來的二手貨,而且是使用多年的二手貨,開出去不到十里地就得拋錨,三天一個小故障五天一個大故障,裝甲兵們天天忙著修坦克,根本就沒法上戰場。新成立的第二第三裝甲騎兵團補充的都是學兵有一定的文化,軍官文化程度較高,軍事素質也較好,其中有保定軍校、東北講武堂畢業的;也有不少是從日本士官學校畢業回國的;也有從英、美、法各國軍事學校畢業回國的。可謂人才濟濟,為東北軍其他各旅所無可比擬。像第二裝甲騎兵團團長是總司令的副官孫立人上校,第三裝甲騎兵團團長是結束民兵團訓練的朱傳武,都可謂是精兵強將。奈何按總司令交給自己的《裝甲戰》、《大縱深作戰》這些國外先進軍事理論,裝甲部隊應當快速突擊敵軍防守的薄弱處,以迅猛的攻勢開啟敵軍陣線缺口,而摩托化步兵快速跟上,鞏固並擴大突破口,向敵軍的防禦縱深進行突擊,並且向敵軍側翼延伸,對敵進行包圍。這些東西大家是誰都不懂,誰也沒見過。

根據王以哲這段時間的研究看來,坦克本身就是歐陸強國作為突破塹壕戰而發明的新式武器,而裝甲戰術就是為了突破敵人的堅固戰線而依據坦克量身打造出來的特定戰術,不論是突破、穿插還是包圍作戰,都要求裝甲部隊的核心裝備坦克應當具有強大的火力、堅固的防禦力和強大的機動性。而目前第七騎兵旅裝備的雷諾坦克,裝甲薄、機動性差,火力也差,也就是能對付對付拿著機槍的敵人,更何況,第二第三騎兵團還沒有坦克。聽說坦克廠已經研發出了新式坦克,火力猛、裝甲厚,王以哲還專門去看過樣車,確實比現在的雷諾強太多了,僅僅是那門七十五毫米坦克炮就讓王以哲眼熱不已。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夠裝備部隊!

“旅座,快來!我們就等你了!”王以哲走進簡陋的會議室,裡面已經坐滿了旅裡的高階軍官,包括副旅長吳桐岡和馮佔海、旅參謀長戴聯璽,作戰處長、三個騎兵團長、炮兵團團長何世禮、偵搜營營長戰韜以及各部隊副職,與其他部隊不同,第七騎兵旅各級作戰部隊都設定了兩名副職,而且個個都是資歷、學識和戰績突出的軍官,主副級別並不分明。讓眾人大惑不解,這也就是張學良的命令,否則還不鬧翻天啊!不大的會議室內坐下二十多人擠得是滿滿當當。今天是休息日,士兵們跑完操之後除了警戒站崗的都可以輪流休息了,但是主要軍官們按照王以哲的命令要集中起來學習研討裝甲戰術,此外王以哲還在旅內自行籌辦了一個戰車研究班,由各團抽調中低級軍官,作戰車和裝甲戰術方面的輪流培訓。不這樣搞不行啊,東北軍有學過炮兵的,有學過工兵的,有學過防化兵的,航空兵、輜重兵什麼的都沒問題,可是這裝甲兵是真沒人懂也沒人學過。只能靠著眾人自學張學良提供的資料自行摸索相互研討。

“我在弗吉尼亞軍校沒有接觸過裝甲戰術,但是我讀到過巴頓少校所撰寫的美國裝甲兵在一戰中的戰鬥總結以及美國陸軍參謀部對於康布雷戰役的戰術分析,巴頓少校在一戰中組建了美國陸軍第一支戰車營。我認為,裝甲部隊最大的優勢在於強大的機動性,特別是在平原曠野地帶,用強大的火力突破敵人的一線陣地之後立即投入裝甲部隊進行縱深突破,掃蕩敵人後方的炮兵和補給線,達成戰略突破的目的。”待王以哲坐定,孫立人首先開口說出自己的看法,來到騎兵第七旅讓他非常高興,第七旅內強烈的競爭意識,濃郁的學習氛圍以及簡單的人事關系讓他彷彿又回到了清華大學求學的日子,他在這種環境中如魚得水,高大挺拔的身材、標準威嚴的軍人儀表、淵博儒雅的學識讓他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在旅裡如鶴立雞群。

“可是根據英軍的研究,目前的戰車技術還不足以在防護、火力和機動性上達成平衡,機動性好的戰車必然火力弱、防護差,就像我們裝備的雷諾戰車一樣,這樣的戰車在縱深突破時面對敵人的二線陣地攻攻不上去,守守不住。所以英國人將戰車分為步兵戰車和巡洋戰車,步兵戰車重裝甲機動性差負責掩護步兵突破敵人戰線,而巡洋戰車機動性好負責縱深追擊但也只是淺近縱深突破。”留學英國的何世禮進行反駁道,“我聽旅長說我們新研製的戰車是個大家夥,裝甲厚而且裝七十五毫米火炮,那必然機動性差,看來是走英國人步兵戰車的路子,抵近掩護步兵突破敵人堅固戰線,總司令將步兵直接配屬到每一輛戰車就是為了讓步兵和戰車朝夕相處,加強協同演練。”

“世禮兄說的對,日軍一線部隊大量裝備三十七毫米步兵炮,可以在千米外擊穿雷諾的裝甲,而且炮兵使用拖拉機牽引,無論如何也跟不上戰車的速度,碰到敵人二線陣地,單獨的戰車部隊無論如何是啃不下來的。”副師長吳桐岡也加入了討論,眾人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這裝甲部隊到底是以突破為主還是穿插為主。